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發展,建築設計,建築特色,周圍景觀,閱古樓,瓊島春蔭,善因殿,旅遊價值,
簡介
紫峰塔古寺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居寺的正中,殿宇歇山頂高眺,巍峨壯觀,高脊中央繪佛號“卍”,兩旁嵌瓷蓮花和四大金剛,線條簡潔明快,閃閃生輝。殿內金碧輝煌,莊嚴肅穆,正中供著釋迦牟尼佛,兩旁坐列十八羅漢,鐘鼓佛器,琳琅滿目,殿前銅爐高聳,香菸繚繞。
大雄寶殿前方兩側,地藏閣和觀音閣遙相對望,兩閣均是石壁佛龕,雕刻精美。地藏閣右邊為先師廳,供奉本寺歷代住持神位。觀音閣兩邊則為客廳和禪房。準提閣在大雄寶殿後面。稱為後樓。這是一座三廳並排的高台基庭院式的建築,高台邊沿均有欄桿防護。中央供著準提觀音,兩旁列供十八觀音,廳中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名家名聯,林林總總,壁上還懸掛諸名家書畫精品。準提閣的左廳為學經堂,右廳為大峰祖師堂,兩邊還有廂房,均為禪房。
歷史發展
紫峰古寺的歷史悠久,它原稱紫峰庵,始建於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歷代屢經修葺。據考,明代的弘治、萬曆、天啟和清代的順治、康熙、乾隆年間,都曾進行修葺。明弘治十四年(1501)湯前村人史智(弘治二年己酉舉人)倡修擴建,改庵為一進三廳。清代乾隆年間,住持僧通順同僧徒數年往外募捐,採用碧瓦朱甍拓修。後因長年失修,風雨剝蝕,瓦圯牆坍,至“文革”期間更被毀殆盡,遂成廢墟一片,雜草叢生,金相無存。1989年人們認識到文物古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呼籲重建紫峰庵,並更名紫峰古寺。得到有關部門的批准。在重建古寺理事會的主持下,海內外各界善信慷慨解囊捐資,歷時數載,終於使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古剎重光。隨著紫峰古寺的重建,以紫峰古寺為中心的“臥獅銜劍”旅遊區已初具規模,前來古寺進香禮佛和遊覽的海內外人士接踵而至。這裡將以更加豐富多彩的景觀和保留古蹟原有特色的面貌來迎接八方遊客。
建築設計
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這座塔兼具遺址文物保護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護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其中塔身高45.8米,塔剎高16.1米,地平線以下的台基為9.8米。
建築特色
全塔上、下、內、外裝飾富麗典雅,陳設精美獨到,功能完善齊備,以嶄新的風貌和豐厚的內涵在湖名勝古蹟中大放異彩。遊人登上紫峰塔,站在五層的外觀平座上,城市繁華盡在遊人的遠望近看之中。作為湖南線的制高點,極目四眺,碧波蕩漾的湖、秀美端莊的汪莊、初見輪廓的南線新景點、綠意蔥籠的湖心三島一覽無餘。而站在湖東岸的湖濱路遠眺,紫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纖細俊俏,兩座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山色又回到了往日的和諧與美麗。打開一道沉沉的古式門,可以走進新塔底層,這裡,就是古塔遺址。而在台基二層,可以看到遺址的模樣。
整個遺址區被玻璃包圍著,遊人可以在外觀看,以防氧化和人為破壞。而今天,遺址那一塊塊的塔磚,還被仔細地包裹著。新塔暗層全無門窗,新塔二、三、四層將分別展示銅版線刻壁畫“吳越造塔圖”、紫峰塔歷代詩文佳作、彩繪壁畫當今“湖十景”。新塔穹頂內壁辟有2002個塔龕,每個龕內安放著一個小金塗塔,穹頂和樑上均為銅質金或貼金。穹頂設有天宮,藏紫峰塔重修記、新塔模型等,以求傳諸後世。紫峰塔是一座體現很強現代工藝的塔。塔中心的部位,是兩座透明的電梯,周圍是不鏽鋼扶梯。紫峰塔也是古今中外採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銅塔,僅這一項花費就需2000萬元,欄桿、裝飾瓦、脊、柱等都採用銅製。值得一提是銅瓦,雖為銅製,卻呈青銅色,與陶瓦非常相像。而且,這些銅瓦,還通過螺絲相互吃緊,不會像陶瓦或琉璃瓦那樣易脫落。
周圍景觀
主要建築有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配殿廊廡、鐘鼓樓等。自下而上,依山勢而築。正覺殿前,建有“滌靄”、“引勝”、“雲依”、“意遠”四亭,對稱而典雅美觀。由此可拾級登上紫峰塔。紫峰塔為藏式喇嘛塔,高35.9米,塔身呈寶瓶形,上部為兩層銅質傘蓋,頂上設鎏金寶珠塔剎,下築折角式須彌塔座。塔內藏有喇嘛經文、衣缽和兩顆舍利。塔前有座小巧精緻的善因殿。瓊島的西面有悅心殿,殿後有慶霄樓。
閱古樓
西北面有閱古樓,樓記憶體放自魏晉至明代的法帖340件,題跋210多件,刻石495方。內壁嵌存的摹刻故宮中的《三希堂法帖》,堪稱墨寶,為清乾隆年間原物。附近還有琳光殿,延南熏亭和山腰中的“銅仙承露盤”。
瓊島春蔭
瓊島的東北坡古木參天,這裡便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景物如畫,美不勝收。據《大清會典》記載起報警的作用,在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燃燈節),塔頂到山下都會燃燈,並請喇嘛舉行法事,祈求國泰民安。
善因殿
旅遊價值
紫峰塔作為名勝更為古城增添了奇特的風貌,從而吸引了天南海北前來觀瞻的
人,並為之讚嘆不已,留連忘返。慶壽寺雙塔以其特有的魅力大出風頭。慶壽寺雙塔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觀光者,對邯鄲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94年至今,每天到這裡學修佛法或旅遊觀光者川流不息,已經接待了亞洲、美洲、歐洲諸多國家和來自全國各省市、地區學法者不計其數,旅遊觀光者更是不計其數。塔基和塔身上所雕鑄的龍、雀等圖案,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成為點綴北固山風光名勝的一大奇觀。相傳,清朝的乾隆皇帝曾在此遊玩,並題有“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枝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的詩句。乾隆皇帝的題詩不但為北固山增添了幾分色彩,同時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北固山的非凡之氣。相傳春秋時吳國的伍子胥一家遭楚王猜忌,全家只有伍子胥一人逃出。他從楚國逃出後,後有追兵,前有長江天塹,使他感到萬分發愁,以致連頭髮也愁白了。所以直今仍留下有“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少年頭”的歇後語。塔原是佛教建築藝術的一種,但也是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塔底蘊豐厚,神韻獨具,種類齊全,異彩紛呈,不但為美麗的古城增添了無限的風采,同時也更為我們今天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