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嘴短趾百靈(學名:Calandrella acutirostris)是百靈科、短趾百靈屬鳥類。大小和羽色與大短趾百靈相似。上體羽淡沙棕色,具黑褐色羽軸縱紋。第4枚初級飛羽與前3枚幾等長,而大短趾百靈第4枚短於前3枚。最外側兩對尾羽具白斑。下體羽近白色。虹膜暗褐。嘴黃褐色。腳肉黃色。
棲息於乾旱地區,喜結群飛翔和覓食。分布於中國、中亞地區、帕米爾、克什米爾地區、伊朗東部、阿富汗東部和中部以北地區。在印度中部和北部越冬。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狀態,
動物學史
瓦里(Vaurie,1959),鄭作新(1964),錢燕文等(1965)認為細嘴短趾百靈分為指名亞種(Calandrella acutirostris acutirostris)和西藏(Calandrella acutirostris tibetana)兩個亞種。主要區別是前者上體黑紋較濃,最外側尾羽的楔狀白斑甚狹小,幾乎僅限於外翈;後者上體黑紋較淡,最外側尾羽的楔狀白斑較大,且占滿了外翈及內翈大部。瓦里(Vaurie,1959)還認為西藏(Calandrella acutirostris tibetana)嘴平均較短,翅長達100毫米。李德浩等(1979)對采自中國新疆、青海、西藏的標本進行了詳細對比,認為兩個亞種的上述區別並不明顯,因此,中國動物志(1985)將這兩個亞種合併。但沃福克(T. Worfolk,2004)、鄭光美(2011)認為該種分為2個亞種,中國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
成鳥:眉紋棕白。上體羽淡沙棕色,具黑褐色羽乾紋。飛羽黑褐,羽緣棕白。翼上覆羽與背同色。尾羽黑褐,羽緣沙棕色,中央一對尾羽棕褐色;最外側一對尾羽幾白色,僅區域網路緣棕褐;外側第二對尾羽外爛白色,羽端棕白。下體羽色近白,微沾淺棕;頦喉部污白色,上胸兩側具黑斑,前胸綴栗褐色縱紋,體側淡棕,綴黑褐色縱紋。雌雄羽色相似。
幼鳥:上體沙褐,羽緣土黃白色,羽毛中部呈較寬闊的黑褐色,成明顯的斑紋,頭部及背部較顯著(李德浩,1985)。
虹膜暗褐。嘴黃褐色。腳肉黃色。
性別 | 體重 | 全長 | 嘴峰 | 翅 | 尾 | 跗踱 |
---|---|---|---|---|---|---|
雄性 | 19-24克 | 131-159毫米 | 9毫米 | 86-97毫米 | 60-69毫米 | 18.7-20毫米 |
雌性 | 21-24克 | 143-155毫米 | 9毫米 | 84-89毫米 | 60-65毫米 | 18-20毫米 |
生活習性
習性:棲息於乾旱地區,喜結群飛翔和覓食。平常以幾十隻的小群活動,遷飛時常集成幾百隻乃至上千隻大群。春季多成十幾隻小群在草叢中覓食,受驚擾後成群飛起,隨後落於50米左右的草地上。其體色與棲息環境相似,因此當它們落於草叢間時,不易被人發現。夏候鳥。
食性:雜食性。以雜草籽、昆蟲為食。1987年3月剖檢3胃觀察,均為雜草籽。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於阿富汗、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中國: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興隆山、四川西北部和寧夏。
遊蕩:以色列。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據李德浩(1985)記載,7月在班公湖純針茅草地採得一巢,築在一個長有稀疏針茅的草灘中,幾無遮掩。巢材為大佛子茅、賴草根、早熟禾根、羽毛、羊毛等,羊毛墊於內層。巢的量度是:外徑11厘米×10厘米,內徑5.0厘米×4.5厘米,深3.5厘米。巢內有2枚卵,呈灰白色,其上密布淡褐色細斑,重3-4克卵的大小為21毫米×17毫米,21毫米×16毫米。
亞種分化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Calandrella acutirostris acutirostris | Hume,1873 | |
Calandrella acutirostris tibetana | W. E. Brooks,188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狀態
1974年在西藏阿里改則縣,細嘴短趾百靈沿一條幹河床上空連續不斷的像“鳥流”一樣遷飛而過,所占空間大約寬10米,上下2米左右;持續觀察3小時飛鳥密度一直未減(鄭寶賚等,1985)。非全球受脅種。在中國稀有或局部豐富;在巴基斯坦常見或罕見;在印度達拉克常見,印度錫金不太常見;在尼泊爾西北部地區常見;在伊朗東北部地區和不丹明顯的罕見。無有效的種群數量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