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洗手水

給洗手水

“給洗手水”是指維吾爾族民間在禮尚往來社交活動中,主人親自或特意安排專人向客人掬起的手掌倒水,讓客人洗手。對於應邀而來的客人要“給洗手水”。在維吾爾民間,不論祝賀家慶還是祭奠家難,或者為了娛樂而請客人赴家宴,要根據來客的多少事先安排一兩個或幾個後生擔負“給洗手水”的工作。擔負這項工作的後生,必須是知根知底,品行端正,穿戴整潔,懂規矩,做事認真的年輕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給洗手水
  • 釋義:維吾爾族的一種社交活動
  • 做法:主人安排專人向客人手掌中倒水
  • 要求:倒水三次,洗手三次
儀式過程,儀式注意事項,形成原因,原因一,原因二,原因三,原因四,

儀式過程

“給洗手水”是指維吾爾民間在禮尚往來的社交活動中,主人親自或特意安排專人向客人掬起的手掌倒水,讓客人洗手。
對於應邀而來的客人要“給洗手水”。在維吾爾民間,不論祝賀家慶還是祭奠家難,或者為了娛樂而請客人赴家宴,要根據來客的多少事先安排一兩個或幾個後生擔負“給洗手水”的工作。擔負這項工作的後生,必須是知根知底,品行端正,穿戴整潔,懂規矩,做事認真的年輕人。
當客人們陸續來到的時候,潔衣盛服,等候在門前迎賓接友的主人便迎上去,欠身施禮的同時,熱情地伸出雙手。賓主以握手禮相見,並以溫文爾雅的親切口吻相互問候後,主人便趕忙請客人進屋入席,再以同樣的方式去招呼迎接後面的客人。被主人接待過的客人便由等候在客廳門前的年輕人以“給洗手水”的傳統方式來接待。年輕人肩上搭著擦手的毛巾,右手提著專用水壺(一種用紅銅鑄打成的器具),左手端著接水盆(一種用紅銅鑄打成的器具),笑容可掬。表情謙恭地請客人洗手。年輕人右手提壺往客人手上倒水,左手端盆接住從客人手上流下來的水,不把接水盆放在地上而端著,是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一般規矩是倒水三次,洗手三次。客人在年輕人的服侍下洗完手後,接過遞過來的毛巾,一邊擦手一邊以各自的方式表示謝意,然後在專人的弓!導下進屋入座。

儀式注意事項

對突然光臨的貴客要“給洗手水”。有客人突然光臨但主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給洗手水”一般在客人坐定,賓主寒暄之後和敬茶吃食之前進行。
以上兩種情況下的給洗手水較為典型,但其中有幾個細節人們很敏感。首先,主人或代理主人執行“給洗手水”這項工作的年輕人必須把水先澆在自己手上,試一試水的溫度。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客人感到水太涼或太熱。其次,倒水時一定要精力集中,不能在不到三遍時就停止澆水,而使客人已伸出掬水的手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尷尬難堪,這是出客人的洋相,是極大的失禮,是一種缺教養、不懂規矩的表現。這樣的事一旦發生,有的客人會因此而勃然大怒,或拍案責罵,或拂袖而去。主人也會覺得丟了他的臉面,倒水人也會因此而處於尷尬的境地,甚至惡名遠揚,從此永遠失去在此類場合出頭露面、幫人做事的榮譽。如果客人洗了手之後不是把手上的水珠小心地搓入接水盆內,然後用毛巾拭乾,而是甩毛,使手上的水珠濺得到處都是,或者洗手不到三遍就把手抽回,使澆到手上的水直落入盆內而濺出來,或洗得沒完沒了等,也會被視為粗野、淺陋、不懂規矩被人們取笑。不論洗手或“小淨”都要衝澆三遍。少於三遍沒有達到洗手的目的;太多,會被理解為是有意捉弄人,是對給洗手水者的不尊重。洗手時甩水,人們根據信仰思維慣性認為不但洗浴“失效”,前功盡棄,而且更加污穢不堪。漢族人洗臉、洗手或洗腳都習慣於盆洗,維吾爾人卻與此相反,不論是節日、聚禮前和房事後的“大淨”,每日五次禮拜前的“小淨”,還是世俗生活中餐前必需的洗手,特別是那儀式化的“給洗手水”禮俗等,都採取澆水沖洗的方式。也就是說,沖洗是維吾爾人基本的洗浴方式,是約定俗成的習慣。

形成原因

原因一

維吾爾人洗手必以沖洗的方式進行的習慣的形成,首先與他們傳統的進餐方式有關。維吾爾人接受筷子並作為自己進餐用的一種工具而普遍使用以前,人們除了吃湯麵片或玉米面粥等稀、湯飯時用小木勺以外,吃其他的飯食是直接用手抓來送到嘴裡吃。手又是人們在生活中無處不用、無時不用的,最容易受到污染,經常洗手可以保證健康。

原因二

其次,維吾爾人澆水沖洗的洗浴方式,與維吾爾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為”缺水”的地域特點有關。新疆廣袤、少雨,維吾爾人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原因三

生活中大量需要用水,但水資源又那么缺乏,“省水”成為“用水”的前提。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使維吾爾等少數民族選擇了“沖洗”這種方式,這樣既可以最大限度地省水,又可以以最低的用水量達到最高的潔淨度。後來逐漸演變成“給洗手水”這種禮儀化的民俗形式,代代相傳。

原因四

“給洗手水”禮俗的形成流行,還與過去的新疆—一西域,地廣人稀,部落、民族之間的爭戰械鬥頻繁,人們渴望人間的友好和睦與安寧有關;也與塵沙飛揚的暴浮塵天氣,人的機體最容易被污染,常有瘟疫流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等原因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