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過程
1999年以
菸農19為母本,
濰麥8號為父本雜交,F
1種子76粒;2000年把76粒種子全部混種;2001年從F
2分離群體中定向選擇單株;2002年F
3群體中選擇一個性狀優異的單株,所得322粒種子全部點播;2003年F
4繼續選擇單株,並且第108號單株綜合性狀優異而被選擇;2004年F
5群體中選出16個性狀優異單株,全部種植並設定對照;2005年F
6測得7號產量突出,8號綜合性狀優良史接近日標性狀;2006年F
7再次綜合評定後決定選擇性狀優良穩產的8號株系宿麥6108,定名紫麥19。同年進行品系鑑定並擴繁;2007—2008年進行產量比較試驗,比對照增產7.7%,在12個品種中居第1位。2013年通過安徽省審定,審定編號為皖麥2013001。2019年通過國家作物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190031。
特徵特性
農藝性狀:半冬性,全生育期232天,與對照品種周麥18熟期相當。幼苗半匍匐,葉片寬長,葉色深綠,分櫱力較強。株高86厘米,株型較緊湊,抗倒性較好。旗葉上舉,整齊度一般,穗層厚,熟相一般。穗近長方形,短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中等。畝穗數37.4萬穗,穗粒數36.1粒,千粒重44.2克。
抗倒性:該品種根系發達,莖和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
抗寒、抗旱性:苗期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早,兩極分化快,旗葉功能期長,灌漿速度快。抗旱能力強,後期抗乾熱風,抗早衰,落黃好。
小麥主要指標:經農業部穀物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2010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97克/升,粗蛋白(乾基)14.77%,濕麵筋29.00%,麵團穩定時間3.4分鐘,吸水率56.2%,硬度指數54.6;2011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30克/升,粗蛋白(乾基)15.70%,濕麵筋31.31%,麵團穩定時間7.7分鐘,吸水率52.1%,硬度指數52.5。
產量表現
2009—2010年度區試平均產量8425.5千克/公頃,比對照皖麥50增產5.3%,產量差異極顯著。6點匯總,5點增產,1點減產,半冬性二組第3位。2010—2011年度區試平均產量8514.0千克/公頃,比對照皖麥50增產5.8%,產量差異極顯著。6點匯總,5點增產,1點減產,居半冬性A組第2位。區試兩年平均產量8469.8千克/公頃,較對照皖麥50增產5.6%,12點匯總,10點增產,2點減產。2011—2012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產量7605.0千克/公頃,比對照增產6.5%,居半冬性一組第1位,6點匯總,全部增產。
適種區域
紫麥19適宜中國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陝西省西安、渭南、鹹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栽培技術
種子處理
精選、曬種、藥劑拌種。因秸秤大量還田,土傳病害比較多,種子包衣具有簡便、緩釋、長效的優點,可結合主要病蟲發生種類,選擇適當的種衣劑配方。一定要用種衣劑拌種,如麥金、半招淨、
酷拉斯、奧拜瑞、施樂時+高巧等品牌拌種劑都可以使用,嚴格拌種用藥量,拌種後立即播種,適當增加藥劑拌種後用種量,避免和減輕病蟲害造成的缺苗斷壟,培育壯苗,奠定高產基礎。
精細整地
土壤是小麥生長發育的基地,只有精耕細作,才能為種好小麥夯實一個良好的播種條件。總的要求所整土壤要達到“上無坷垃、下無臥華、上虛下實、地面平整、耕層深厚”。耕後耙地鎮壓。
科學播種
科學播種是小麥豐優栽培技術實施的關鍵技術之一。小麥種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量的高低。如果播種環節出現問題,小麥生產會失去有利時機,給田間管理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生產實踐證明,小麥晚播弱,早播旺,適時播種苗子壯。紫麥19品種適宜播期為10月5日—20日,高產田保證每畝15—20萬基本苗,中產田每畝20—25萬基本苗,中高產麥田提倡寬窄行或寬幅播種,播種深度3—5厘米。播量的確定應根據播期早晚、茬口、土壤類型與土壤肥力、整地質量、播種方式以及目標產量等具體情況確定,以播期調播量,早播低播量,晚播高播量;高肥力低播量,低肥力地播量適當加大。為了更準確的計算播種量,還要測定田間出苗率,生產上可參照早茬80—85%、稻茬70—75%、精秤還田條件下60—70%的經驗數據。
肥料運籌
要想使小麥持續高產穩產,培肥地力是關鍵。推廣平衡施肥、氮肥後移和化肥深施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採用農家肥與化肥結合,氮、磷、鉀肥配合。畝施純氮15—18千克,五氧化三磷8—10千克,氧化鉀7—9千克、硫酸鋅1.5千克。農家肥與磷、鉀、鋅肥全部底施,氮肥的60%底施,20%在返青拔節期追施,20%在孕穗期追施。沿淮淮北地區—般返青拔節肥在2月下旬—3月中旬施用,孕穗粒肥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中旬施用。
田間管理
苗期管理:在化學除草上,以秋季除草為重點,做到除早、除小,確保田無雜草,麥苗健壯,於小麥3葉期—4葉期進行化學除草。以闊葉雜草為主的地塊,可選用精馬組合、銳超麥、闊收等,禾本科雜草可選用大能、愛秀、
氟唑磺隆等。禾闊同時發生可以建議選擇禾闊復配使用,復配時―定注意2小時之內使用,不要放置避免發生拮抗或者化學反應。在返青至起身期旺長田塊,畝用15%
多效唑40克葉面噴施。
中後期管理:小麥灌漿期,葉面追肥至少兩次。每畝葉面噴施0.3—0.4%的
磷酸二氫鉀溶液50千克,缺氮的麥田可加噴1—2%的尿素,也可把
尿素、磷酸二氫鉀與殺蟲劑、
殺菌劑等混配,做好“―噴三防”,防病蟲、防乾熱風、防早衰、增粒重。
病蟲防治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密切注意小麥紋枯病、小麥白粉病、小麥赤霉病、
麥蚜、
麥蜘蛛等的發生,選用適宜的農藥進行綜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