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婭·巴爾諾克

索菲婭·巴爾諾克(Sophia Parnok,1885-1932),俄羅斯詩人。與安娜·阿赫瑪托娃、季娜依達·吉烏皮絲、米拉·洛赫維茨卡婭並稱為白銀時代俄羅斯的薩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索菲婭·巴爾諾克
  • 外文名:Sophia Parnok
  • 出生日期:1885年
  • 職業:詩人
人物介紹,情感經歷,

人物介紹

巴爾諾克,原姓巴爾諾赫,出生在塔甘羅格,父親是一名藥劑師,母親是一名醫生。她自童年時代起,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性格特徵,被父親認為是“一名瘋瘋癲癲的小女孩”。在當地中學畢業以後,她來到瑞士,先後在日內瓦音樂學院和日內瓦大學語文系學習,有一陣子與普列漢諾夫還有過來往。回國以後,一度在《北方紀事》雜誌擔任編輯,在這個刊物上發表詩歌、翻譯作品和評論。1916年,在莫斯科出版第一本詩集(此後還出版過四本詩集:《皮埃里亞的玫瑰》、《柳枝》、《音樂》和《低語》),得到大詩人沃洛申的賞識。她的作品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用詞考究、學識淵博、富於音樂性。同時代的女詩人赫爾策克在她的詩歌中發現,它們具有“無家可歸的、永遠流浪的驕傲的精神”,追求“把女性靈魂特有的柔情,連同它所有的矛盾,與陽剛的男性詩行協調、結合起來”。這些特點,從下引的詩中可以略窺一斑:“在窗玻璃之外是天空的/玻璃。冰雪遮蓋了/街道。唯有這輕盈的雪花/不屬於冬天。/這雪花來自何方/請你告訴我?/莫非是白楊的茸毛/被吹散?/為什麼,我的朋友,/憂傷了起來。/仿佛是夏天的小風暴,/實際上,/為我鋪好最後的/床榻。”

情感經歷

儘管曾經有過一次短暫的婚姻經歷,但巴爾諾克從來沒有真正愛 上過一個男人,她最感興趣的是女人。她的第一個同性戀對象是納傑日達·波麗雅科娃(關於她的生平資料,如今已無可查考,但巴爾諾克早期有不少抒情詩都是題獻給她的,可以想見這位女友在詩人的情感歷程中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二個同性戀對象是著名詩人茨維塔耶娃。這次戀情開始於1914年,它刺激了後者的靈感,使她寫下了一生中最出色的組詩之一《女友》和中篇小說《索涅奇卡的故事》。在組詩中,巴爾諾克被稱作“無人可以拯救”的“年輕的悲劇性的夫 人”,令人想起莎士比亞悲劇中所有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既非女人,也非男孩”,但“既有女人的溫柔,又有男孩的莽撞”;至於自己,茨維塔耶娃則派定在“小男孩”、“斯巴達克式的孩子”的角色 上。1916年初,她們脫離了情侶的關係。起因是茨維塔耶娃與曼傑什坦姆在彼得格勒有過一段短暫的浪漫史以後,回來發現巴爾諾克的房間裡有了新的女伴——演員艾拉爾斯卡婭。這種關係的破裂在茨維塔耶娃的內心留下了無法撫平的創痛。對這位驕傲的女詩人而言,從來都是她主動中斷與他人的愛情關係;因為,在她的眼裡,這是一種“脫離的榮譽”。這一次,別人搶先了一步,這是她的自尊心所不能容忍的,以致於多年以後,有人建議她到巴爾諾克的墓前去看一下,被她冷淡地拒絕了。
巴爾諾克交往時間最長的一位女伴是莫斯科大學的數學教授奧麗加·祖別爾比列爾。奧麗加完全是文學圈子以外的人物,在性格上也有許多與巴爾諾克不同的東西。但這並不妨礙她成為後者長期的女友,她們保持了將近十年的關係,直到巴爾諾克逝世為止。根據艾拉爾斯卡婭給赫爾策克的信中所描述,她是“一個聖人,一個身居相當高的精神高度的人。”巴爾諾克在詩歌中將她看作母親,自己則像孩子似地依偎在她的懷中。她的最後一位戀人是維傑涅耶夫斯卡婭,巴爾諾克為後者寫下了不少感人的詩篇,將她稱作“銀白的繆斯”、“銀白的玫瑰”、“銀白的夏娃”,滿懷柔情地吟唱道:“牽起你的手,我們走向罪孽的天堂,……/悖逆著天上制定的計畫,/五月為我們返回到冬天,/綠色的林中空地開滿鮮花……”
1933年8月25日,巴爾諾克病逝於莫斯科近郊的卡林斯基村。為她送葬的是三位女伴:祖別爾比列爾、維傑涅耶夫斯卡婭和艾拉爾斯卡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