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bilanthes屬由Blume於1826年建立,1832年A. E. Nees記載了喜馬拉雅26種:1847年記載至62-65種:1867年T. Anderson載103種,及不詳的5種,合計108種:1884年C. B. Clarke記載了146種,及其未見標本的7種,共153種;1935年R. Benoist記載了中南半島分布的38種;爵床科植物的分類,從1897年G. Lindau開始,花粉形態就成為分類的重要依據;1944年E. B. Bremekamp發表了對Strobilanthinae亞族專著[Materials for a Monograph of the Strobilanthinae(Acanthaceae)],他除用傳統的形態特徵外,還特彆強調花粉特徵和種子亞表皮細胞特徵作為分類重要依據,將Strobilanthinae亞族分為27屬群,54個屬。但他仍遺留上百種的“該屬尚不肯定” (genus adhuc incertum),例如對東喜馬拉雅、緬甸、中南半島、斯里蘭卡、馬來半島、印度、孟加拉國、菲律賓群島、中國西藏和台灣等許多地區的不少種類歸屬問題未予解決,特別是對中國種類,總說知之甚少。
現狀
植物分類學者對其分類系統取捨意見不一。一般亞洲地區學者尚予採用,歐美學者予以評論較多或主張摒棄。但近半個世紀以來,極廣義屬的總數已增至250種,又未見有新的專門研究,1994年J. R. I. Wood在Edinb. Jour. Bot. 51(2):175-273. Notes Relation to the Flora of Bhutan一文中,仍用極廣義的馬藍屬Strobilanthes,並將該屬分為17種群(group),文中也套用Bremekamp所分的相關的屬,但他的第17個種群也遺留了不少位置不詳的種類。總之,爵床科的屬、種太多,分布又廣,生活型複雜多樣,各器官變異頗大,許多問題有待較長時間、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才能較徹底搞清楚。
未見模式標本
植物志編委由於時間和標本的限制,雖基本上按Bremekamp的系統,將能劃分出的屬予以分出,但不少未見模式標本,或未作花粉觀察,或尚缺乏足夠依據而把握不大的,仍暫留在極廣義紫雲菜屬Strobilanthes中,待今後能看到更多標本和對各屬的一些代表種的花粉觀察後,作進一步深入研究,才能較準確地確定。特別是對中國采自滇、黔、桂石灰岩地區,一些腋生具長的或短的穗狀花序類植物,或許應歸為另一新的屬。但因許多種,特別是廣西植物還未見到,更未進行花粉研究,其位置還難肯定。為了儘量減少創造新名和方便以後工作者,不得不羅列於此,並儘可能根據文獻或照片等材料列檢索表。其中名已有“馬藍”或“紫雲菜”者一仍舊慣,其無中名仍按紫雲菜屬Strobilanthes s. 1.,亦即一般採用的Strobilanthes Bl. s. 1.的概念,大致如Wood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