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尾鼻魚

絲尾鼻魚

絲尾鼻魚(學名:Naso vlamingii)為刺尾魚科鼻魚屬魚類,俗名絲條盾尾魚。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和玻里尼西亞、南至澳大利亞東北部、北至日本、台灣島以及西沙群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絲尾鼻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簡介,科學分類,形態特徵,特點,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簡介

絲尾鼻魚學名Naso vlamingii)為刺尾魚科鼻魚屬魚類,俗名絲條盾尾魚。體橢圓形,側扁,尾柄細長,呈圓棒形,每側各有2個圓形盾狀骨板,板中向前突出一枚嵴狀強棘。頭較小,背緣較平直,額部向前突出一個瘤狀突起,超出吻端。每側鼻孔2個,前鼻孔具瓣膜。口小,前位,上下頜齒各1行,齒細短,眼前具1較深的眼前溝,全身被小櫛鱗,使得皮膚粗糙似鯊鮍。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尾鰭末端近截形,上下葉延長成絲狀。為暖水性近岸魚類廣布種,生活於珊瑚礁叢中。經濟意義不大。國內分布於台灣、西沙群島;國外分布於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向東至夏威夷群島。

科學分類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鱸形目 Perciformes
科:
刺尾魚科 Acanthuridae
屬:

形態特徵

體長卵形,側扁;尾柄上兩個盾狀骨板,各發展成一向前生具粗短尖銳之龍骨突;頭小,頭背弧形,隨著成長,成魚在前頭部無角狀起,亦無瘤狀突起,但吻突出於上頜。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齒,齒稍側扁且尖銳,兩側或有鋸狀齒。背鰭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V棘及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分別為26-27及26-29;尾鰭截平或內凹,上下葉緣延長如絲。體黑褐色;頭部有暗藍色細點,眼前具藍縱斑;吻部具藍環帶;體側則具不規則而排列緊密之暗藍色垂直紋,而垂直紋上下部散布許多暗藍色細點。背、臀及尾鰭上下葉具藍緣。

特點

背鰭Ⅵ,24—26;胸鰭18;腹鰭I,3;臀鰭Ⅱ,25—28;尾鰭18。體長為體高2.3—2.6倍,為頭長4.2—4.5倍;頭長為吻長1.4—1.5倍,為眼徑4.2—4.6倍。體橢圓形,側扁,尾柄細長,呈圓棒形,每側各有2個圓形盾狀骨板,板中向前突出一枚嵴狀強棘。頭較小,背緣較平直,額部向前突出一個瘤狀突起,超出吻端。每側鼻孔2個,前鼻孔具瓣膜。口小,前位,上下頜齒各1行,齒細短,眼前具1較深的眼前溝,全身被小櫛鱗,使得皮膚粗糙似鯊鮍。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尾鰭末端近截形,上下葉延長成絲狀。為暖水性近岸魚類廣布種,生活於珊瑚礁叢中。經濟意義不大。國內分布於台灣、西沙群島;國外分布於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向東至夏威夷群島。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較深的舄湖區或礁區斜坡海域,棲息深度在50公尺以內。通常獨游或成對活動。以浮遊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水域,西起非洲東部,東至萊恩、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

漁業利用

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