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敏感突變型是指在紫外線的作用下,細菌經過突變而形成變異體。
細菌的變異試驗當一種大腸桿菌突變型為DNA聚合酶III的3‘-5’外切酶缺陷時,該突變型表現的特徵為對紫外線敏感。
由於細菌的突變所發生的表型變異必須在一定外界環境下才表現出來,因此對外界環境在突變中的作用曾發生過爭議。曾有學者認為細菌與其他生物一樣,需經過突變與外界環境條件選擇而出現突變株;然而也有學者認為細菌生長繁殖迅速,外界環境可直接作用誘導出變異株。
這一爭論直到1943年Luria與Delbruck進行了有名的變異試驗(Fluctuationtest)後才初步獲得解決。變異試驗是根據統計學原理設計的(圖5-1)。將一瓶對大腸桿菌噬菌體T1敏感的細菌培養後,稀釋至1,000細菌/ml,分別分至兩套試管系列。一套僅將細菌接種至一支大管培養基中,經一段時間培養後,分別接種於數個平板。在平板中加入噬菌體,(如果出現耐噬菌體裂解的突變細菌株則在該平板上應出現菌落)以篩選耐噬菌體的突變株菌落。另一套試驗為將細菌分別接種於數支小試管的培養基,經過一段時間後自每支試管吸取菌液各塗布接種一個加入噬菌體的平板,然後計數發生的突變耐噬菌體菌株菌落數。如果出現耐噬菌體菌株是因接觸噬體而誘導產生的,兩套平權上出現的耐噬菌體菌株菌落數。如果出耐噬菌體菌株是接觸噬體而誘導產生的,兩套平權上出現的噬菌體菌落數應大體相等。如果系細菌自發突變則兩套平板上的耐噬菌體菌落數應有顯著不同,因為在後一情況下,細菌分別在各支試管中各自在生長繁殖周期或早或遲可發生突變。突變發生早的突變株繁殖後出現的子代數必然多於突變株發生晚者,因此各平板上的菌落有的很多,有的則缺如。實驗結果證明兩套平板上耐噬菌體菌落數差異很大,從萬里證實細菌已自身發生為,而外界是條件僅起選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