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當人體患有慢性疾病、營養不良、腸道功能失調時,蟲體即可侵入繁殖並致病。蟲體侵入人體後需要一段時間以適應腸道內共生菌群,一旦適應後即能大量迅速繁殖,腸道中一些細菌,如克雷伯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桿菌以及其他寄生蟲,有促進本蟲生長,誘發病變發生的作用。
臨床表現
結腸小袋纖毛蟲感染後,多數人並無症狀,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
1.急性型
起病急驟。腹瀉明顯,每天數次或十餘次,嚴重者可達數十次之多。大便有黏液或膿血,但多無阿米巴痢疾的腥臭味。腹痛常見並伴有里急後重,臍周或雙下腹有壓痛。患者多有不規則發熱、噁心、嘔吐、乏力及食慾減退。嚴重患者可致脫水、營養不良及消瘦,偶可導致腸穿孔。本型病程較短,往往不治自愈。
2.慢性型
起病隱匿,以反覆發作的腹瀉為主要表現,病程可長達數月至數年,並呈周期性發作;常因勞累、受涼、飲酒或進食脂肪性食物而誘發。大便每天數次,多為糊狀或水樣,有黏液,但膿血少見。少數患者表現為腹瀉與便秘交替。患者多伴有腹脹,陣發性腹痛,腸鳴音活躍,雙下腹壓痛等。病程長者可有消瘦、貧血、體重下降、易激動、失眠等。
檢查
1.血象
大多數患者血象正常。急性期患者如合併細菌感染時,白細胞計數輕至中度增高;慢性期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紅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降低。
2.病原體檢查
腹瀉物中查找結腸小袋纖毛蟲是診斷重要依據。一般應從患者新鮮糞便中直接塗片檢查,糞便排出後6小時內,滋養體仍可保持活動,過長則活動消失,影響觀察。由於結腸小袋纖毛蟲在人腸道內極少形成包囊,故在糞便中應以查找滋養體為主。
診斷
對急慢性腹瀉病因不明,按細菌性痢疾治療無效者,應考慮原蟲性腹瀉的可能性,若患者有與豬密切接觸,則應高度警惕本病存在。糞便或腸黏膜組織活檢,發現本蟲滋養體或包囊即可確診。結腸小袋纖毛蟲可在多種組織內阿米巴培養基中生長,必要時可取新鮮糞便進行培養,幫助診斷。
治療
治療原則上與其他腸道傳染病相同。病原治療首選口服甲硝唑,可獲滿意療效,一般服藥24~72小時後,糞便中蟲體即消失。症狀逐漸好轉,療效可達90%~100%。亦可選用四環素、喹碘方、巴龍黴素等,但療效均不如甲硝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