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岩

據《曲江縣誌》卷四(山·水)記載:紫薇岩,又名紫薇崗,在城東南二十里(今山子背樂沖坪)。宋代名仕朱翌(朱新仲)遭奸臣秦檜陷害而謫居韶州,游閒自樂,放意山水,遇父老指引,始得游此山水佳境,岩洞可容納數百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薇岩
  • 特點:翠綠清香,景色迷人
  • 特徵:洞中岩壁下有清泉流出
  • 高度:最高處達10餘米
紫薇岩簡介,詩讚,如是庵,大湧泉,

紫薇岩簡介

紫薇岩一名的來歷,據當地民間的傳說,古代時岩洞口生長有許多高大的紫薇樹翠綠清香,景色迷人,因此得雅名。紫薇岩洞口面向西北,高闊6米餘,洞頂部倒懸有千姿百態,玲瓏剔透的鐘乳石,洞口常年霧氣瀰漫,洞內陰風習習,冬暖夏涼。岩洞縱深30餘米,最高處達10餘米,洞中有洞,分布左右有許多個小洞。
洞中岩壁下有清泉流出,品飲清冽甘美。在洞內的左側有一神奇陰晴的洞中小洞,曲徑彎轉,可直通山頂。岩壁洞頂,琳琅滿目的鐘乳石,引人入勝。右側的岩壁上,有宋代紹興年間的摩岩石刻,年久水濁風化,仍存字跡斑斑,記載了發現此岩洞的經過和宋代名仕朱翌的遊歷。洞口右壁上有清光緒年間石刻“紫薇岩”三個大字。千年古洞,虛幻綺麗,縱深幽雅,早已成為聞名粵北的勝跡

詩讚

清代布衣文人廖燕有詩讚曰:
“紫岩深入夏猶寒,況復冬深臘已殘。
積素粉空山欲老,嚴威摧壑留全乾。
暖分僧火烘游屐,香碎梅花簇野盤。
驢背尋詩成往事,萬松冰折路漫漫。”

如是庵

據當地百姓介紹舊時在岩洞旁建有“如是庵”一座,現早已蕩然無存,但在紫薇洞口左面岩壁上,仍保留有篆體石刻“如是庵”三個大字。

大湧泉

距紫薇岩不遠處,有一名水大湧泉(也稱紫薇泉),長流不息,泉水從山岩石罅中流出,清澈甘甜,千年湧泉由東向西彎彎曲曲流入湞江。這一古泉,世代稱為韶州名水,《韶州府志》、《曲江縣誌》均有記載。如今活力啤酒用的水源就是由此而來。據當地老百姓稱大湧泉是“神泉聖水”,長流不沽,冬暖夏涼,甘冽清醇,附近的樂沖坪、岩口村民世世代代都作飲用和灌澆水田。據說因泉水質優,當地農民引此水育秧,生長出油稻米都是清香可口的。當地村民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讚美大湧泉:“夏天喝一口,清心又爽口;冬天洗手臉,暖心又溫手。”古時,在泉旁建有“湧泉亭”古蹟,亭內立有一石碑,北宋名臣余靖曾作《湧泉亭記》碑刻,贊大湧泉:“······大若韜涌,細如鼎沸,久旱不竭,經冬常滿。南方癉署,酷如炎焚,暫息泉上,寒悚毛骨。”因年代久遠,碑亭現已不存,但碑文在余靖《武溪集》中仍有記載。清代文人廖燕也有《湧泉流觴》詩一首:
“為愛山泉肯遠行,試投香醞泛沼心。
沿流接引分苔坐,踞不留題鬮韻吟。
世外煙霞多變幻,胸中丘壑自高深。
同人此日爭佳勝,酒墨淋漓灑碧岑。”
清光緒年間紫薇岩和大湧泉列入韶州、曲江二十四景,稱作“紫薇積雪”和“湧泉流觴”,為韶關古城增色添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