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無價的孩子定價:變遷中的兒童社會價值

給無價的孩子定價:變遷中的兒童社會價值

《給無價的孩子定價:變遷中的兒童社會價值》的作者是澤利澤,譯者是王水雄。該書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8年11月01日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給無價的孩子定價:變遷中的兒童社會價值
  • 作者:(美)澤利澤
  • 譯者:王水雄
  • ISBN:9787543214798
  • 類別:經濟與社會譯叢
  • 頁數:218
  •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1-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給無價的孩子定價:變遷中的兒童社會價值》關注的是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關於兒童的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過程,即經濟上無用而情感上無價的孩子的出現過程。通過透視兒童問題的巧妙視角,作者細膩探討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兒童死亡的態度的改變、童工立法的鬥爭、兒童工作的分化過程、兒童保險的推行、兒童意外死亡的賠償以及兒童的領養與買賣等。它們共同指向一個深刻的理論話題,這就濁:孩子的社會文化屬性,他們在道義上的“無價性”如何在市場機制的重重包圍中穿越而出,形成一個非常規的市場,由非經濟的標準來規則?從而最終指向一個更為深切的理論關懷:社會如何“大於”市場?
編輯推薦《給無價的孩子定價:變遷中的兒童社會價值》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媒體推薦澤利澤的研究令人過目難忘,她的分析意涵深刻,而行文卻沉著簡練。本書對一個重要的主題進行了極富想像力的大膽探索,相信在我們歷史學家中一定會尋獲知音。——Nancy Tomes 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g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維維安娜·澤利澤(Viviana A.Zelizer) 王水雄 譯者:宋靜 林虹
維維安娜·澤利澤(Viviana A. Zelizer),美國當代傑出的經濟社會學家,現任美國經濟社會學學會主席,普林斯頓大學知名社會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關注經濟的文化與道德維度。1985年因《給無價的孩子定價》一書而獲得美國社會學界的至高榮譽C.Wright Mill獎。
主要代表作品:《道德與市場——美國人壽保險的發展》、《給無價的孩子定價——變遷中的兒童社會價值》、《金錢的社會意義》、《親密關係中的買賣》。

目錄

1994年版前言
致謝
導言 第一章 從憤怒到紀念:兒童生命的神聖化
第二章 從有用到無用:童工之上的道德衝突
第三章 從童工到兒童工作:重新定義經濟世界的兒童
第四章 從體面的埋葬到恰當的教育:兒童保險的情況
第五章 從意外殘廢到意外生育:對兒童的法律權衡的改變
第六章 從兒童農場到兒童黑市:兒童市場的變遷
第七章 從有用到無用再回到有用?兒童價值衡量的呈現模式
譯後記

序言

本書是我穿越經濟生活廣袤平原之旅程的第二步。該旅程奔向的是社會性可變的市場模型-在多個層面上探討社會關係和文化如何型塑人們的經濟活動和制度秩序。它發端於人壽保險市場的研究,然後是對兒童市場的研究,則研究多途徑的貨幣的社會性使用。在《道德與市場:美國人壽保險的發展》(Morals and Markets:The Development of Life Insurance the United States)(1979)中,我對經濟生活的研究理路尚為初步階段,證明的是非經濟因素在美國主要經濟制度發展中的作用。我選擇人壽保險是因為它強有力地體現為貨幣利潤與神聖關懷的交叉匯聚點。保險企業家是如何成功地確立起生命和死亡的貨幣等式的呢?對生命投保的歷史進而也成為經濟行為中非經濟維度研究的一個案例。
《道德與市場》強調的是對人壽保險的文化反應,考察了人類生命的貨幣衡量態度的改變,以及在人壽保險發展過程中風險和投機的文化界定轉變的影響。它還包括了結構因素的效應,考察了比如說,從喪失親人之扶助的饋贈式體制到市場體制轉變中的張力。人壽保險不僅僅革新了死亡的意義,也革新了對其進行的管理。朋友、鄰里和親戚,這些在18世紀緩解寡婦經濟窮困的關係,被牟利的層級制所替代。
《給無價的孩子定價》(Pricting the Priceless Child)繼續了《道德與市場》所開啟的路徑,更直接地考察了經濟和非經濟因素之間的互動,特別是市場或價格(被界定為經濟價值)與人性及道德價值之間的互動。
《給無價的孩子定價》關注的是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主要是)美國社會關於兒童的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過程,換句話說,就是經濟上無用而情感上無價的孩子的出現過程。這個過程恰恰是中國社會在短短的過去60年中所經歷的-60年前,孩子(特別是男孩,又特別是在鄉下)的出生被視作是未來勞動力的光臨,父母充滿了老有所靠的欣喜;現如今,生養一個孩子就顯得太貴了!而且許多為人父母者將來也不指望他們。孩子的價值因此更多地體現為情感上能夠給父母帶來的滿足,但是由於這種滿足的所費不菲,異常地不符合如今大行其道的市場邏輯,根據澤利澤在本書中的詮釋,孩子的生養進而被獨特的社會文化因素建構出了神聖性。
最初從上海大學劉玉照副教授那裡拿到這部著作的英文書稿的時候,就深深地為澤利澤巧妙地透視兒童問題的視角所打動。作者關注了20世紀之交美國人對兒童死亡的態度的改變、童工立法的鬥爭、兒童工作(兒童“好”的工作與童工)的分化過程、兒童保險的推行、兒童意外死亡的賠償,以及兒童的領養與買賣等。作者的這些探討非常之細膩,它們共同地指向一個深刻的理論話題,這就是:孩子的社會文化屬性、他們在道義上的“無價性”,如何在市場機制的重重包圍中穿越而出,形成一個非常規的市場,由非經濟的標準來規制。在這個理論話題背後,還有一個更為深切的理論關懷:社會如何“大於”市場?這部著作通過關注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的互動關係,社會結構因素和價格、價值的相互影響,來呈現現代社會貨幣的相對乏力及其重要性相伴相生的過程。這就更為細緻地回應了齊美爾的經典著作《貨幣哲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