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堂

紫雲堂

紫雲堂,原名開元寺,又稱泉州開元寺,位於中國福建泉州市區西街(從前的西城外),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由黃守恭開創,有逾1300多年歷史。

基本介紹

紫雲堂簡介,基本簡介,文保級別,歷史,建寺傳說,得名紫雲,紫雲血脈,建築簡介,建築,楹聯,地圖信息,

紫雲堂簡介

基本簡介

歷史上亦有蓮花寺興教寺龍興寺等稱。

文保級別

紫雲堂已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建寺傳說

黃守恭是泉州黃姓的祖宗,他為唐代巨富,生平樂善好施,好救急扶貧,因而人稱長者。
開元寺原是他的桑園,一天,黃守恭睡夢出現一個向他募款的和尚,向他求地用以築佛寺。黃守恭提出條件,說要等他家中園裡的桑樹開出蓮花。
過了幾天,黃守恭的桑樹果真開出一朵朵白蓮花。議論之際,夢中的和尚卻刻然出現,向黃守恭取地,當問及要多少地時,和尚說只要一件袈裟般大,黃守恭聽後喜上眉梢。於是,和尚脫下袈裟,拋向天空,太陽一照,影子幾乎覆蓋了所有土地,只有袈裟上的一個小破洞,留下一個小地方。黃守恭見和尚道行高深,即慨然答應。
及後當地官紳聞得桑樹開蓮之奇蹟,奏明朝廷,皇帝遂下誥令,將該寺取名蓮花寺。後來 ,改名興教寺。唐玄宗開元年間,改名為“開元寺”。
這個當然是傳說。向黃守恭化地建寺的是唐朝的高僧匡護大師。

得名紫雲

傳說寺前地方經常有紫色祥雲籠罩,凡草不生,於是人們在開元寺山門上大書“紫雲”二字。現在大門對面的照牆上石鐫的“紫雲屏”三字,是明代泉州的著名書法家陳於王所寫。因此黃守恭的後裔稱為“紫雲黃氏”,廣泛分布在閩南、台灣和海外,是中國黃氏最大的一支。

紫雲血脈

黃守恭把宅第捐了出去,五個兒子分五安,五安黃會親詩曰:“五子五安各千秋,本是開元共一流。欲曉紫雲真命脈,源頭始祖在泉州。”黃守恭生有五子。長子黃經居縣北呂洋(屬南安縣),次子黃紀居縣東黃田(後屬惠安縣),三子黃綱居縣西葛磐(後屬安溪縣),四子黃綸居縣南金柄(後屬同安縣),五子黃緯居漳浦綏安(今漳州市詔安縣)。至今海內“五安”黃氏族人生息繁衍,蔚為當地望族。黃守恭被奉為江夏紫雲派始祖。。至於泉州還有“燕山黃氏”,那時元代蒙古人答剌真的後裔,入明後改姓黃,但為表示不忘所自,所以郡望稱為燕山。和紫雲黃氏並無關係。
金門黃氏屬紫雲衍派,分為六股。黃守恭被當地黃姓奉祀,每年由六股輪流祭拜。於春節期間擇一吉日迎祖繞境金門。

建築簡介

建築

開元寺的大雄寶殿有86根大石柱,號稱“百柱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築,高20米,堂皇壯麗,系明代建築,相傳在建殿時有紫雲飄繞蓋地,因此也稱紫雲大殿。殿上斗拱有“飛天樂使”二十四尊,雕刻精美。
開元寺中有雙塔(泉州東西塔),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構建築,宋代重建,東為“鎮國塔”,始建於,初為木塔,南宋改磚塔,今石塔為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年-1250年)間重建,高48米餘;西為“仁壽塔”,始建於五代,初為木塔,北宋改磚塔,今石塔為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年-1237年)重建,高40多米;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以塔身浮雕精美著稱。
該寺軸線布局,依次為天王殿、東西石塔、大雄寶殿、甘露戒台、藏經閣等。高僧匡護五代釋弘則、釋行昭、近代弘一法師李叔同)等,均曾在該寺傳經授業。
其中戒台始建於宋,與北京戒台寺杭州昭慶寺並稱中國三大戒壇。

楹聯

開元寺內亦有多副對聯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
戒為定根空五蘊;壇垂象教入三摩。
佛是眾生慈父;戒為汝等大師。
南山律教已八百年湮沒無傳,何幸遺稿猶存東土; 晉水僧園有十餘眾承習不絕,能令正法再住世間。
鷲嶺三車,不離當人跬步; 曹溪一指,好看孤塔雲中。
冷暖自知,不必別求甘露; 我人無相,都來隨喜戒壇。
寶相莊嚴,遍三千而普照; 金仙大覺,超百億以常尊。

地圖信息

地址:泉州市南安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