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金

索羅金

索羅金(1/21/1889-2/10/1968)Pitirim A. Sorokin,在眾多的西方的社會學家中,索羅金是一個被中國社會學界遺忘的社會學家,索羅金是美國哈佛大學第一位社會學系主任,排在帕森斯之前,他一生著作豐富,幾乎涵蓋了社會學界的所有問題。美國一位社會學說,無論你觀注社會學哪個領域,你都會發現索羅金的影子。索羅金在哈佛時期卻是他事業的頂峰,只要看看他的著作就可以了,著有〈社會和文化動學〉,〈我們時代的危機〉〈重建人性〉〈利他的愛〉〈危機時代的社會哲學〉〈當代社會學理論〉〈今天的社會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索羅金
  • 外文名:Pitirim A. Sorokin
  • 國籍:美籍俄裔
  • 出生日期:1889年1月21日
  • 逝世日期:1968年2月10日
  • 職業:社會學家
  • 主要成就:美國哈佛大學第一位社會學系主任
  • 代表作品:〈社會和文化動學〉,〈我們時代的危機〉〈重建人性〉
人物簡介,人物貢獻,“愛能”概念,人物生平,參考文獻,

人物簡介

美籍俄裔著名社會學家索羅金(又譯素羅金),十月革命前擔任俄國社會學協會秘書長。十月革命後,任彼得格勒大學社會學教授,主張社會發展多因素論。20世紀20年代移居美國,曾任哈佛大學社會學系主任20多年。

人物貢獻

索羅金十分重視研究意義、價值、規範和符號在認識社會文化實在中的作用,認為這些是社會制度整合的最高層次的基礎;而兩人和兩人以上的互動則是社會文化實在能夠加以分析的最低層次。他認為歷史階段按其主導地位的文化性質,總是趨向於自身的多樣性變化的重複,預見不到其發展的最終階段。而占主導地位的文化意識,是由反映在文化創造力和其他人類行為領域中的基本潛主題所決定的。社會結構也同樣反映主導的文化意識。相關的社會關係可分為家庭式的、契約式的和強迫式的三種 。他主張對社會實在的認識應是多方面和多維度的,既要通過感覺和理性,也要依靠信仰和直覺。著有《革命社會學 》、《社會流動》、《當代社會學理論》、《社會的和文化的動力學》等。

“愛能”概念

“愛能”這一概念是索羅金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原子能的利用,同時也由於美蘇兩大陣營的對立,隨時有發生核戰爭的危險。為防止人類自我毀滅,索羅金認為,應該發掘人類自身原有的“愛能”,並大力加以發揚。在他看來,“愛能”是“人能”或“心能”的最高形式,與物理學上的“物能”(或力)有極大的差別。“愛能”的表現形式為互助和合作,它是人類社會文化進化中重要的決定因素。在原始時代,人類的生存能力遠不如動物,但人類能戰勝各種凶禽猛獸和自然災害,主要是人類能夠合群、合作和互助。互助和合作是人類戰勝自然界敵人的動力,也是社會文化進化的動力。人類由蒙昧時代到野蠻時代,再到文明時代,互助原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索羅金認為,在第一、二次大戰之前,許多人認為“博愛”純屬宗教或倫理的範疇,與科學無關。迄至兩次大戰後,文化危機,迫在眉睫。而國際局勢,形成兩大陣營的對立。所以高瞻遠矚之士,均認為人道改造方案,無論是教育的、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都無法阻止最後毀滅戰爭的來臨。索羅金提出要接受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指出“人類如不把‘無私的愛能’之生產、累積、流通,給予提高,儘量發揮,則一切圖謀阻止未來自殺的戰爭之方法,都不能把和諧的社會秩序建立起來”。他還表示:“歷史的神秘力量,似乎給人類提出最後的通牒:你的殞滅是由自己一手製造出來,除非你能經由創造的愛之恩賜,把人類行為提高到更高的倫理層面。”
怎樣才能增加“愛能”的生產、累積和流通?索羅金在哈佛大學設立“博愛研究中心”進行專門的研究。他們認為,“愛”是人類知道的三種最高的“能”中之一種。人類最崇高者曰“真”、曰“善”、曰“美”。善是“愛能”的表現。“愛能”是“人能”或“心能”的最高形式,與物理學上的“能”(或力)有極大的差別。物理學家現在知道如何分解“物能”,因此,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可能給世界上產生一個新革命。文化學家、社會學家如能把“愛能”擴大,自能轉變今日之世界,把文明加以重整,有利於人類和平發展。
人能以“愛能”為其核心,一經運用,可以產生複雜的經驗,叫做“移感”、“同情”、“仁慈”、“善意”、“友誼”等。
索羅金等人認為,“愛能”是人類社會文化進化中重要的決定因素。首先,在蒙昧時代,以家庭和氏族為核心,當時已產生互愛互助的行為。據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人類最偉大的“互助原則”在蒙昧時代已經產生。人類的生存能力遠不如動物,只有互助合作,社會文化的初步演進,才有可能。
其次,到野蠻時代,“地域聯合的原則”逐漸代替“血緣聯合原則”,其演進也是受到“愛能”所決定。
第三,到了文明時代,“互助原則”得到進一步的發揚,倫理和道德觀念也由此確立。
索羅金在《神秘的愛能》一文中說:“人的核心就是愛”,“物理科學已把原子分裂,使用它的能,但社會還未能分裂人的核心---愛。愛能如果被利用的話,可以拯救人類,使人類免於大戰的慘劇”。
據索羅金和其他社會學家研究,“愛能”具有無限的創造與再創造的力量,但是人類對於這種偉大的“潛能”,尚未能儘量發揮和運用。人類應該充分發揮“愛能”,以消除社會文化的一切病症,挽救人類,使人類免於陷入戰爭、犯罪、貧窮的深淵。具體而言,“愛能”的創造力量,有如下幾方面:
1.“愛能”可以阻止個人間和集團間的侵略的攻擊;
2. 把敵對關係轉變為親愛關係;
3.“愛生愛,恨生恨”;
4.“愛能”乃生命產生的形式,為體質的、心理的、道德的健康所必需的要素;
5. 博愛的人比自私的人長壽;
6.小孩中缺乏父母的撫愛,在道德上均成殘廢者,而且往往可能夭折;
7.“愛能”成為反犯罪、反疾病、反自殺、反恐懼、反憎恨與心理變態的良藥;
8.“愛能”在認識上、美學上有其重要的功能;
9.“愛能”是人類啟蒙與提高道德的最有效的教育力量;
10.“愛能”乃自由之靈魂,又是一切主要的道德的、宗教的價值之靈魂;
11.任何社會生存之維持,特別是為著和諧的社會秩序與創造的進步之達到,最低限度的“愛能”是絕對必要的;
12.“愛能”可以阻止國際戰爭;
13.在人類歷史的興亡關頭之今日,“愛能”之遞升的“生產、累積與流通”,或人與集團、制度與文化之博愛化,乃是阻止世界核大戰之必要條件,且可以阻止人與人際的無限鬥爭。
如何把人類無限的潛在的“愛能”,轉變而為無限的“動能”,以便造成“愛能”的世紀,使之與原子能世紀配合,索羅金等提出如下幾種方法:
一是簡單的技術:
1.採取物理的、化學的、生物學的動因,促進個人的“愛能”;
2.採取瑜伽、佛家禪宗的潛修方法,鍛鍊個人的意志,支配自動的神經體系,把“愛能”加以增進;採用條件反射,習慣形成,機械訓練等方法,把個人的“愛能”增進。
二是複雜的技術:
1.採用合理的勸導和科學的方法,對人的情緒的、感情的、意志的力量,加以動員,使向“愛能”方面,作積極表現;
2.採用英雄式的示範,使人傾向“愛能”的發揮;
3.側重直接的生活經驗,使人們知道從“愛能”方面做實踐的工夫;
4.採用各種美術及美育的方法,啟發及增進人類的“愛能”。
三是其他技術:
1.鼓勵人類發揮創造能力,壓抑破壞能力;
2.鼓勵潛修、入定和作聖的工夫;
3.學習儒家、佛家、道家、基督教,整合瑜珈以及一切其他宗教團體所用以增進“愛能”的複雜方法。
索羅金所說的“愛能”,也就是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中的“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也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仁”作為象形字,是二人之意,也就是說,中國文化模式是以“仁”作為核心,也就是以人際關係作為核心。
“仁”是什麼,孔子解釋為“愛人”,《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孔子認為,為政的主要方式是“愛人”,《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載,孔子說:“‘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他還說:“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身。”古人所說的“愛人”,也就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相待,互尊互敬。
孫中山先生早在20世紀初便曾有互助說,他認為,人類進化的原則與動物進化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者昌,不順此原則者亡。此原則行於人類當已數十萬年矣。”
索羅金的“愛能”說是針對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對立而提出來的。他的學說在當時並沒有起到作用,沒有打動當時的美蘇兩大國執政者。
孔子的“仁愛說”、孫中山的“互助說”和索羅金提出的“愛能說”,十分適用於經濟上競爭激烈、貧富差異極為懸殊的當代世界。應通過各種方式,提升“仁愛”,加強“互助”,增強“愛能”,使人類充滿“愛”。在21世紀,只有“仁愛”和“互助”才能增進不同文明間的相互對話和理解,只有“仁愛”和“互助”才能減少社會內部的矛盾和縮小差距。

人物生平

1889年
1月21日生於俄羅斯北方。父親酗酒成性,脾氣爆虐。雙親都早亡。母親亡故後,和哥哥逃往別村,獨立自謀生活。
1906年(17歲)
在師範學校讀書,因參與政治活動被逮捕入獄。
1907年(18歲)
進入Tcherniaevskie kursy夜校就讀。
1909年(20歲)
通過高中同等學歷考試。
考進心理神經研究所。
1910年(21歲)
考進盛彼得堡大學。
1913年(24歲)
以俄文出版《犯罪與處罰、服務與獎賞》(Prestuplenie I kara, podvig I nagrada; Crime and Punishment, Service and Reward)。
1914-5年(25-6歲)
擔任心理神經研究所及聖彼得堡大學講師。
1915年(26歲)
以俄文出版《作為哲學家的托爾斯泰》(L. N. Tolstoi, kak filosof; Leo Tolstoi as a Philosopher)。
1916年(27歲)
獲得刑法和行政法碩士學位。
1917年(28歲)
和Helen Baratynskaya結婚。妻子為細胞學研究人員。〔兩人婚後育有兩子Peter P. Sorokin和 Sergei P. Sorokin〕
以俄文出版《社會平等問題》(Problema sozialnago ravenstva; The Problem of Social Equality)。
以俄文出版科幻小說《人類靈魂的洗衣店》(Pracheshnaia Tchelovecheskikh dush; Laundry of Human Souls)。
1918年(29歲)
1月3日,因反抗Trotsky和Kamenev等共產黨領袖,被囚禁在俄羅斯的巴斯底獄-彼得和保羅堡長達四個月。之前,擔任Kerensky總理的秘書。
10月被Vologda省的共產黨政府逮捕並判處死刑。在等待死刑的六個星期中,因為列寧的命令而被釋放,回到聖彼德堡大學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在該大學成立社會學系,成為社會學系的創始人,第一位教授和系主任。
1919年(30歲)
以俄文出版《法律的一般理論》(Uchebnik obschey teorii prava; General Theory of Law)。
1920年(31歲)
獲得聖彼得堡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
以俄文出版兩卷本《社會學體系》(Sistema soziologii; A System of Sociology)。
1920-22年(31-3歲)
出版了五冊有關法律和社會學的書籍。
1921年(32歲)
以俄文出版《飢餓當成一種因素》(Golod kak factor; Hunger as a Factor)。此書被蘇維埃政府銷毀。
1922年(33歲)
被蘇維埃政府逮捕,並被放逐。
以俄文出版《俄羅斯當前狀況》(Sovremennoie sostoianie Rossii; Contemporary Situation of Russia)。
1923年(34歲)
到了柏林幾天后,被當時捷克總統Masaryk邀為國賓。在捷克住了九個月。
11月到達美國。
以俄文出版《社會教育學與政治學通俗論文選》(Popularnuye ocherki sozialnoi pedagogiki I politiki; Popular Essays in Social Pedagogics and Politics)。
1924年(35歲)
以英文出版《俄羅斯日記片斷》(Leaves from a Russian Diary)。此書1950年出版重印本。
1924-30年(35-41歲)
擔任明尼蘇達大學教授,長達六年。
1925年(36歲)
以英文出版《革命社會學》(Sociology of Revolution)。
1927年(38歲)
以英文出版《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1959(?)年改寫為《社會與文化流動》(Social and Cultural Mobility) 出版。〕
1928年(39歲)
以英文出版《當代社會學理論》(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ies)〔1932年黃文山中譯本出版〕。
1929年(40歲)
和C. C. Zimmerman合作出版《城鄉社會學原理》(Principles of Rural-Urban Sociology)。
1930年(41歲)
哈佛大學成立社會學系,擔任創系第一任系主任。一直到1959年退休為止,總共長達29年。
歸化為美國公民。
1930-2年(41-3歲)
和C. C. Zimmerman合作編輯出版三卷本《鄉村社會學系統讀本》(A Systematic Source Book in Rural Sociology)。
1937-41年(48-52歲)
以英文出版四卷本《社會與文化動力學》(Social and Cultural Dynamics)。〔1957年出版單卷精華本;1962年重印出版〕
1939年(50歲)
和C. Q. Berger合作出版《人類行為的時間預算》(Time-Budgets of Human Behavior)。
1941年(52歲)
以英文出版《當代危機》(The Crisis of Our Age)。
1942年(53歲)
以英文出版《災難中的人與社會》(Man and Society in Calamity)。
1943年(54歲)
以英文出版《社會文化因果、空間與時間》(Sociocultural Causality, Space, Time)。
1944年(55歲)
以英文出版《俄羅斯與美國》(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7年(58歲)
以英文出版《社會、文化與人格》(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ality)。〔1962年重印〕
1948年(59歲)
Lilly基金會的Eli Lilly夫人提供美金十二萬從事有關讓人比較不自私反而更有創造力的研究。
以英文出版《人本的重建》(Reconstructions of Humanity)。
1949年(60歲)
成立“哈佛創造利他主義研究中心”(the Harvard Research Center in Creative Altruism)。並擔任中心主任,直到退休為止。〔後來此機構改屬於“美國藝術和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50年(61歲)
以英文出版《利他愛:美國好鄰居和天主教聖人的研究》(Altruistic Love: A Study of American Good Neighbors and Christian Saints)。
以英文出版《危機時代的社會哲學》(Social Philosophies of an Age of Crisis)。〔1953年徐道鄰中譯本《危機時代的社會哲學:現代歷史哲學評論》出版;1963年重印〕
以英文出版《利他愛與行為的探討(研討會)》(Explorations in Altruistic Love and Behavior)。
1951年(62歲)
以英文出版《S.O.S.:我們危機的意義》(S.O.S.: The Meaning of Our Crisis)。
1954年(65歲)
以英文出版《愛之力與道》(The Ways and Power of Love)。
以英文出版《利他與精神成長的形式與技術(研討會)》(Forms and Techniques of Altruistic and Spiritual Growth)。
1955年(66歲)
從哈佛大學退休。
1956年(67歲)
以英文出版《現代社會學及其相關科學中的流行與怪誕》(Fads and Foibles in Modern Sociology and Related Sciences)。
1957年(68歲)
以英文出版《美國性革命》(American Sex Revolution)。
1959年(70歲)
和Walter A. Lunden合作出版《權力和道德》(Power and Morality)。
1963年(74歲)
以英文出版自傳《漫長的旅途:自傳》(A Long Journey: An Autobiography)。
1964年(75歲)
以英文出版《當代基本趨勢》(The Basic Trends of Our Times) 〔1980年蔡伸章中譯本《現代潮流與現代人:當代基本趨勢》出版〕
1966年(77歲)
以英文出版《今日社會學理論》(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Today)。〔1971年和1979年中譯本上下冊分別由黃文山及黃文山、王維林和謝康聯合中譯出版〕
1968年(79歲)
2月10日逝世於美國麻州劍橋市。

參考文獻

黃文山1971..〈譯者導言〉.收入索羅金.《今日社會學學說》.上冊.黃文山譯.台北:台灣商務.第3-11頁.
Philip J. Allen. Ed. Pitirim A. Sorokin in Review.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 497-506.
Pitirim A. Sorokin. 1963. "Sociology of My Mental Life," in Philip J. Allen. Ed. Pitirim A. Sorokin in Review.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 3-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