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蔓生草本。
根莖深入土層;莖被短柔毛或茸毛,逐節生根。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卵形,長4-5毫米,被長柔毛,脈顯露;小葉卵形至菱形,長1.5-7厘米,寬1.3-5厘米,有時具裂片,側生小葉偏斜,外側具裂片,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上面被短柔毛,下面被銀色茸毛;葉柄長0.5-5厘米。
花序軸長1-8厘米,總花梗長10-25厘米;花萼鐘狀,長約5毫米,被白色長柔毛,具5齒;花冠深紫色,旗瓣長1.5-2厘米,具長瓣柄。
莢果線形,長5-9厘米,寬不逾3毫米,頂端具喙尖,具種子12-15顆;種子長圓狀橢圓形,長4毫米,具棕色及黑色大理石花紋,具凹痕。
在中國廣州3月份播種的話,7天出苗,20-30天分枝,60-80天開花結莢,90-100天后種莢陸續成熟的地方,多年生的於3-12月份可開花,6-12月份種子成熟。在江西省,前期生長緩慢,入秋生長旺盛,開花晚,雖可越冬但種子產量低。
生長環境
紫花大翼豆為喜溫、喜光的
短日照植物,生長最快的溫度為25-30℃,在日照較長的情況下為22-27℃,13-21℃時生長緩慢,受霜後地上部枯黃,但零下9℃情況下存活率仍可達80%,在熱帶豆類中是較能耐低溫的。其耐早性很強,喜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受水漬會延緩其生長;適宜的土壤pH值為4.5-8,可耐中度的鹽鹼性土壤,能耐低鈣高鋁、高錳的含量,在年降雨量為650-1800毫米的地區均適宜。
分布範圍
原產熱帶美洲。世界上熱帶、亞熱帶許多地區均有栽培或已在當地歸化。中國廣東及廣東沿海島嶼有栽培。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主要採用種子
撒播或穴播。在亞熱帶地區應在天氣變暖後開始種植,與混播草地一般按每公頃2-3千克與其他禾草進行拌種。紫花大翼豆容易進行自行繁殖,早期長得比較緩慢,5月份生長速度達到最快,一直持續到秋季播種前需
耕翻、築畦、
整地,消滅雜草,每公頃施有有機肥15噸及
磷肥22.5-30噸,缺鉀的土壤需增施鉀肥,酸性土施用石灰,有利於鉬的釋放。通常不需要根瘤接種,3月均可播種,春播在輕霜之後,夏播在雨季之前,建植後由於種子能落地自繁,易保持長久。條播,行距40-50厘米。也可以撒播或飛機播種。種子千粒重約12克,每公頃播種量條播3.75-7.5千克、撒播75-15千克。與禾草混播的可以同時分行播種,通常每公頃3千克,也可以直接撒播於已經建成的俯仰馬唐或其他草地上,播後輕粑並鎮壓,雨季極易出苗,苗期生長慢,進行中耕除草。以後每年要補施適量的磷、鉀肥料,並注意排水,以免滋生病害。
栽培技術
當土壤pH值偏低時、需施石灰1.5-3噸/立方公頃,以中和土壤酸度,為紫花大翼豆良好生長創造有利條件。若與
禾草混播時,如土壤過於貧瘠,往往導致苗期生長不良,此時應少施氮肥(30-75噸/立方公頃),可促進苗期旺盛生長。但大量施用
氮肥反而對紫花大翼豆生長不利。施用氮肥112.5噸/立方公頃,紫花大翼豆將減產50%;與
狗尾草或
蓋氏虎尾草混播的草地如果施氮肥337.5千克/平方公頃,豆科草比例明顯下降、連續4年基本消失。紫花大翼豆與禾草混播草地,對氮、磷、鉀的配合使用合理與否,不但直接影響紫花大翼豆的正常生長與發育,而且也關係到草地的質量和利用年限。
主要價值
該種是熱帶地區的高產
牧草,
抗旱、耐
放牧,有良好的
固氮作用,適應土壤的範圍廣,產種子多;葉含豐富的蛋白質。牛、羊等家畜的適口性好,為青銅及刈制乾草的優良豆科牧草。可以在夏,秋季輕牧,主要用作冬季放牧。如果用為青貯料,應另加4-8%的糖蜜。其種子為鶴鵓、鴿、火雞等喜食,植株為鹿喜食。用作放牧,常與俯仰馬唐、巴哈雀稗等禾草混播,也可與山螞蟥或柱花草等豆科牧草混播。如需要采和應在開花盛期及種子成熟前停牧。乾物質產量為8250-9000千克/平方公頃。可用作鐵路、公路兩旁的護路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