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銅鐘,是春秋時代所制的銅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素銅鐘
- 所屬年代:戰國
素銅鐘,是春秋時代所制的銅器。
素銅鐘,是春秋時代所制的銅器。器物高47 .5厘米,口徑34 .5厘米。現存於北京頤和園。...
春秋素銅鐘 春秋素銅鐘是春秋時期的文物。
元至元己卯銅鐘是青銅器類文物,1955年湖南省文管會從衡陽市文教科接收而來,1958年移交省湖南省博物館。文物信息 殘 高20.9舞厘米,修15.1厘米,舞廣12.0厘米,重2800克。文物特徵 紐缺,鉦部有裂紋。銅質,鑄工粗陋。表面呈黃綠色。形制仿先秦,鐘體合瓦形,以陽線框隔枚、篆、鉦、鼓各部,舞面、於口...
景雲銅鐘是唐代為景龍觀所鑄之青銅鐘,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名鐘”,世界名鐘之一,收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該鐘原名“景龍觀鐘”,開元年間改景龍觀為迎祥觀,故又稱“迎祥觀鐘”。後曾懸掛於西安鐘樓。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今稱之為“景雲銅鐘”或“景...
明崇禎十二年銅鐘,高140、底口直徑110厘米,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商河王朱翊鍰募捐所鑄。明。鑄佛經銅鐘,高140、底口直徑110厘米,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商河王朱翊鍰募捐所鑄。其上鑄佛經、佛咒、化佛等。八卦紋銅鐘,高161、底口直徑123厘米。由銘文可知此鐘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衡王鑄造。從衡王...
西漢鎏金銀蟠龍紋銅鐘 西漢鎏金銀蟠龍紋銅鐘,腹徑37厘米,口徑20.2厘米,通高59.5厘米,河北滿城陵山一號漢墓出土,河北博物院藏。
戰國至西漢。1984年於貴州省安龍縣德臥鎮出土。高36厘米。鐘為合范鑄造,全器呈橢圓形,上小下大,平口;頂部有豎長方形穿孔,並有分歧外侈的羊角形鋬鈕。全身素地無紋飾。此種形制的鐘多出土於廣西和雲南,以往在貴州地區所見甚少。羊角鈕鐘被視為嶺南越族所特有的一種樂器,當為懸掛起來擊打奏樂之用。此件...
素毳,讀音sù cuì,漢語詞語,意思為白虎。解釋 白虎。古代傳說白虎黑紋長尾,不食生物,不履生草,白虎出現為祥瑞之兆。出處 《文選·顏延之》:“赬莖素毳,並柯共穗之瑞,史不絕書。”劉良註:“素毳,白虎也。”南朝·梁·江淹《為蕭上銅鐘芝草眾瑞表》:“自大明乘規,泰始疊矩。朱鬐素毳之至,史...
永樂大鐘,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鑄造於明永樂年間,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大鐘被移到萬壽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覺生寺(今稱大鐘寺)。銅鐘通高6.75米,鐘壁厚度不等,最厚處185毫米,最薄處94毫米,重約46噸。鐘體內外遍鑄經文,共22.7萬字。銅鐘合金成分為:銅80.54%、錫16.40%、鉛1.12%...
聖積晚鐘,為四川省峨眉山“峨眉十景”之一;聖積寺原為峨眉山入山第一大寺,銅鐘原懸掛於寺內老寶樓上,又名聖積銅鐘,鑄於明朝嘉靖年間,此鐘銅質堅固,重達12500千克,“其鐘每於廢歷(即夏曆)晦望二日之夕敲擊……每一擊,聲可歷一分零五十秒。近聞之,聲洪壯;遠聞之,聲韻澈;傳靜夜時可聲聞金頂。
木樓四面鐘 硬木鑲銅鐘殼,銅鐘機。底座四面有鐘盤。鐘盤的面板有銅鏨花,內容有群仙祝壽、戲台場面、仙女乘鳳等故事花紋。鐘頂為八角亭,亭內有臥龍戲珠。
四層上懸銅鐘,直插雲端,與譙樓對峙,岩岩然,氣象萬千,朝暮鐘聲轟轟然,隆隆然,上徹霄漢。樓旁為客廳,為書室,為僧舍,為庖廚,靡下賓賓然,秩秩然,臚分殊事,增奪益夫規。”該樓於1942年遭日本飛機轟炸,樓體傾斜,後拆毀上部,僅留下樓基觀音閣,銅鐘和《碑文》現存萬壽宮。在原鐘鼓樓建築基址上,...
心經鐘樓,位於浙江省景寧縣雲中大漈風景名勝區境內。心經鐘樓在大漈時思寺景區內,建於明朝,木質結構。三層三樓歇山頂樓閣式建築,斗拱七輔作象鼻昂。樓內四根粗壯大柱支撐,由嚴密的榫卯結構和斗拱銜接,甚是奇觀。三樓曾懸掛有心經銅鐘,重達800公斤。鐘邊鑄有佛教《心經》全文,鐘聲可傳30里。建築規模 心經鐘樓。
民國之前的舊方誌曾經記載:銅鐘,相傳葉法善所鑄。(葉法善)命其徒曰:吾去三日後爾方可鳴。師去彌日,徒竊扣之,聲震,地居人警駭。師遂還以劍劃之,少止,及其所至之地而已。根據諸如此類的“出處”,民間杜撰和口頭流傳不少有關大曆鐘的故事。有的說:鐘鑄成之後,葉法善吩咐徒弟 說:我要去松陽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