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紹興文戲
- 別稱:越劇
- 發源地:紹興
- 分類:男班、女班
紹興文戲, 越劇的舊稱。1916年小歌班進入上海後的稱謂。以演出傳統歷史劇為主,藝人都是男性,又稱“男班”。紹興文戲吸收了紹劇的許多傳統劇目、表演藝術和“二...
紹興戲曲是傳統戲曲藝術的重鎮。傳統綿長,劇種、曲種多樣,聲之腔、唱調豐富,劇作、劇論高超,作家、藝人輩出,是紹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重要...
該書序曰:“據考紹興文戲,俗稱的駕班,一向盛行在新昌、峨縣,劇本簡陋,唱腔埋俗,淺膚草率……退女子文戲興,經提倡越劇者之督促,將劇詞、身段、唱腔、管弦...
紹興目連戲,是指流傳於浙江紹興市及所屬各縣以目連救母為題材的戲文,是紹興水鄉“社戲”乃至整個民間戲曲的主要劇種之一。具有以下特點及意義: 一是歷史悠久。...
《紹興戲曲叢談》內容簡介:紹興戲曲,品種豐富,特色鮮明,在中華戲曲百花園中奪人眼目。紹興戲曲,無論古今,在紹興本地及周邊地區都擁有廣大的熱心觀眾和一批又一批...
《紹興戲曲文化概論》以文化導入的方式著重以對地方戲曲文化的解讀為重點,把紹興戲曲作為“文化”現象來研究,如從戲曲曲調、唱腔、語言、風格等方面探討紹興地方戲曲...
簡介紹興古戲台俗稱萬年台,始於宋,盛於清。紹興是戲曲之鄉,明、清以來戲曲聲腔繁榮,音律家、劇作家和著名藝人名揚大江南北。紹興的古戲台匯集了建築、戲曲、書法...
紹興縣戲曲職業學校,原稱紹興縣戲曲訓練班,成立於1983年。負責人洪春台。後改稱紹興縣戲曲職業學校,由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葉建國兼校長。...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
第二展廳。這裡介紹的是越劇發展時期的情況,分為紹興文戲女班和女子越劇兩個階段。20年代初,開始組織女子小歌班,以“紹興文戲文武女班” 的名義進上海演出。30...
女,越劇演員。浙江省嵊縣施家岙村人。名列《中國越劇大典》名人卷。她是女子越劇的開拓者,女子紹興文戲時期的著名旦角,有“花衫鼻祖”之譽。唱腔上學習、繼承男...
《沉香扇》,是越劇傳統劇,喜劇,為紹興文戲時期常演劇目。香港故事片《三鳳求凰》即根據該劇改編。故事說徐文秀夫進京赴考,在河南大悲寺遇見兵部尚書女兒蔡蘭英,...
1998年,文理越劇社社員赴紹興市廣電中心參加紹興電視台“98國慶戲迷試聽演唱會”劇目為《何文秀·算命》。2000年,文理越劇社多次參加社團迎新晚會、學院迎新晚會、“...
水鄉社戲是浙江紹興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水鄉戲台大都構築在土地廟之類寺廟前的河上,故稱"河台"、"萬年台"。東安、任家橋、鳳儀、東周、賓舍等地的古戲台迄今...
1923年5月在嵊縣施家岙村陳明輝家開辦紹興女子越劇科班。由在滬經商的嵊縣人王金水出資,男班藝人金榮水為教師。因系首次舉辦的女子文戲科班,雖以供膳宿、滿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