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工程原理與技術(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

細胞工程原理與技術(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細胞工程原理與技術》是由余龍江主編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17年3月23日出版的教材,是高等學校iCourse·教材: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系列之一。該書可供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作為科研工作者的參考書。

全書分為13章,系統介紹了細胞工程基本原理、關鍵技術及其套用實踐,以及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基本介紹

  • 書名:細胞工程原理與技術
  • 作者:余龍江
  • ISBN:978-7-04-046213-5
  • 頁數:240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3月23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面字數:430千字
  • CIP核字號:201619845
成書過程,修訂情況,出版工作,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修訂情況

《細胞工程原理與技術》由余龍江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擔任主編,鄧寧教授(暨南大學)、李青旺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付春華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擔任副主編。華中科技大學的陳明潔、敖明章和楊英副教授,河北大學康現江教授,吉林大學單亞明教授和黃宜兵副教授,暨南大學唐勇教授和王永飛副教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章焰生研究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江中良和孫秀柱副教授,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趙蕊副教授等人參與了教材編寫。付春華、余龍江對書稿進行了全面統稿和核校。同時,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董艷山、張蒙、王碩、聶琳、戴露丹等研究生參與核校了部分書稿。

出版工作

2017年3月23日,《細胞工程原理與技術》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工作人員
項目策劃策劃編輯責任編輯特約編輯封面設計責任印製
吳雪梅、王莉、單冉東
王莉
田紅
趙曉玉
王凌波
田甜

內容簡介

《細胞工程原理與技術》系統介紹了細胞工程基本原理、關鍵技術及其套用實踐,以及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書分為13章,前3章主要介紹細胞工程的發展簡史、理論和實驗基礎;第4至7章主要介紹細胞工程關鍵技術;第8至13章主要介紹細胞工程的套用實踐。

教材目錄

前輔文1緒論
1.1細胞工程概述
1.1.1細胞工程概念
1.1.2細胞工程基本內容
1.2細胞工程發展簡史
1.2.1探索期
1.2.2奠基期
1.2.3蓬勃發展期
1.3細胞工程發展前景
1.3.1細胞工程理論發展前景
1.3.2細胞工程技術發展前景
1.3.3細胞工程套用前景
1.4細胞工程學習方法
2細胞工程理論基礎
2.1細胞全能性
2.1.1細胞全能性定義
2.1.2細胞全能性研究歷史
2.1.3細胞全能性套用
2.2細胞分化與脫分化
2.2.1細胞分化
2.2.2細胞脫分化
2.3細胞融合
2.3.1細胞融合的概念
2.3.2細胞融合的基本原理
2.4合成生物學與人工細胞
2.4.1合成生物學概述
2.4.2合成生物學關鍵技術
2.4.3人工細胞
3細胞工程實驗基礎
3.1細胞工程實驗室的規劃設計及常用儀器設備
3.1.1基本實驗室
3.1.2輔助實驗室
3.2無菌操作技術
3.2.1培養用品的清洗
3.2.2滅菌原理與方法
3.2.3無菌操作技術
3.2.4無菌操作技術的注意事項
3.2.5污染的檢測與控制
3.3培養基的設計與最佳化
3.3.1植物細胞培養基的設計與最佳化
3.3.2動物細胞培養基的設計與最佳化
4細胞組織培養技術
4.1植物細胞組織及器官培養技術
4.1.1植物細胞和組織培養
4.1.2植物器官培養
4.1.3植物細胞組織開放式培養
4.2動物細胞組織及器官培養技術
4.2.1動物細胞培養
4.2.2動物組織培養
4.2.3動物器官培養
5細胞融合技術
5.1細胞融合技術概述
5.1.1細胞融合方法
5.1.2融合細胞的篩選
5.2細胞融合技術發展歷程
5.3動物細胞融合——雜交瘤技術
5.3.1雜交瘤技術概述
5.3.2單克隆抗體製備基本原理
5.3.3單克隆抗體製備基本流程
5.3.4雜交瘤細胞的篩選
5.3.5單克隆抗體細胞株的建立
5.4植物細胞融合技術
5.4.1植物原生質體製備
5.4.2植物原生質體培養
5.4.3植物原生質體融合
5.4.4植物體細胞雜種植株的鑑定
6細胞拆合與克隆技術
6.1細胞拆合
6.1.1細胞拆合技術發展概況
6.1.2細胞拆合技術
6.1.3細胞器重組
6.1.4轉染色體核移植技術
6.2克隆技術
6.2.1克隆的概念和分類
6.2.2克隆技術研究進展
6.2.3胚胎分割技術
6.2.4哺乳動物克隆
7幹細胞技術
7.1幹細胞概述
7.1.1幹細胞定義
7.1.2幹細胞分類
7.2幹細胞製備方法
7.2.1胚胎幹細胞製備方法
7.2.2成體幹細胞製備方法
7.2.3誘導多能幹細胞製備方法
7.2.4腫瘤幹細胞製備方法
7.3幹細胞研究進展
7.3.1胚胎幹細胞研究進展
7.3.2成體幹細胞研究進展
7.3.3誘導多能幹細胞研究進展
7.4幹細胞臨床套用
7.4.1幹細胞及其衍生產品上市情況
7.4.2幹細胞治療的困境和對策
8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生產天然活性物質
8.1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生產天然活性物質概述
8.1.1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概念8.1.2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生產天然活性物質特點
8.2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生產天然活性物質的關鍵技術
8.2.1植物細胞系建立
8.2.2高產細胞系選育
8.2.3高產細胞系保存
8.2.4植物細胞放大培養技術及工藝
8.2.5產物分離純化
8.3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生產天然活性物質的調控
8.3.1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的誘導表達調控
8.3.2植物細胞回響外界刺激積累次生代謝物合成的信號轉導途徑
8.3.3植物天然活性物質合成的分子調控機制
8.4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生產貴重藥物套用實例
8.4.1紫杉醇生物合成的代謝調控
8.4.2人參皂苷生物合成和次生代謝調控
9植物組織快速繁殖生產試管苗
9.1植物快速繁殖的概述
9.1.1植物快速繁殖的概念
9.1.2植物快速繁殖的特點
9.2植物脫毒培養技術
9.2.1植物脫毒和快速繁殖的意義
9.2.2植物脫毒培養的方法及原理
9.2.3植物脫毒苗的鑑定
9.3人工種子
9.3.1人工種子的概念
9.3.2人工種子各構成部分的特點
9.3.3人工種子的儲藏
9.3.4人工種子的套用
9.4植物組織快速繁殖生成試管苗技術
9.4.1植物試管苗形成途徑
9.4.2試管苗的形成過程
9.4.3試管苗形成過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9.4.4試管苗的套用
9.5植物組織快速繁殖生產試管苗的套用實例
9.5.1經濟作物馬鈴薯的快速繁殖
9.5.2藥用植物金線蓮的快速繁殖
9.5.3景觀植物香石竹的快速繁殖
10植物細胞工程育種
10.1植物體細胞雜交育種
10.1.1植物體細胞雜交概述
10.1.2植物體細胞雜交育種過程
10.1.3植物體細胞雜交育種的套用
10.2多倍體與單倍體育種
10.2.1多倍體育種
10.2.2單倍體育種
10.3分子標記輔助育種
10.3.1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概念與意義
10.3.2用於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分子標記
10.3.3分子標記在植物育種中的套用
10.4體細胞突變體育種
10.4.1體細胞突變體
10.4.2體細胞突變體育種過程
10.4.3體細胞無性系變異的套用
10.4.4體細胞無性系變異育種存在的主要問題
10.5基於細胞工程的植物轉基因育種
11動物細胞工程製藥
11.1動物細胞培養生產疫苗
11.1.1疫苗生產用細胞基質及其特性
11.1.2疫苗生產用新細胞系/株建立技術
11.1.3動物細胞培養生產疫苗進展
11.2動物細胞工程藥物篩選
11.2.1藥物篩選概述
11.2.2細胞工程藥物篩選技術
11.2.3高通量細胞篩選模型
11.2.4高通量細胞篩選新技術
11.3單克隆抗體的套用
11.3.1單克隆抗體在醫學檢驗中的套用
11.3.2單克隆抗體在農牧業及食品安全中的套用
11.3.3單克隆抗體藥物在疾病治療中的套用
12胚胎移植與試管動物
12.1受精與胚胎髮育
12.1.1受精
12.1.2胚胎髮育
12.2胚胎移植
12.2.1概述
12.2.2發情控制技術
12.2.3胚胎移植
12.2.4胚胎移植的影響因素
12.3體外受精與試管動物
12.3.1體外受精技術在動物生產中的重要性
12.3.2卵母細胞的體外成熟
12.3.3精子獲能
12.3.4體外受精
13轉基因動物及其套用
13.1轉基因動物概述
13.1.1轉基因動物研究發展簡史
13.1.2轉基因動物的效率
13.1.3動物轉基因的結構
13.1.4動物轉基因的表達特性
13.1.5轉基因動物的安全性
13.2轉基因動物生物反應器
13.2.1轉基因動物生物反應器的類型
13.2.2轉基因動物生物反應器製備的基本流程
13.2.3轉基因動物生物反應器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13.3轉基因動物模型
13.3.1轉基因動物製備方法
13.3.2動物轉基因載體分類
13.3.3轉基因動物的鑑定
13.3.4人類疾病轉基因動物模型
13.3.5轉基因動物的研究
13.4轉基因動物的套用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細胞工程原理與技術》配套建設有“《細胞工程原理與技術》”數字課程,數字課程包括知識拓展、深入學習、套用案例、視頻、動畫、本章小結、教學課件、自測題、參考文獻等板塊。
數字課程名稱出版社出版時間內容提供者
“《細胞工程原理與技術》”數字課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7年3月
余龍江等

教材特色

《細胞工程原理與技術》各章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內容安排相互銜接,既強調系統性和基礎性,又緊扣套用實踐。此外,該書按照研究的思路提出科學問題,並採用各種技術手段來求證,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邏輯性強。

作者簡介

余龍江,1966年生,湖北黃梅人,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資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生物技術國家特色專業負責人,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開放實驗室生物岩溶與生態重建研究室負責人。曾被評為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