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遊戲

結構遊戲

結構遊戲(Constructive play),又稱建構遊戲,是指幼兒利用各種建築和結構材料(積木,積塑,金屬結構材料,沙,雪等)進行各種建築和構造活動,以及反映現實生活的遊戲。結構遊戲的主要類型有:積木遊戲、積塑遊戲、積竹遊戲、金屬構造遊戲、拼棒遊戲、拼圖遊戲、玩沙水雪石等自然材料遊戲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結構遊戲
  • 外文名:Constructive play
  • 別稱:建構遊戲
  • 主要類型:積木遊戲、積塑遊戲、積竹遊戲等
  • 功能: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等
  • 適用範圍:幼兒
結構遊戲介紹,貢獻,種類,價值,指導策略,

結構遊戲介紹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結構遊戲無論從材料、玩法還是在結構造型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塑膠接插,金屬螺絲結構等等,結構遊戲的概念擴展了。幼稚園常用的構造材料有積木、積塑、積竹、金屬材料、泥、沙、水、雪等等。一般可根據結構遊戲中運用的材料來確定構造遊戲的類型,當然某種結構遊戲往往不止用一種材料,我們在區分時不能絕對化。
根據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幼稚園里的結構遊戲可以分為兩種不同形式,一種是區角遊戲或晨間遊戲中的桌面結構遊戲,另一種是創造性遊戲中的地面結構遊戲。一般在玩桌面結構遊戲時,地面結構遊戲區不會開放;玩地面結構遊戲時可能會開放桌面結構遊戲,幼兒的作品將送到地面結構遊戲區作為材料的補充。教師心目中的結構遊戲更偏向於地面結構遊戲,桌面建構更多的是作為一個過渡環節和增加小班幼兒自由練習的機會,因而在玩桌面結構遊戲時,教師往往忽略對遊戲的評價和指導。在地面結構遊戲中,幼兒往往建築師的身份進入遊戲進行搭建,而教師也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評價和指導遊戲。因此在地面結構遊戲中,有角色遊戲的成分,但根據遊戲的主題和內容能夠區分出它究竟是結構遊戲還是角色遊戲。

貢獻

歷史證明,積木等結構遊戲材料經歷了各種幼教理論和意識形態的考驗,一直受到許多信奉不同類型學習理論的教育家的肯定。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將孩童時的模擬遊戲與成年人的相應活動聯繫起來,他把遊戲當作鍛鍊未來生存技能的一種方式。在其著作《法律篇》中他提到建築遊戲“一個想做好的建築師的人,必須把他的遊戲時間花在搭玩具房屋上;…我們應該嘗試利用孩子們的遊戲去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活動的期望。而這些活動是他們長大成人時不得不去從事的。”
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遊戲這種活動是最適合於兒童的,遊戲使兒童的精神專注於某種事物,因此可以鍛鍊兒童的能力。夸美紐斯還對玩具提出了詳細的切實可行的意見。在《母育學校》中他提出兒童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泥土、木片或石塊搭蓋小房子,以此來顯示他們建造房屋的一種初步建築術。此後在專門的玩具與遊戲書籍中,就出現了建築遊戲。
十八世紀九十年代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一書中十分強調遊戲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中需要有種東西能鍛鍊兒童的想像、模仿與創造,他推崇有人在小方木塊的六面貼上英文字母,使兒童在玩小方木塊的時候學會字母。由於他的提倡,後來出現的字母積木就是積木的最初形式。
十九世紀初期,德國教育家格茲姆特十分倡導一個人遊戲的優點,對於可以單獨玩耍的積木更是推崇備至。他認為像積木這種玩具素材越簡單,越能給孩子們以成就感,其想像力及幻想的空間也能無限延展。因為兒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堆出城堡、房子或車站,好像魔術師一樣。
十九世紀創辦了第一所幼稚園的學前教育之父——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專門為幼稚園創設了二十種“恩物”遊戲與作業的玩具和材料,其中第三、四、五六種“恩物”都是一套積木見附錄`。福祿貝爾提出通過積木遊戲,兒童能體會到整體與部分的概念、並賦予積木深刻的哲學教育與美學意義。
二十世紀初,義大利教育學家蒙台梭利為兒童設計了一套“感覺材料”,其中的“粉紅塔”、“棕色樓梯”、“紅色木桿”等材料都是由積木組成的。蒙台梭利在《教育中的自發活動》中寫到,這些感覺材料是用來表現事物的各種性質的。
二十世紀初美國進步主義幼稚園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帕蒂·希爾設計了一套大型空心積木,兒童可以用這些大型積木建房屋、開商店、辦郵局、做各種遊戲。這是對霍爾的關於大肌肉發展應優先主張的實際運用。
二十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普拉特致力於兒童玩具的研究,她堅信兒童的學習衍生於其玩耍的過程中,而玩具、教具更是其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兒童在探索建構性玩具中,能獲得適應及控制環境的能力。她為兒童設計了一套單元積木。單元積木的特色在於保持原木色,不添加任何顏色或圖案,強調積木之間的結構聯繫。如今,美國的“城鄉學校”(普拉特創設)和“班克街學校”依然保持著濃厚的單元積木建構傳統。
除了以上教育家對結構遊戲發展的直接推動作用,另外一些學者的理論也對幼稚園結構遊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例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和美國哲學家杜威倡導的“做中學”教育理論以及瑞士發生認識論開創者皮亞傑強調兒童在學習中“操作實物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原則。根據皮亞傑的理論,積木遊戲對於兒童的智慧型學習有很大幫助,它們提供兒童很多機會去抓住許多重要原則積木操作是可逆的(當塔倒下來,會回到原來的形式),他們可以用來證明保留概念(四塊積木可以堆成很多種類形狀,但仍然保持四塊的特質),還可以證明遷移律(四塊相等的小積木,等於兩塊長積木,也相當於一塊大積木)。

種類

積木遊戲
用各種積木或其他代用晶作為遊戲材料進行的結構遊戲。積木的式樣很多,有大、中、小型積木,有空心或實心型積木,有動物拼圖積木等。這種結構遊戲在幼稚園開展較早,也較為普遍。
積竹遊戲
指將竹子製成各種大小、長短的竹片、竹筒等,然後用它們進行構造物體的遊戲。積竹可構造“坦克、火車、飛機”,還可建“橋樑、公園”,構造出的物體同樣栩栩如生,富有情趣。我國南方盛產竹子,積竹遊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積塑遊戲
用塑膠製作的各種形狀的片、塊、粒、棒等部件,通過接插、鑲嵌組成各種物體或建築物模型。積塑輕便耐用,便於清潔。
金屬構造遊戲
以帶孔眼的金屬片為主要的建造材料,用螺絲結合,建造成各種車輛及建築物的模型。
拼棒遊戲
用火柴桿、塑膠管、冰棒棍或用糖紙搓成紙棍等作為遊戲材料,拼出各種圖形的一種遊戲。
拼圖遊戲
用木板、紙板、塑膠或其他材料製成不同形狀的薄片並按規定方法進行拼擺的一種遊戲,如可拼擺動物的房屋、故事情節等畫面。傳統的七巧板就屬於這類遊戲。
玩沙玩水玩雪的遊戲
沙土是一種不定型的結構材料,幼兒可以隨意操作,幼兒也可利用水、雪玩划船、堆雪人、打雪仗等遊戲。玩沙、玩水、玩雪都是一種簡便易行的結構遊戲,在城市、農村都可以廣泛開展。

價值

1.促進兒童認知發展
結構遊戲是以敏銳觀察、自由、創造思維為基礎的活動。結構材料沒有固定的模式,結構遊戲的過程就是兒童動手動腦,以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感知印象為前提展開遊戲,通過對結構材料的親自操作創造性的反映生活的過程。兒童在遊戲中獲得對材料色、形、大小、空間比例等的知識體會自己的動作與結構遊戲材料相互作用的關係積累有關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組合、堆積、排列等感性知識,增強對數量和圖形的理解和認識。
2.促進兒童審美能力的發展
結構遊戲是一種藝術造型活動,是兒童對於自然界和社會真實感受的體現。在遊戲中兒童表達自己對於周圍世界的感受、理解、想像和情緒體驗,釋放著創造的衝動和願望。兒童在造型中,感知平衡,對稱,顏色搭配等美學方面的知識在欣賞作品中感受自己主體精神的體現,體會成功,不僅從中得到了美的薰陶,而且提高了審美能力。
3.促進兒童身體的發展
兒童在結構遊戲中不停的操作,為兒童發展感知運動技能提供了充分的機會。兒童在對小型結構材料不停的抓握、堆積、放置、拼接以及整理的過程中鍛鍊了小肌肉,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在對大型的結構材料的搬運、搭建中,促進大肌肉運動的協調發展,同時也有利於兒童平衡感的形成。
4.促進兒童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結構遊戲是一件複雜細緻的工作,作品往往需要若干結構元件組合而成,所以,結構遊戲對培養兒童認真、耐心、細心、堅持克服困難、分工合作完成任務等品質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建構成果的產生能使兒童體會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增強自豪感。兒童經常通過結構遊戲表現周圍生活還有助於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

指導策略

在遊戲中,教師的角色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提供遊戲資源;觀察遊戲;支持性和回應性地參與遊戲。因此,在結構遊戲中,教師也應該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為兒童遊戲提供支持。
首先,教師應該為兒童提供遊戲資源,創設遊戲環境。從時間、空間、材料以及預先經驗方面為兒童結構遊戲的開展提供支持。時間和空間是兒童結構遊戲的保證,材料是兒童結構遊戲的物質基礎,兒童預先經驗是兒童結構遊戲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不僅應該在物質環境上為兒童結構遊戲提供支持,還應該通過一定的措施增加兒童與結構遊戲相關的經驗。
第二,教師對兒童進行指導完全有賴於他們對兒童結構遊戲的仔細觀察。通過觀察可以了解兒童結構遊戲的內容,兒童已有的水平以及當前的需要和興趣,並在此基礎上適時的為其提供幫助。
第三,教師在結構遊戲中與兒童進行互動,其方式應該是支持性和回應性的。眾多研究表明,遊戲中教師如何與童進行互動比他們進行多少互動更重要。劉焱在《兒童遊戲通論》提出以下可供教師參考的指導策略:
(1)通過觀察了解兒童己有經驗和所需要的幫助;
(2)幫助兒童意識到操作的“意義”;
(3)幫助兒童注意到“問題”;
(4)設定“問題情景”;
(5)幫助兒童反思;
(6)不要把自己的猜測強加給兒童的建構物。
除了以上現場即時指導方式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擴展性主題建構活動以及結構區材料的投放來實現結構遊戲的教學潛能,進行發揮結構遊戲的教育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