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技術差異論

絕對技術差異論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是最早的主張自由貿易的理論,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創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絕對技術差異論
  • 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創立
  • 屬於: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
  • 包含:抨擊了重商主義,鼓吹自由放任
簡介,主要內容,特點,局限性,

簡介

亞當·斯密(1723-1790)是英國產業革命前夕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經濟學家。產業革命是指從工場手工業轉向機械大工業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封建主義和重商主義是實現這一變革的障礙。亞當·斯密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中猛烈抨擊了重商主義,鼓吹自由放任,系統的提出了絕對成本說。亞當·斯密因此成為自由貿易理論的首先倡導者和鼻祖。

主要內容

絕對技術差異論是指某兩個國家之間生產某種產品的勞動成本的絕對差異,即一個國家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於另一個國家。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說主要闡明了如下內容:
(1)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交換是出於利己心並為達到利己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是人類的一種天然傾向。人類的交換傾向產生分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巨大進步是分工的結果。他以制針業為例說明其觀點。根據斯密所舉的例子,分工前,一個粗工每天至多能製造20枚針;分工後,平均每人每天可製造4800枚針,每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幾百倍。由此可見,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民財富
(2)分工的原則是成本的絕對優勢或絕對利益。斯密進而分析到,分工既然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個人專門從事他最有優勢的產品的生產,彼此交換,則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則是成本的絕對優勢或絕對利益。他以家庭之間的分工為例說明了道理。他說,一件東西購買所花費用比在家內生產的少,就應該去購買而不要在家內生產,這是每一個精明的家長都知道的格言 。裁縫不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為自己裁衣服,農場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縫衣服。他們都認識到,應當把他們的全部精力集中用於比鄰人有利地位的職業,用自己的產品去交換其他物品,會比自己生產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3)國際分工是各種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階段,在國際分工基礎上開展國際貿易,對各國都會產生效果。斯密由家庭推及國家,論證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必要性。他認為,適用於一國內部不同個人或家庭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國際分工是各種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階段。他主張,外國的產品比自己國內生產的要便宜,最好是輸出在本國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他舉例說,在蘇格蘭利用溫室種植葡萄,並釀造出同國外一樣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比國外高30倍的代價。他認為,真的這樣做,顯然是愚蠢的行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某些特定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每一個國家都按照其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即生產成本絕對低)去進行專業化生產,彼此進行交換,則對國家都是有利的,世界的財富也會因此而增加
(4)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斯密認為,有利的生產條件來源於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自然稟賦和後天的條件因國家而不同,這就為國際分工提供了基礎。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成本絕對低於別國而在該產品的生產和交換上處於絕對有利地位。各國按照各自的有利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並使各國從貿易中獲益。這便是絕對成本說的基本精神。

特點

一個國家在生產特定商品時,如果具有特定的優勢,生產成本絕對低於其貿易夥伴,便會有競爭的絕對優勢專業化生產這種商品並出口將會受益。
如果在國際貿易中每個國家都遵循這樣的原則,最後達到各個國家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各個國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整個世界的福利水平也得到提高。
反覆論證了勞動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並且推廣到國際領域證明直觀簡單差異產品產生的原因生產者方面:獲得一定程度的定價權,獲得市場,增加消費量。消費者方面:效用水平或福利水平的提高。

局限性

(一)亞當·斯密的絕對技術差異論把勞動分工可以提高生產率理論推廣到了國際領域。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主要研究的不是國際經濟學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個附帶的結果,提出了絕對技術差異論,勞動分工可以提高生產率的結論同樣適用於國家和國家之間。
(二)絕對技術差異論的證明簡單、直觀。
(三)亞當·斯密的絕對技術差異論是以機會成本不變為前提的。在亞當·斯密所處的時代,還沒有機會成本的概念,但是,用後來的理論加以分析時,其假定中包含著機會成本不變的意義。但是,後來的經濟發展使勞動力在勞動生產率提高中的作用減弱,其他生產要素的作用相應加強,因而在資源的部門間轉移方面就表現為:當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部門時,機會成本不是不變,而是變化的。因而絕對技術差異需要進一步完善。
(四)絕對技術差異論不能解釋一國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均高於另一國,而另一國勞動生產率均處於劣勢地位時,國際分工和貿易是否可以進行的問題。大衛·李嘉圖用一個非常直觀的例子提出這一問題,也就是相對技術差異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