絲瓜疫病是一種植物病害,瓜條染病形成近圓形稍凹陷的水漬狀病斑。
基本介紹
- 別稱:絲瓜疫病
- 多發群體:絲瓜
- 常見症狀:瓜條染病形成近圓形稍凹陷的水漬狀病斑
- 病原:甜瓜疫霉和掘氏疫霉
為害症狀,病原形態特徵,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絲瓜也發生疫病。瓜條染病形成近圓形稍凹陷的水漬狀病斑,廣東稱“列印”,後逐漸擴展到整個瓜條,致病瓜皺縮軟腐,表面長出灰白色霉狀物,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病原形態特徵
PhytophthoramelonisKatsura異名P drechsleriTucker稱甜瓜疫霉和掘氏疫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甜瓜疫霉在PDA上培養,菌叢呈灰白色,稀疏,菌絲無隔透明,直徑4~7微米,後期菌絲產生不規則形的腫脹或結節狀突起,一般不產生孢子囊。在Vs汁培養基上,菌叢近白色,稀疏,產生孢子囊,孢子囊下部圓形,乳突不明顯,有時也可看到少量孢子囊的乳突較高,可達4微米,大小43~69×19~36微米,新的孢子囊自前一個孢子囊中伸出,萌發時產生遊動孢子,自孢子囊的乳突逸出,藏卵器近球形,直徑18~31微米,無色,雄器圍生;卵孢子球形,淡黃色,表面光滑,16~28微米。此外,P c印s覷Leonian稱辣椒疫病和P parasiticaDastur稱寄生疫霉及P nicotianaevar parasitica(Dastur)Waterhouse也是該病病原,有時在一些地區造成嚴重為害。甜瓜疫霉除侵染甜瓜、苦瓜外,還可侵染甜菜、馬鈴薯、番茄等。該菌生長發育適溫28~32℃,最高37℃,最低9℃。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和卵孢子隨病殘體組織遺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絲或卵孢子遇水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通過灌溉水和雨水傳播到甜瓜上萌發芽管,產生附著器和侵入絲穿透表皮進入寄主體內,遇高溫高濕條件2~3天出現病斑,其上產生大量孢子囊,借風雨或灌溉水傳播蔓延,進行多次重複侵染。病菌以兩種方式產生孢子囊:一是從氣孔抽出較短的菌絲狀孢子囊梗,頂端形成孢子囊。二是由氣孔抽出菌絲,菌絲分枝,在分枝上長出菌絲狀孢子囊硬,頂端形成孢子囊,48、72、96小時後平均每1平方厘米葉片兩面產生孢子囊數量分別為24.2、95.3、254.8個,接菌後孢子囊釋放出遊動孢子在葉面上靜止2小時後萌發或孢子囊直接萌髮長出芽管,開始從氣孔保衛細胞間隙侵入,菌絲在葉片細胞間和細胞內擴散,也有從氣孔伸出菌絲,再從氣孔侵入或在葉面上擴展蔓延,經幾天潛育即顯症。甜瓜疫病發生輕重與當年雨季到來遲早、氣溫高低、雨日多少、雨量大小有關。發病早氣溫高的年份,病害重。一般進入雨季開始發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擴展蔓延或造成流行。生產上與瓜類作物連作、採用平畦栽培易發病,長期大水漫灌、澆水次數多、水量大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天河夏絲瓜、3號絲瓜、長度水瓜、短度水瓜等耐濕品種,可減輕發病。(2)採用高畦栽培,可減少與病菌接觸、提高地溫可起到早熟避病作用,如能採用地膜覆蓋,效果更好。(3)加強水肥管理,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磷鉀肥,適當控制氮肥,有條件的採用配方施肥技術。(4)儘量使瓜坐在壠上或高畦的畦面上,澆水時水深不要超過莖基部或坐瓜部位。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並撒生石灰消毒。(5)中心病株出現後及時噴灑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荊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800倍液、18%甲霜胺;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50升,隔10天左右1次,視病情防治2~3次。甜瓜霜霉病與自粉病混發時,為減少打藥次數可選用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霜霉病與炭疽病混發時,可選用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霜霉病與細窟性角斑病混發時,可選用60%琥-乙膦鋁(DT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加4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液兼防兩病。生產上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