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水雞菲律賓亞種

紫水雞菲律賓亞種

紫水雞菲律賓亞種(學名:Porphyrio porphyrio pulverulentus )是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中型涉禽,體長約44 cm。嘴粗壯,鮮紅色,短而側扁;鼻溝淺而寬,鼻孔小而圓,在鼻溝前部下方,額甲寬大,後緣呈截形,橙紅色。翅圓形,第2枚、第3枚和第4枚初級飛羽最長,並幾乎等長;第1枚和第6枚或第7枚初級飛羽等長。跗蹠和趾長而有力,暗紅色;能用腳趾抓住和操縱食物,這在秧雞科中很特殊。兩性同型,體羽大都為紫色或藍色,尾下覆羽白色,翅和胸藍綠色。棲息於江河、湖泊周圍的沼澤地和蘆葦叢中。以昆蟲、軟體動物、水草等為食。分布菲律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紫水雞菲律賓亞種
  • 拉丁學名:Porphyrio porphyrio pulverulent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鶴形目
  • 秧雞科
  • 紫水雞屬
  • 紫水雞
  • 亞種:紫水雞菲律賓亞種
  • 命名時間:Temminck, 1826
  • 英文名稱:Purple Swamphen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紫水雞菲律賓亞種成鳥兩性相似,雌鳥略小。頭頂、後頸灰褐略沾紫色,額甲寬大,後緣平截,呈橙紅色。背至尾上覆羽紫藍色,背部較淺,向後逐漸變深。翅上覆羽和飛羽外翈藍綠色,略沾紫色;飛羽內翈黑褐色,先端綴藍綠色。頭側、頦、喉灰白而略沾藍綠色;上胸淺藍綠色,胸側、下胸和兩脅與背相似,呈紫藍色;腹暗褐而沾紫色,羽端微綴灰白色;腿覆羽藍綠色;尾羽黑褐稍沾藍綠色,尾下覆羽純白。雄鳥的冬羽,頭側、頦、喉與上胸藍綠色,頭頂和後頸染紫藍色,其餘部分與夏羽相似。雌鳥的額甲稍小。幼鳥體色比成鳥晦暗,面部、前頸和胸灰色,裸露部分也比成鳥晦暗。
紫水雞菲律賓亞種(圖2)紫水雞菲律賓亞種(圖2)
虹膜紅色。嘴粗短,呈三角形,紅色。腿和腳暗紅色,爪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50g;體長455-500mm;嘴峰41-49mm;翅244-271mm;尾82-108mm;跗蹠88-90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或鹹水湖泊、河流、池塘、水壩、漫灘或沼澤地中,也見於城鎮的湖泊、河流中的綠洲,並擴展到與濕地相鄰的棲息地如草地、農田、公園、路邊綠化帶和森林邊緣,其垂直分布可從海平面到1400米。棲息地的濕地面積通常很大,而且是永久性的,有時也生活在小片水域。

生活習性

常成5-10隻小群在晨昏時活動,白天隱藏在水草從中,能發出響亮的咯咯聲、咕嚕聲和嘶啞的叫聲,但通常反覆發出輕而較長的單聲如“ge-ge-”。行走時步伐緩慢而穩重,受驚或帶領幼鳥時,尾羽會上下翹動,露出白色的尾下覆羽。喜歡在蘆葦上攀爬。或在水面植物上行走,不善飛翔,很少游泳。留鳥,但有季節性隨棲息地條件變化而進行的局部遷移現象,在有些地區冬季會向南遷飛。
紫水雞菲律賓亞種(圖5)紫水雞菲律賓亞種(圖5)
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為食,吃水生和半水生植物的嫩枝、葉、根、莖、花和種子,如香蒲、藨草、水稻的秧苗、酸模和蓼的種子以及水百合的塊莖。動物性食物占小部分,包括軟體動物、螞蟥、小蟹、昆蟲及其幼蟲、蜘蛛、魚和魚卵、蛙和蛙卵、蜥蜴、蛇、鳥和鳥卵及雛鳥、小嚙齒類以及腐肉。常在水邊、漂浮植物上或稻田中覓食,能用前腳趾抓住和撕碎食物,或用喙移動石塊和翻動植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菲律賓。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巢建在有濃密水生植物的蘆葦叢和水草叢中,巢多置於水面倒伏的蘆葦叢上或在飄浮於葦叢間水面上的乾蘆葦或水草堆上,也在漂浮於水面的百合葉上或葦叢中的土丘上築巢。巢甚為隱蔽,呈盤狀,主要由乾蘆葦莖葉或其他水草構成,巢周圍植物常被折彎形成篷蓋。巢的大小:外徑約30 cm,內徑19—30 cm,巢高10—20 cm,巢深3—10 cm。每天產1枚卵,每窩3—7枚卵,多為4—5枚卵,卵若丟失可以補產。卵淡黃色到紅皮黃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5.7-54.6mm×34.2-37.2mm,平均50.5mm×35.7mm。孵卵期23—27天,雛鳥為早成鳥,在巢中停留幾天即可離巢,由雙親和助手孵卵、餵食和照顧雛鳥。10—14日齡可自行覓食,但受餵養可達25—40 天,6—8周齡可獨立生活,60日齡或以上可長出飛羽,1—2歲可開始繁殖,在一些地區,1個繁殖季節可產2窩卵。
紫水雞菲律賓亞種(圖6)紫水雞菲律賓亞種(圖6)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