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青藤

紫青藤,中藥名。為鼠李科植物牯嶺勾兒茶Berchemia kulingensis Schneid.的根或莖藤。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健脾消疳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產後腹痛,痛經,經閉,外傷腫痛,小兒疳積,毒蛇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紫青藤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鼠李目
  • :鼠李科
  • :勾兒茶屬
  • :牯嶺勾兒茶
  • 分布區域: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 採收時間:春、夏季采莖藤,秋後采根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青藤、畫眉槓、鐵骨散、常青藤、山黃芪、小葉青、畫眉跳槓、鐵包金、大葉鐵包金。

入藥部位

根或莖藤。

性味

味微澀,性溫。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健脾消疳。

主治

風濕痹痛,產後腹痛,痛經,經閉,外傷腫痛,小兒疳積,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風濕骨痛:勾兒茶60g,豬蹄1隻,甜酒釀1食匙。水煮至肉爛,食肉喝湯。(《安徽中草藥》)
2、治腰痛:牯嶺勾兒茶根120g,加水500ml,雞蛋2個同煮食。(《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小兒疳積:牯嶺勾兒茶根加白馬骨(茜草科六月雪)根等量。水煎加紅棗,冰糖燉服。(《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30-9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春、夏季采莖藤,鮮用或切段曬乾。秋後采根,鮮用或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藤狀或攀援灌木,高達3米;小枝平展,變黃色,無毛,後變淡褐色。葉紙質,卵狀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2-6.5厘米,寬1.5-3.5厘米,頂端鈍圓或銳尖,具小尖頭,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兩面無毛,上面綠色,下面乾時常灰綠色,側脈每邊7-9(10)條,葉脈在兩面稍凸起;葉柄長6-10毫米,無毛;托葉披針形,長約3毫米,基部合生。花綠色,無毛,通常2-3個簇生排成近無梗或具短總梗的疏散聚傘總狀花序,或稀窄聚傘圓錐花序,花序長3-5厘米,無毛;粒梗長2-3毫米,無毛;花芽圓球形,頂端收縮成漸尖;萼片三角形,頂端漸尖,邊緣被疏緣毛;花瓣倒卵形,稍長。核果長圓柱形,長7-9毫米,直徑3.5-4毫采,紅色,成熟時黑紫色,基部宿存的花盤盤狀;果梗長2-4毫米,無毛。花期6-7月,果期翌年4-6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2150m的向陽山地、灌叢、林緣、丘陵、山坡路旁。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性狀鑑別

藤莖圓柱形,多分枝,黃褐色或棕褐色,表面光滑,具突起的枝痕,其基部呈類圓形或橢圓形隆起。質極堅硬,難折斷,斷面不平坦,呈刺狀纖維性;中央有類白色小形的髓;木質部占大部分,黃棕色,外周色較淺,黃白色;皮部較薄,易剝離,內表面光滑,具細縱紋。氣無,味淡。

相關論述

1、《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治關節酸痛,小兒疳積,婦女經閉等症。”
2、《安徽中草藥》:“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治風濕骨痛,痛經,跌打腫痛,骨折腫痛。”
3、《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風濕關節痛,產後腹痛,痛經,小兒疳積,骨髓炎。”

附註

本品同科植物有鐵包金,小枝有毛,和本品相似,作用基本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