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奩焚妻是指發生於印度及其周邊國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的一種家庭謀殺罪行。這類犯罪的共通點是源於嫁妝糾紛(索奩),犯罪手法則常以燒死媳婦或妻子(焚妻,Bride-burning)並偽裝成自焚或廚房意外來達成,也因此這類家庭謀殺的受害人數目前仍只能推估,難以確切統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索奩焚妻
- 漢語拼音:[suǒ lián fén qī]
- 釋義:一種家庭謀殺罪行
- 地區:印度及其周邊國家
- 共通點:源於嫁妝糾紛
家庭謀殺罪,犯罪原因,現狀,
家庭謀殺罪
據印度國家犯罪統計局(National Crime Records Bureau of India)所公布的2005年度案件記錄顯示,已確認及被報導的死亡人數,包含受焚而死者,計有7026人。
犯罪原因
嫁妝糾紛不外乎夫家向妻家索奩無度、妻家所給的嫁妝少於夫家認為妻家能負擔的、妻家一再遲付應允的嫁妝等。另外也有丈夫想要在不損及顏面的前提下除掉妻子的案例。夫家為了儘快結束婚姻關係以便再娶及獲得新的索奩機會,常多人合謀以煤油、汽油等易燃液體燒死媳婦。選擇這種手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手法易於後續處理及偽裝,以圖犯罪證據不被掌握。
現狀
有一種廣泛的誤解認為索奩焚妻是根植於次大陸地區的歷史陋習,但事實上首宗犯罪是發生於20世紀晚期。
隨著女權提升及一些國際人權團體,例如國際特赦組織的批判與施壓下,次大陸地區的國家陸陸續續建立起法律及保護措施。印度在1961年便頒布了嫁妝禁止法(Dowry Prohibition Act)來遏止,該法並於1984年及1986年續修,印度警方也設定了專責視窗及收容中心以保護受害婦女。巴基斯坦則自1976年起立法規範,而進步女性協會領導人Shahnaz Bukhari也積極爭取保護性立法、燒傷婦女的收容所及專門病房的設立。
即使如此,這類嫁妝犯罪似乎仍有增無減。《時代雜誌》曾報導,1990年代中期在印度因嫁妝而死的婦女已由1980年代初期的每年400人激增為每年5800人,但有人認為這項數據可能不足以證明此類犯罪的增加,而可能是印度女權提高后這類事件才大量曝光的一種反映,而且許多案件也難以辨別是自殺還是謀殺。
另一方面,社會甚至受害者的娘家也常常拒絕接納不幸毀容的婦女,以致受害婦女在死裡逃生之後面臨的卻是更加殘酷的生存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