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薄鰍

紫薄鰍

魚類,屬鯉形目鰍科,薄鰍屬。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及其附屬水系。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眼很小,眼間距與眼徑之比大於2.5倍。眼下刺不分叉。體側具蠕蟲形花紋。個體小,數量不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紫薄鰍
  • 拉丁學名:Leptobotia taeniaps (Sauvage)
  • 二名法:Purple loach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鯉形目
  • :鰍科
  • : Leptobotia:薄鰍屬
  • 分布區域:長江中、下游及其附屬水系
識別特徵,生活習性,核型分析,

識別特徵

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眼很小,眼間距與眼徑之比大於2.5倍。眼下刺不分叉。體側具蠕蟲形花紋。
紫薄鰍紫薄鰍
背鰭iv-8;胸鰭i-11;腹鰭i-7;臀鰭iii- 5。第一鰓弓內側鰓耙11。鰾前室發達.包於骨囊內,後室較小,其長約與前室相當。胃呈“U”形。腸管粗短,其長不及體長,繞折成“Z”字形。腹腔膜為黃白色。標準長為體高的3.8倍,為頭長的4.4倍,為尾柄長的7.l倍,為尾曬高的7.1倍。 頭長為吻長的2.4倍,為眼徑的12.8倍,為眼間距的4.0倍,為眼後頭長的1.8倍,為尾柄長的1.6倍。體長形, 較高,側扁,腹部圓。頭較長,稍側扁,前端稍鈍。吻短,其長大於眼後頭長,口下位,呈馬蹄形。上頜略長於下頜,下頜中央有一深缺刻。唇稍厚,其上有皺褶。唇後溝不連續。具須3對.吻須2對,聚生於吻端.口角須l對,稍粗長,末端後伸達眼中部下方。頦下無紐狀突起。眼小,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下刺較粗,基部不分叉,末端後伸超過眼後緣。鼻孔小,離眼前緣稍近。鰓孔較小,鰓膜在胸鰭前下方與峽部相連。鰓耙尖而長,排列稀疏。背鰭稍高,基部較長,外緣微凹,無硬刺,其起點位於身體中部稍後方。胸鰭較短,末端圓,後伸不及胸、腹鰭起點的1/2點處。腹鰭短小,其起點約與背鰭第二根分枝鰭條基部相對,末端後伸達到肛門。臀鰭短,外緣平截,其起點至腹鰭起點距離小於至尾鰭基部距離。尾鰭長,分叉深,上下葉末端尖。尾柄稍長,側扁。肛門約位於腹鰭至臀鰭起點的中點。鱗片細小,腹鰭基部有狹長腋鱗,側線完全,平直,從鰓孔上角直達尾柄中部.頭部和體上都有許多蠕蟲形紫褐色或淺黑褐色條形斑紋,背鰭前有3個馬鞍形大斑塊。背鰭基部和中上部各有l條淺黑褐色斑紋,胸鰭和腹鰭背面各有1條較淺的黑褐色斑紋。臀鰭上亦有1條淺黑褐色斑紋。尾鰭近後緣有一條淺黑褐色斑紋,有時不明顯。

生活習性

屬底棲性魚類,喜生活在流水環境中。食物為底棲無脊椎動物。 體型比長薄鰍小,數量稀少,在分布區的漁獲物中很難見到,應採取措施加以保護。

核型分析

為研究分析長江銅陵地區紫薄鰍染色體的數目及核型,研究人員以紫薄鰍頭腎為材料,採用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體內直接注射培養,空氣乾燥法製片製備紫薄鰍染色體標本,對紫薄鰍的染色體核型進行分析。核型分析的結果表明:紫薄鰍二倍體染色體數目為2n=50,核型公式為:2n=6m+10sm+8st+26t,臂數為66。研究結果豐富了紫薄鰍細胞遺傳學參數,為紫薄鰍雜交育種提供理論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