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水排水工程以水的社會循環為研究內容。水危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我國的水危機是以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為標誌的。給水排水工程擔負著解決我國水危機的重擔,覆蓋以下專業領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水的社會循環、水的生態功能、節水工作、水質及其相關的高新技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給水和排水工程
- 研究內容:水的社會循環
- 覆蓋領域:水的社會循環、水的生態功能等
- 簡稱:給排水工程
工程類型
主要目的
學科特徵
工程內容
發展歷史
中國很早就有有關掘井和鑿井技術的記載。《呂氏春秋·勿躬篇》記有“伯益作井”(公元前約2200年),為世界上最早較可靠的掘井記載。公元一、二世紀的西漢時代出現深井鑽井機械。這些鑽井機械在南北宋時代經過一次較大的改進後,一直沿用到明清,並在11世紀左右傳入西方。在歐洲中世紀公共給水工程衰落的時期,中國唐朝的城市供水卻得到發展。坊州(今陝西黃陵縣)、陝州(今陝西陝縣)、虢州(今河南盧氏縣)、太原府,特別是京城長安,由於城市規模大,人口眾多,在城市供水方面,下了極大功夫。唐朝初期,在隋朝的基礎上,整修了龍首渠、水安渠、清明渠等渠道,把水從長安城外引入城內。這幾條渠道穿過長安城內,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供水網,東西長18里115步(約10.6公里),南北長15里175步(約8.9公里),周長67里(約38.6公里),妥善地解決了長安城百萬人口的供水問題。中國用明礬降低水中渾濁度的最早正式文字記載為明宋應星在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刻印的《天工開物》一書。在1744~1746年出版的西班牙教士納瓦雷特撰寫的《中華帝國記游》中,詳細記載了當時所看到的,普遍套用的明礬使黃河水變成清水的情況,並說這是自然的秘密,為當時西方所不知。1879年中國用鑄鐵管從旅順市的龍引泉引水供水師營駐軍用水,這標誌著引進西方供水技術的開始。1883年英商建的楊樹浦水廠在上海開始供水,淨水設備為沉澱池及慢濾池。建成時僅供水2270米/日,不久達到設計能力9090米/日,供應人口為16萬人。1902年由中國商人籌設的上海內地自來水公司也開始供水。
水利設備
結構
簡史
中國在河南省淮陽挖掘出在龍山文化時期(公元前2800~前2300年)的古城下所埋的陶質排水管;還有在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屬於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後期的圓形陶製排水管;陝西西安(漢朝長安)出土的五角形陶製排水管。歷代帝王的京都大多建造了較完整的雨水排除系統。據記載,漢朝長安的安門內大街,長達5.5公里,街寬50米,中央是皇帝專用的馳道,寬20米,兩側有排水溝。唐朝長安城的規模尤其宏大,有南北並列的14條大街(最寬的街達150米)和東西平行的 11條小街,將全城分成103個矩形的里坊,每個裡坊面積25~40公頃。大街的兩側有寬、深各兩米多的排水溝。明清的京都北京城,皇城建有完整的雨水道系統,由長2公里多的內金水河和總長 8公里多的大小明渠、暗溝組成。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開始疏浚過一次,共費時三年,耗銀20多萬兩,可見規模之大。北京城內的大小街道下面都有磚溝。
用管道輸送生活污水是19世紀中期以後的事。由於對城市衛生的重視和懾於霍亂病的流行,法國巴黎、英國倫敦才開始把糞便污水排入原來的雨水道,因而出現了合流制的下水道系統。單為輸送生活污水的下水道也從此出現。但這是對霍亂以及其他一些傳染病,是通過糞便污水傳播的事實,具有明確認識後才出現的。這一認識不僅知道必須修建污水管道,而且也知道必須進行水處理(包括給水和廢水),才能有效地控制霍亂等傳染病在城市中流行。
從1848年到1854年,倫敦共流行霍亂五次,死亡人數約為26000人。在這期間,J.斯諾醫生研究了倫敦寬街霍亂流行的原因,首次提出了水源因受污水污染而傳播霍亂的見解。R.科赫在19世紀90年代進行了類似的研究。當時德國漢堡(人口64萬)和阿爾托納城(人口15萬)都同時以易北河為水源。阿爾托納緊挨漢堡下游,漢堡由市區上游取水,阿爾托納則從排入80萬人口的污水後的下游處取水。1892年霍亂流行,漢堡的死亡率為每10萬人中有1342人,而阿爾托納的死亡率每10萬人中僅234人。科赫正確地指出,這是由於阿爾托納的自來水是經過慢濾池過濾的。這不僅又一次證明霍亂是通過受污染的水源而傳播,而且是第一次證明慢濾池起了消除霍亂流行的作用,為水處理的必要性第一次提出了有力的證據。科赫還於1881年證明用次氯酸鹽可殺死細菌的純培養物。1883年分離出霍亂病菌。第一次大規模用氯進行污水消毒出現在1893年的德國漢堡城,比城市給水的消毒約早10年。
用污水灌溉是廢水生物處理的古老方式。19世紀末,由於對微生物學知識的理解,人工強化了的廢水生物處理法才發展起來。1893年首次在英國索爾福德城用滴濾池處理城市廢水。1914年首次在英國曼徹斯特城用活性污泥法處理城市廢水。中國最早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廠,是1921年建的上海北區污水廠;最早用於城市污水的生物濾池處理廠,是1953年建的上海彭浦污水廠。
1949年前,只有72個城市有自來水廠,日供水量為240萬米,供水管道長6589公里,供水人口962萬人。僅上海和南京兩個城市設有4座廢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為每日3萬米。到1983年底,中國共有253個城市有給水系統,水廠660座,每日供水量為3539萬米,供水管道長56852公里,供水人口8370萬人。另外,各單位自備水源供水能力為每日5673萬米。中國修建了排水系統的城市有252個,城市排水管道總長為26448公里,服務人口9273萬人。全國每日排放廢水總量為8475萬米,其中工業廢水量占6452萬米。經過處理的工業廢水量為1348萬米/日。城市廢水處理廠共39座,處理水量為90萬米/日。1984年中國最大的城市二級處理污水廠──天津紀莊子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產,處理能力為26萬米/日。
參考書目
同濟大學主編:《給水工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80。
重慶建築工程學院主編:《排水工程》上冊,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81。
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主編:《排水工程》下冊,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81。
M.J.Hammer,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75.
D.Barnes et al,Pitman,London,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