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毛膜血管瘤也叫胎盤血管瘤,是一種良性毛細血管瘤。
基本介紹
- 別稱:胎盤血管瘤
- 常見發病部位:胎盤
『疾病概述:』
絨毛膜血管瘤(chorioangioma)亦稱胎盤血管瘤,是一種良性毛細血管瘤,據統計約在100個胎盤中可發現一例。由於絨毛膜血管瘤多半較小,且埋於胎盤組織中,又無明顯臨床症狀,如不仔細檢查易被忽略,故實際絨毛膜血管瘤發生率較報告數字多。
來源 絨毛膜血管瘤表現為絨毛間質中一部分血管及基質增生活躍,其生長超越正常範圍,失去與蛻膜組織的正常關係。有人認為是由尿囊血管發育異常而形成,屬先天性畸形或血腫,並非真性腫瘤;另有人則認為,不論是先天性還是組織異常發展而來,均屬贅生物。
『診斷說明:』
惡性 葡萄胎 的診斷基本可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即傳統所謂的“HBES”—History(葡萄胎史)、Bleeding(陰道流血)、Enlargement( 子宮 增大)、Soft(子宮變 軟)。但還須靠患者體內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測定。若葡萄胎排出後2個月,尿或血內hCG仍持續陽性或一度陰性後又轉為陽性,則在排除宮腔內殘存葡萄胎組織或有較大黃素囊腫外,即應診斷為惡性葡萄胎,而最後的診斷仍然是組織病理字檢查,其特徵已如前述。但有時取不到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則須依靠輔助檢查,幫助診斷。
一、測定尿或血內hCG含量 葡萄胎排出後6周妊娠試驗原尿陽性,或8周后濃縮妊娠試驗陽性者可有三種情況存在:①宮腔內殘存葡萄胎組織;②有較大的黃素囊腫存在;③葡萄胎有惡變傾向或已惡變。若為黃素囊腫存在,婦科檢查可捫及一側或雙側如手拳大的囊性包塊。在良性情況,隨著黃素囊腫的逐漸消退,hCG值也下降,並很快轉為陰性。反之,則為惡性之徵。如為殘存葡萄胎,可再次刮宮。刮出葡萄胎組織後,尿hCG於短期內轉陰即為良性葡萄胎。若刮宮後hCG測定仍持續陽性,就應考慮葡萄胎惡變。如既無增大之黃素囊腫,宮腔內又無殘存葡萄胎組織而hCG持續陽性,則應注意惡性轉移灶(常見為子宮增大、肺部X線攝片異常等)。
二、盆腔動脈造影(PAG)或/及子宮碘油造影(HSG) 早在1955年Bore11和Fernstrom開始試用盆腔動脈造影診斷惡葡。一般認為盆腔動脈造影在確定滋養細胞腫瘤的病變範圍和位置上有很大意義,但不能區分其為絨癌抑惡葡。從60年代初,北京協和醫院即試用PAG診斷惡性葡萄胎。此後許多學者相繼運用這一手段並加以改進。1964年董悅等曾報導用PAG診斷惡葡的經驗,並認為可以鑑別惡性葡萄胎與良性葡萄胎及絨癌。溫澤清等也曾報導PAG的某些圖相可以鑑別惡性葡萄胎及絨癌。關於PAG的具體操作方法及其特點如下:
(一)術前準備 常規作碘 過敏 試驗,清潔灌腸。造影前肌注度冷丁100mg,並排空膀胱。
(二)在腹股溝韌帶下2~3cm處行股動脈或旋股側動脈(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切開或穿刺(儘可能採取穿刺為宜)插管(管內先充盈肝素稀釋液)。插管深達腹主動脈分叉以上1~2cm處(可先在病人身上比測或在透視下插管在相當於第三~四腰椎水平),然後固定導管。從導管內緩緩注入少量肝素及生理鹽水,以防血管內凝血。
(三)注射造影劑 用高壓(壓力4~5kg/cm2)快速(1~2秒內注完)注入76%的泛影葡胺或70%碘吡啦啥20~40ml。立即快速連續攝片(1~2秒攝片一張,共攝片4~5張)。造影后即拔出導管,加壓包紮穿刺部位。患者須臥床6小時。
造影所見:正常情況下,根據顯影時間的早晚依次分為動脈期、微血管期、靜脈期。通常造影劑注入後2~3秒為動脈期,4~5秒為微血管期,6秒後為靜脈期。正常非孕期注入造影劑後即可見子宮動脈自髂內動脈分出後平行於子宮兩側,其分枝均勻地分布於子宮肌壁,由粗變細互相吻合。在動脈晚期可清晰顯示出子宮輪廓。靜脈期子宮輪廓變淡,但造影劑分布均勻。根據溫澤清等的報告,惡性滋養細胞腫瘤的動脈造影所見較有意義的表現是:①子宮動脈擴張(正常非孕期,子宮動脈起始部X片測量其寬度為每側2mm。BreWis測定兩側之和不超過5mm。每側超過2.5mm者為擴張);②動靜脈瘺(arteriovenous fitula)。惡性滋養細胞疾病侵犯肌壁或穿透肌壁在子宮周圍使動、靜脈相通,出現動、靜脈短路(arteriovenous shunt),是惡性滋養細胞疾病的特徵之一;③血管過多。此種情況多為絨癌;④腫瘤湖(tumor lake)。X攝片顯示邊緣整齊、均勻一致的片狀陰影,形似湖泊,故名。是血管被破壞,造影劑大量溢出血管外所致,具有診斷意義;⑤造影劑貯留。在靜脈或動脈期末更為明顯。病變部位可見發團樣充盈;⑥多血管區中心無血管區。由於腫瘤中心發生壞死,缺乏血管,造影劑不能進入或很少進入壞死區;⑦卵巢靜脈擴張。
三、盆腔超聲檢查 盆腔B超檢查能準確診斷葡萄胎和黃素囊腫,早已為許多學者所公認。但對子宮受累的惡性滋養細胞疾病的診斷價值如何,尚待進一步觀察。Berko- Witj等從1978年1月至1981年11月間,對患有持續性妊娠性滋養細胞疾病(GTD)的33例,用盆腔B超顯像作為治療前的估價,並與腹腔鏡和子宮內膜診刮或子宮切除標本作對比,認為盆腔B超檢查有廣泛性滋養細胞侵蝕之子宮,其圖象易得而準確,因而建議盆腔B超檢查應列為持續性滋養細胞疾病治療前診斷的一個重要依據。子宮受累的B超圖象多為在子宮肌層記憶體在密集的不均勻的光點。
『病理說明:』
惡葡肉眼所見及顯微鏡下觀察可分三種類型:①肉眼可見大量大小不等的水泡,形態上似良性葡萄胎,但瘤組織已侵犯子宮肌層或血竇,附近組織有出血壞死;②肉眼可見中等量或少量水泡,伴有出血及壞死組織,滋養細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部分細胞分化不良;③肉眼所見幾乎全為血塊或壞死組織,仔細檢查方可見到數個或數十個水泡。個別病例需在顯微鏡下才能找到殘存腫脹的絨毛。滋養細胞高度增生並分化不良,形態上很象絨癌。接近子宮蛻膜的滋養細胞一般較遠離蛻膜者增生更加明顯。
惡性葡萄胎的轉移途徑主要是血行轉移。絨毛隨血液循環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並引起該部位的組織破壞、出血,形成血腫,這是惡性葡萄胎的病理特點之一。惡葡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其次是陰道。特別是陰道前壁及尿道口處。腦轉移及其他部位的轉移比較少見。轉移灶可出現在葡萄胎排出前,但更多出現在葡萄胎排出後。不少轉移灶可出現在子宮切除後,甚至絕經後若干年。惡葡破壞的組織在顯微鏡下可找到完整的絨毛,是與絨癌鑑別的重要標誌。
絨毛膜血管瘤(chorioangioma)亦稱胎盤血管瘤,是一種良性毛細血管瘤,據統計約在100個胎盤中可發現一例。由於絨毛膜血管瘤多半較小,且埋於胎盤組織中,又無明顯臨床症狀,如不仔細檢查易被忽略,故實際絨毛膜血管瘤發生率較報告數字多。
來源 絨毛膜血管瘤表現為絨毛間質中一部分血管及基質增生活躍,其生長超越正常範圍,失去與蛻膜組織的正常關係。有人認為是由尿囊血管發育異常而形成,屬先天性畸形或血腫,並非真性腫瘤;另有人則認為,不論是先天性還是組織異常發展而來,均屬贅生物。
『診斷說明:』
惡性 葡萄胎 的診斷基本可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即傳統所謂的“HBES”—History(葡萄胎史)、Bleeding(陰道流血)、Enlargement( 子宮 增大)、Soft(子宮變 軟)。但還須靠患者體內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測定。若葡萄胎排出後2個月,尿或血內hCG仍持續陽性或一度陰性後又轉為陽性,則在排除宮腔內殘存葡萄胎組織或有較大黃素囊腫外,即應診斷為惡性葡萄胎,而最後的診斷仍然是組織病理字檢查,其特徵已如前述。但有時取不到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則須依靠輔助檢查,幫助診斷。
一、測定尿或血內hCG含量 葡萄胎排出後6周妊娠試驗原尿陽性,或8周后濃縮妊娠試驗陽性者可有三種情況存在:①宮腔內殘存葡萄胎組織;②有較大的黃素囊腫存在;③葡萄胎有惡變傾向或已惡變。若為黃素囊腫存在,婦科檢查可捫及一側或雙側如手拳大的囊性包塊。在良性情況,隨著黃素囊腫的逐漸消退,hCG值也下降,並很快轉為陰性。反之,則為惡性之徵。如為殘存葡萄胎,可再次刮宮。刮出葡萄胎組織後,尿hCG於短期內轉陰即為良性葡萄胎。若刮宮後hCG測定仍持續陽性,就應考慮葡萄胎惡變。如既無增大之黃素囊腫,宮腔內又無殘存葡萄胎組織而hCG持續陽性,則應注意惡性轉移灶(常見為子宮增大、肺部X線攝片異常等)。
二、盆腔動脈造影(PAG)或/及子宮碘油造影(HSG) 早在1955年Bore11和Fernstrom開始試用盆腔動脈造影診斷惡葡。一般認為盆腔動脈造影在確定滋養細胞腫瘤的病變範圍和位置上有很大意義,但不能區分其為絨癌抑惡葡。從60年代初,北京協和醫院即試用PAG診斷惡性葡萄胎。此後許多學者相繼運用這一手段並加以改進。1964年董悅等曾報導用PAG診斷惡葡的經驗,並認為可以鑑別惡性葡萄胎與良性葡萄胎及絨癌。溫澤清等也曾報導PAG的某些圖相可以鑑別惡性葡萄胎及絨癌。關於PAG的具體操作方法及其特點如下:
(一)術前準備 常規作碘 過敏 試驗,清潔灌腸。造影前肌注度冷丁100mg,並排空膀胱。
(二)在腹股溝韌帶下2~3cm處行股動脈或旋股側動脈(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切開或穿刺(儘可能採取穿刺為宜)插管(管內先充盈肝素稀釋液)。插管深達腹主動脈分叉以上1~2cm處(可先在病人身上比測或在透視下插管在相當於第三~四腰椎水平),然後固定導管。從導管內緩緩注入少量肝素及生理鹽水,以防血管內凝血。
(三)注射造影劑 用高壓(壓力4~5kg/cm2)快速(1~2秒內注完)注入76%的泛影葡胺或70%碘吡啦啥20~40ml。立即快速連續攝片(1~2秒攝片一張,共攝片4~5張)。造影后即拔出導管,加壓包紮穿刺部位。患者須臥床6小時。
造影所見:正常情況下,根據顯影時間的早晚依次分為動脈期、微血管期、靜脈期。通常造影劑注入後2~3秒為動脈期,4~5秒為微血管期,6秒後為靜脈期。正常非孕期注入造影劑後即可見子宮動脈自髂內動脈分出後平行於子宮兩側,其分枝均勻地分布於子宮肌壁,由粗變細互相吻合。在動脈晚期可清晰顯示出子宮輪廓。靜脈期子宮輪廓變淡,但造影劑分布均勻。根據溫澤清等的報告,惡性滋養細胞腫瘤的動脈造影所見較有意義的表現是:①子宮動脈擴張(正常非孕期,子宮動脈起始部X片測量其寬度為每側2mm。BreWis測定兩側之和不超過5mm。每側超過2.5mm者為擴張);②動靜脈瘺(arteriovenous fitula)。惡性滋養細胞疾病侵犯肌壁或穿透肌壁在子宮周圍使動、靜脈相通,出現動、靜脈短路(arteriovenous shunt),是惡性滋養細胞疾病的特徵之一;③血管過多。此種情況多為絨癌;④腫瘤湖(tumor lake)。X攝片顯示邊緣整齊、均勻一致的片狀陰影,形似湖泊,故名。是血管被破壞,造影劑大量溢出血管外所致,具有診斷意義;⑤造影劑貯留。在靜脈或動脈期末更為明顯。病變部位可見發團樣充盈;⑥多血管區中心無血管區。由於腫瘤中心發生壞死,缺乏血管,造影劑不能進入或很少進入壞死區;⑦卵巢靜脈擴張。
三、盆腔超聲檢查 盆腔B超檢查能準確診斷葡萄胎和黃素囊腫,早已為許多學者所公認。但對子宮受累的惡性滋養細胞疾病的診斷價值如何,尚待進一步觀察。Berko- Witj等從1978年1月至1981年11月間,對患有持續性妊娠性滋養細胞疾病(GTD)的33例,用盆腔B超顯像作為治療前的估價,並與腹腔鏡和子宮內膜診刮或子宮切除標本作對比,認為盆腔B超檢查有廣泛性滋養細胞侵蝕之子宮,其圖象易得而準確,因而建議盆腔B超檢查應列為持續性滋養細胞疾病治療前診斷的一個重要依據。子宮受累的B超圖象多為在子宮肌層記憶體在密集的不均勻的光點。
『病理說明:』
惡葡肉眼所見及顯微鏡下觀察可分三種類型:①肉眼可見大量大小不等的水泡,形態上似良性葡萄胎,但瘤組織已侵犯子宮肌層或血竇,附近組織有出血壞死;②肉眼可見中等量或少量水泡,伴有出血及壞死組織,滋養細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部分細胞分化不良;③肉眼所見幾乎全為血塊或壞死組織,仔細檢查方可見到數個或數十個水泡。個別病例需在顯微鏡下才能找到殘存腫脹的絨毛。滋養細胞高度增生並分化不良,形態上很象絨癌。接近子宮蛻膜的滋養細胞一般較遠離蛻膜者增生更加明顯。
惡性葡萄胎的轉移途徑主要是血行轉移。絨毛隨血液循環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並引起該部位的組織破壞、出血,形成血腫,這是惡性葡萄胎的病理特點之一。惡葡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其次是陰道。特別是陰道前壁及尿道口處。腦轉移及其他部位的轉移比較少見。轉移灶可出現在葡萄胎排出前,但更多出現在葡萄胎排出後。不少轉移灶可出現在子宮切除後,甚至絕經後若干年。惡葡破壞的組織在顯微鏡下可找到完整的絨毛,是與絨癌鑑別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