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態習性,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觀賞價值,園林綠化,栽培技術,繁殖方法,注意,
形態特徵
匍匐草本,高10-20厘米,被稀疏柔毛。根莖絲狀,節上生根,有根瘤。掌狀三出複葉;托葉闊披針狀卵形,長4-5毫米,膜質,無毛,全緣;葉柄細柔,長達8-15厘米,微被細柔毛;小葉倒心形,長8-20毫米,寬10-20毫米,基部狹楔形,邊全緣,或有時呈波狀淺圓齒,上面無毛,下面被貼伏柔毛,側脈4-5對,達葉緣處分叉並環結,細脈網狀,不明顯,兩面均平坦;小葉柄甚短,長約1毫米。傘狀花序生於葉腋,具花1-3朵;總花梗與葉柄等長;苞片2-4枚;花長約2厘米;花梗長5-10毫米,被柔毛;萼鐘形,長6-9毫米,密被褐色細毛,萼齒三角形,與萼筒等長或稍短;花冠淡藍色至藍紫色,偶為白色和淡紅色,旗瓣闊倒卵形,先端凹陷,基部狹至瓣柄,無毛,脈紋明顯,翼瓣長圓狀鐮形,先端鈍,基部有耳,稍短於旗瓣,龍骨瓣比翼瓣稍短,三角狀闊鐮形,先端成直角彎曲,並具急尖,基部具長瓣柄;子房線狀披針形,無毛,胚珠多數,上部漸狹至花柱,花柱向上彎曲,稍短於子房。莢果線形,無毛,長20-25毫米,寬3-4毫米,先端斜截尖,有種子8-12粒。種子腎形,棕色,有時具斑紋,長2毫米,厚約1毫米,種臍小,圓形,側生。花果期4-11月。
生態習性
生於林緣草地、山坡、路旁荒地,海拔2000-3000米。喜光,常生於山坡向陽處。根系發達,具根瘤,抗旱耐瘠,能在山石縫隙處生長。忌濕澇。萌芽力、萌孽力均強,能自然播種繁殖。在深厚肥沃濕潤的砂質壤土中生長更佳。
分布範圍
該種花主產地為四川、雲南、西藏,除此之外山東、河南、甘肅等地也有種植。除此之外,印度、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非洲東部等地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在園林中業大受歡迎,從行道樹到地被植物,再到垂直綠化材料,都有豆科成員得蹤影,紫藤、龍爪槐、合歡、三葉草、油麻藤等廣受好評,而染料木屬得金雀花也有著眾多獨特的優勢,它除了能耐貧瘠土壤,改善土質外,還可耐乾旱,抗強風,可以在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環境下生長。
有實用性,並不意味著喪失觀賞性,金雀花則將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它的外觀精緻小巧,細小的複葉泛著獨特的銀綠色光澤。春天是金雀花的開花季節,成簇金黃色的花朵擠滿枝頭,熱烈奔放,遠遠望去,只見金黃一片。花美,花期也長,如在第一次花後及時修剪,很快就能開出第二批花來。
在國外,新建庭院中金雀花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因為它有著令人驚詫的生長速度。只要條件合適,在兩三年生長成蓬型3米左右的植株是不成問題的。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完美地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
園林綠化
金雀花自身抗性強,在土質差、風沙大、降水少、日照強的北方,尤其是西北部分地區,是它理想的展示舞台。金雀花的出現,緩解了一些北方地區植物品種單調,開花植物少的情況。相信隨著對金雀花認識的深入,在綠化祖國大西北的工程中,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金雀花的倩影。
栽培技術
主要可以分為播種繁殖以及分株繁殖兩種方法,其中主要是以播種繁殖為主,不過分株繁殖雖然用的人相對較少,但只要操作得當,存活率一樣非常高。
繁殖方法
選擇基質
不管是進行播種繁殖還是扦插繁殖,都需要先選擇基質,這是打好基礎的一步,對於成活率也是有很大影響的,一般最好是選擇疏鬆肥沃的沙質壤土作為金雀花的基質,這種土壤的排水性以及透氣性都比較好,能夠讓植株更好的吸收養分,也不容易出現積水的現象。
基質消毒
在選擇好基質之後,還需要對基質進行消毒,以免當中有病蟲害而傳染給金雀花,消毒時我們可以選擇將其打散平鋪在烈日下暴曬消毒,也可以將其放入鍋中開火翻炒,這樣如果有害蟲在土壤中也會被殺死。
播種繁殖
種子催發:在金雀花的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我們在播種之前,首先需要將其種子浸泡在大約30℃的溫水當中2-3天的時間,等到種子開始吸水膨脹的時候將其取出進行播種即可,這樣能夠對種子起到一個催發的作用。
播種方法:在對金雀花進行播種繁殖之前,首先要在基質當中施入適量的基肥,然後將種子均勻的播撒在土面上,播撒完後在上面覆土1-2cm即可進行澆水了,在澆水的時候我們最好是採用浸盆法,將花盆放入水中二分之一左右,讓水從底部排水孔滿滿浸上來即可。
分株繁殖
金雀花的分株繁殖一般可以結合換盆一起進行,我們可以選擇兩年進行一次分株,首先要將植株從盆土中挖出,然後去掉舊土,將植株分切成數叢,分別上盆,隨分隨種植,極易成活,一般在上盆後就是一盆完整的觀葉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