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涉及美國移民社會階層,同時也關注留學生和國內親人的人生經歷,線索紛繁,人物關係複雜,但其結構布局脈絡分明,層次清晰,有條不紊。她的小說,善於提煉原生狀態的生活寶藏,既承襲了中國傳統小說的體式,即以情節故事為主的素質——有頭有尾的,生動曲折的,同時又在她的筆下,讓兩種體式交相融匯,用力透紙背的筆法描摹出立體化的人物形象。
基本介紹
- 書名:素描百態:宋曉亮小說集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250頁
- 開本:16
- 品牌:九州出版社
- 作者:宋曉亮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2263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宋曉亮的小說,善於提煉原生狀態的生活寶藏。所以,她的小說創作,一起步就很紮實,一次又一次地獲得了喜人的成積
這喜人的成積,還表現在她的小說很鮮活。形成這鮮活特色的因素之一﹐是她的小說既承襲了中國傳統小說的體式﹐即以情節故事為主的素質___有頭頭尾的,生動曲折的﹑帶有各種懸念的故事;又吸取了中國現代小說以描寫人物為主的新體式;而且,在她的筆下,讓兩種體式交相融匯,其藝術效果是,人們不僅可以讀到引人入勝的情節,還時時處處凸現了人物形象。這些立體化的人物形象,鮮活,個個栩栩如生,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趙遐球,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系教授
宋曉亮的小說,善於提煉原生狀態的生活寶藏。所以,她的小說創作,一起步就很紮實,一次又一次地獲得了喜人的成積。
這喜人的成積,還表現在她的小說很鮮活。形成這鮮活特色的因素之一﹐是她的小說既承襲了中國傳統小說的體式﹐即以情節故事為主的素質___有頭頭尾的,生動曲折的﹑帶有各種懸念的故事;又吸取了中國現代小說以描寫人物為主的新體式;而且,在她的筆下,讓兩種體式交相融匯,其藝術效果是,人們不僅可以讀到引人入勝的情節,還時時處處凸現了人物形象。這些立體化的人物形象,鮮活,個個栩栩如生,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趙遐球,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系教授
宋曉亮在《撕扯》中,絕大部分“鏡頭切換”得都相當精彩。有的地方是心理暗示;有的地方是情緒疏導;有陰晴圓缺的自然過渡;有萬馬奔騰的駭浪驚濤……作家用其嫻熟的筆墨引領著讀者的目光和心情從容地啟承轉合著,游移變幻著,波動著,浮漾著……面前仿佛不時有一條隱隱卷過的海浪,一會兒向這邊,中國;一會兒又向另一邊,美國。人物、故事、矛盾、撕扯……一樁樁,一樣樣,時空轉換,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情節脈絡可謂大起大落,卻始終不失文學美感。作家駕馭生活、駕馭文字的才氣熠熠生輝。
——林楠,加拿大神州時報總編輯,加拿大大華筆會會長
宋曉亮有較高的反映社會面貌的能力。《切割痛苦》涉及移民社會階層,同時也關注留學生和國內親人的人生經歷,線索紛繁,人物關係複雜,但其結構布局脈絡分明,層次清晰,有條不紊。隨著宇﹑陸二人的愛情情節的展開,何家的醜態顯現而凸;隨著環宇人生抉擇的逐步深化,李清朝的身世命運也漸漸清晰。如此結構方式使小說有弛有度﹑緊湊完整﹐反映的層面也相當廣闊。書中的對比運用使整部小說的人物塑造起伏有致,贓否分明,人物性格的的豐富性也躍然紙上。尤其是敘事﹑描寫﹑抒情的相互交織,構成了這部小說獨特的文體風格。
——陳旋波,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副院長
宋曉亮熟悉北方土話俗語,行文走筆,京味十足,且幽默風趣,喜歡自嘲,大有老舍的風格。讀來常不自覺令人莞爾,正是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她奮發自強,為人熱心熱情,因之能廣結善緣,自助助人,其前途正未可限量。
——吳崇蘭,90高齡台灣老作家
這喜人的成積,還表現在她的小說很鮮活。形成這鮮活特色的因素之一﹐是她的小說既承襲了中國傳統小說的體式﹐即以情節故事為主的素質___有頭頭尾的,生動曲折的﹑帶有各種懸念的故事;又吸取了中國現代小說以描寫人物為主的新體式;而且,在她的筆下,讓兩種體式交相融匯,其藝術效果是,人們不僅可以讀到引人入勝的情節,還時時處處凸現了人物形象。這些立體化的人物形象,鮮活,個個栩栩如生,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趙遐球,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系教授
宋曉亮的小說,善於提煉原生狀態的生活寶藏。所以,她的小說創作,一起步就很紮實,一次又一次地獲得了喜人的成積。
這喜人的成積,還表現在她的小說很鮮活。形成這鮮活特色的因素之一﹐是她的小說既承襲了中國傳統小說的體式﹐即以情節故事為主的素質___有頭頭尾的,生動曲折的﹑帶有各種懸念的故事;又吸取了中國現代小說以描寫人物為主的新體式;而且,在她的筆下,讓兩種體式交相融匯,其藝術效果是,人們不僅可以讀到引人入勝的情節,還時時處處凸現了人物形象。這些立體化的人物形象,鮮活,個個栩栩如生,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趙遐球,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系教授
宋曉亮在《撕扯》中,絕大部分“鏡頭切換”得都相當精彩。有的地方是心理暗示;有的地方是情緒疏導;有陰晴圓缺的自然過渡;有萬馬奔騰的駭浪驚濤……作家用其嫻熟的筆墨引領著讀者的目光和心情從容地啟承轉合著,游移變幻著,波動著,浮漾著……面前仿佛不時有一條隱隱卷過的海浪,一會兒向這邊,中國;一會兒又向另一邊,美國。人物、故事、矛盾、撕扯……一樁樁,一樣樣,時空轉換,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情節脈絡可謂大起大落,卻始終不失文學美感。作家駕馭生活、駕馭文字的才氣熠熠生輝。
——林楠,加拿大神州時報總編輯,加拿大大華筆會會長
宋曉亮有較高的反映社會面貌的能力。《切割痛苦》涉及移民社會階層,同時也關注留學生和國內親人的人生經歷,線索紛繁,人物關係複雜,但其結構布局脈絡分明,層次清晰,有條不紊。隨著宇﹑陸二人的愛情情節的展開,何家的醜態顯現而凸;隨著環宇人生抉擇的逐步深化,李清朝的身世命運也漸漸清晰。如此結構方式使小說有弛有度﹑緊湊完整﹐反映的層面也相當廣闊。書中的對比運用使整部小說的人物塑造起伏有致,贓否分明,人物性格的的豐富性也躍然紙上。尤其是敘事﹑描寫﹑抒情的相互交織,構成了這部小說獨特的文體風格。
——陳旋波,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副院長
宋曉亮熟悉北方土話俗語,行文走筆,京味十足,且幽默風趣,喜歡自嘲,大有老舍的風格。讀來常不自覺令人莞爾,正是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她奮發自強,為人熱心熱情,因之能廣結善緣,自助助人,其前途正未可限量。
——吳崇蘭,90高齡台灣老作家
作者簡介
宋曉亮,山東文登人。1986年10月移民美國。主要作品:長篇小說《湧進新大陸》山東友誼出版社;長篇小說《切割痛苦》北京華夏出版社;長篇小說《夢想與噩夢的撕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中篇寫實小說《無言的吶喊》中央日報副刊連載;短篇小說、時評、影評、隨筆,散見美國華文報刊。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宋曉亮的小說,善於提煉原生狀態的生活寶藏。所以,她的小說創作,一起步就很紮實,一次又一次地獲得了喜人的成績。這喜人的成績,還表現在她的小說很鮮活。形成這鮮活特色的因素之一,是她的小說既承襲了中國傳統小說的體式,即以情節故事為主的素質——有頭有尾的,生動曲折的、帶有各種懸念的故事;又吸取了中國現代小說以描寫人物為主的新體式;而且,在她的筆下,讓兩種體式交相融匯,其藝術效果是,人們不僅可以讀到引人入勝的情節,還時時處處凸顯了人物形象。這些立體化的人物形象,鮮活,個個栩栩如生,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趙遐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系教授)
宋曉亮在《撕扯》中,絕大部分“鏡頭切換”得相當精彩。有的地方是心理暗示;有的地方是情緒疏導;有陰晴圓缺的自然過渡;有萬馬奔騰的駭浪驚濤……作家用其嫻熟的筆墨引領讀者的目光和心情從容地啟承轉合著,游移變幻著,波動著,浮漾著……面前仿佛不時有一條隱隱卷過的海浪,一會兒向這邊,中國;一會兒又向另一邊,美國。人物、故事、矛盾、撕扯……一樁樁,一樣樣,時空轉換,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情節脈絡可謂大起大落,卻始終不失文學美感。作家駕馭生活、駕馭文字的才氣熠熠生輝。
——林楠(加拿大神州時報總編輯,加拿大大華筆會會長)
宋曉亮熟悉北方土話俗語,行文走筆,京味十足,且幽默風趣,喜歡自嘲,大有老舍的風格。讀來常不自覺莞爾,正是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她奮發自強,為人熱心熱情,因之能廣結善緣,自助助人,其前途正未可限量。
——吳崇蘭(台灣作家)
——趙遐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系教授)
宋曉亮在《撕扯》中,絕大部分“鏡頭切換”得相當精彩。有的地方是心理暗示;有的地方是情緒疏導;有陰晴圓缺的自然過渡;有萬馬奔騰的駭浪驚濤……作家用其嫻熟的筆墨引領讀者的目光和心情從容地啟承轉合著,游移變幻著,波動著,浮漾著……面前仿佛不時有一條隱隱卷過的海浪,一會兒向這邊,中國;一會兒又向另一邊,美國。人物、故事、矛盾、撕扯……一樁樁,一樣樣,時空轉換,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情節脈絡可謂大起大落,卻始終不失文學美感。作家駕馭生活、駕馭文字的才氣熠熠生輝。
——林楠(加拿大神州時報總編輯,加拿大大華筆會會長)
宋曉亮熟悉北方土話俗語,行文走筆,京味十足,且幽默風趣,喜歡自嘲,大有老舍的風格。讀來常不自覺莞爾,正是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她奮發自強,為人熱心熱情,因之能廣結善緣,自助助人,其前途正未可限量。
——吳崇蘭(台灣作家)
名人推薦
宋曉亮的小說,善於提煉原生狀態的生活寶藏。所以,她的小說創作,一起步就很紮實,一次又一次地獲得了喜人的成積。這喜人的成積,還表現在她的小說很鮮活。形成這鮮活特色的因素之一,是她的小說既承襲了中國傳統小說的體式,即以情節故事為主的素質___有頭頭尾的,生動曲折的﹑帶有各種懸念的故事;又吸取了中國現代小說以描寫人物為主的新體式;而且,在她的筆下,讓兩種體式交相融匯,其藝術效果是,人們不僅可以讀到引人入勝的情節,還時時處處凸現了人物形象。這些立體化的人物形象,鮮活,個個栩栩如生,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趙遐球,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系教授
宋曉亮在《撕扯》中,絕大部分“鏡頭切換”得都相當精彩。有的地方是心理暗示;有的地方是情緒疏導;有陰晴圓缺的自然過渡;有萬馬奔騰的駭浪驚濤……作家用其嫻熟的筆墨引領著讀者的目光和心情從容地啟承轉合著,游移變幻著,波動著,浮漾著……面前仿佛不時有一條隱隱卷過的海浪,一會兒向這邊,中國;一會兒又向另一邊,美國。人物、故事、矛盾、撕扯……一樁樁,一樣樣,時空轉換,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情節脈絡可謂大起大落,卻始終不失文學美感。作家駕馭生活、駕馭文字的才氣熠熠生輝。
——林楠,加拿大神州時報總編輯,加拿大大華筆會會長
宋曉亮有較高的反映社會面貌的能力。《切割痛苦》涉及移民社會階層,同時也關注留學生和國內親人的人生經歷,線索紛繁,人物關係複雜,但其結構布局脈絡分明,層次清晰,有條不紊。隨著宇﹑陸二人的愛情情節的展開,何家的醜態顯現而凸;隨著環宇人生抉擇的逐步深化,李清朝的身世命運也漸漸清晰。如此結構方式使小說有弛有度﹑緊湊完整,反映的層面也相當廣闊。書中的對比運用使整部小說的人物塑造起伏有致,贓否分明,人物性格的的豐富性也躍然紙上。尤其是敘事﹑描寫﹑抒情的相互交織,構成了這部小說獨特的文體風格。
——陳旋波,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副院長
宋曉亮熟悉北方土話俗語,行文走筆,京味十足,且幽默風趣,喜歡自嘲,大有老舍的風格。讀來常不自覺令人莞爾,正是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她奮發自強,為人熱心熱情,因之能廣結善緣,自助助人,其前途正未可限量。
——吳崇蘭,90高齡台灣老作家
——趙遐球,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系教授
宋曉亮在《撕扯》中,絕大部分“鏡頭切換”得都相當精彩。有的地方是心理暗示;有的地方是情緒疏導;有陰晴圓缺的自然過渡;有萬馬奔騰的駭浪驚濤……作家用其嫻熟的筆墨引領著讀者的目光和心情從容地啟承轉合著,游移變幻著,波動著,浮漾著……面前仿佛不時有一條隱隱卷過的海浪,一會兒向這邊,中國;一會兒又向另一邊,美國。人物、故事、矛盾、撕扯……一樁樁,一樣樣,時空轉換,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情節脈絡可謂大起大落,卻始終不失文學美感。作家駕馭生活、駕馭文字的才氣熠熠生輝。
——林楠,加拿大神州時報總編輯,加拿大大華筆會會長
宋曉亮有較高的反映社會面貌的能力。《切割痛苦》涉及移民社會階層,同時也關注留學生和國內親人的人生經歷,線索紛繁,人物關係複雜,但其結構布局脈絡分明,層次清晰,有條不紊。隨著宇﹑陸二人的愛情情節的展開,何家的醜態顯現而凸;隨著環宇人生抉擇的逐步深化,李清朝的身世命運也漸漸清晰。如此結構方式使小說有弛有度﹑緊湊完整,反映的層面也相當廣闊。書中的對比運用使整部小說的人物塑造起伏有致,贓否分明,人物性格的的豐富性也躍然紙上。尤其是敘事﹑描寫﹑抒情的相互交織,構成了這部小說獨特的文體風格。
——陳旋波,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副院長
宋曉亮熟悉北方土話俗語,行文走筆,京味十足,且幽默風趣,喜歡自嘲,大有老舍的風格。讀來常不自覺令人莞爾,正是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她奮發自強,為人熱心熱情,因之能廣結善緣,自助助人,其前途正未可限量。
——吳崇蘭,90高齡台灣老作家
圖書目錄
第一章:生存篇
真的失業了
一個老海歸的去向
搶錢
面對下崗
第二章:婚戀篇
奇幻的初戀
第四次嫁人
一個女強人的遭遇
握住與甩開的“藝術”
小老闆娘兒
在老情人的屋檐下
悲愴的青春
被撕的秋扇
女人打男人
第三章:骨肉篇
閨女請客爹坐哪兒
等電話
請客,誰買單?
良母育兒狼
母親的想法
父親的選擇
悲劇的腳本
苦果誰吞?
第四章:擇友篇
過年找哥們兒
登上高台階
瞧這兩口子
給你驚喜
謊言美麗嗎?
與偶像的距離
喊朋友,太沉重
誰忽悠了誰
第五章:現實篇
接觸大款
過年不生氣
人生如戲怎么唱
撿到大錢了!
閃光的驚嘆號
真的失業了
一個老海歸的去向
搶錢
面對下崗
第二章:婚戀篇
奇幻的初戀
第四次嫁人
一個女強人的遭遇
握住與甩開的“藝術”
小老闆娘兒
在老情人的屋檐下
悲愴的青春
被撕的秋扇
女人打男人
第三章:骨肉篇
閨女請客爹坐哪兒
等電話
請客,誰買單?
良母育兒狼
母親的想法
父親的選擇
悲劇的腳本
苦果誰吞?
第四章:擇友篇
過年找哥們兒
登上高台階
瞧這兩口子
給你驚喜
謊言美麗嗎?
與偶像的距離
喊朋友,太沉重
誰忽悠了誰
第五章:現實篇
接觸大款
過年不生氣
人生如戲怎么唱
撿到大錢了!
閃光的驚嘆號
序言
來自崑嵛山的小說家宋曉亮
北美著名文學評論家 陳瑞琳
世上有一種“作家”,是生活“逼”他(她)非要成為“作家”。他(她)如果不寫,對不起那刻骨銘心的“生活”,對不起那腥風苦雨的“時代”,更對不起自己飽經憂患的血肉之軀。於是,他(她)拿起了筆,既沒有《詩經》《楚辭》的滋育,也沒有“形象思維”的牽引,有的只是他(她)灌注在胸膛里的飽滿血淚,有的是她(他)對世界的深情熱愛與幡然感悟,他(她)需要噴發,需要為春秋作證,需要把揉碎的生命在文字里鍛造出自己的風華。就這樣,他(她)從碾作塵泥的暗香中站起,沿著陡峭的文壇懸崖步步攀登,終於,他(她)開始在野火燎原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人們看見了他(她),看見了他(她)手中那一路擎舉的斑駁滄桑的文學旗幟。蒼穹之下,一首長歌當哭的旋律由遠及近,那唱歌的人早已風乾了臉上的淚水,超越了生命苦難的表情竟溢滿了靈魂重塑的歡喜。北美資深的移民小說家宋曉亮,正是這樣一位超越了生命苦難、一路被“逼”上文壇的奇女子。
宋曉亮,出生於中國山東膠東境內的崑嵛山正南方。少年時親眼目睹政治風暴在中國鄉村基層的肆虐,手足情深的胞姐自殺,全家人遭受迫害。 “文革”時她陪母親赴京治病,與北京梨園被打成“黑幫”的著名琴師相識相戀,後衝破重重險阻成婚,卻被自己的家鄉以“賣身投敵”為由註銷了戶口,從此在京城開始了長達十七年的“黑人”、“黑戶”的流亡生涯。她不僅喪失了工作的權力,且長期生活在被盤查和隨時被轟出家門的恐懼威脅之中。在黎明前的黑暗裡,她冒用別人的名字,咬牙忍受著分娩的劇痛,生下了自己沒有戶口的兒子,一家三口,靠著丈夫一月三十三斤糧票和四十多元的生活費,一熬就是十五年。為了能讓孩子正當地讀書,為了全家人能“合法身份”地生活在一起,丈夫奮力獨闖美利堅新大陸。四年後,母子赴美終得團聚。在新生活的挑戰中,面對著陌生嚴峻但充滿自由坦蕩的天空,宋曉亮開始湧起創作的衝動,以往過去的歲月悲情都化作了她生命里最真切的財富。於是,她的匯集生命血淚的第一部作品《無言的吶喊》甫一問世,就引起強烈反響,1990年在台灣《中央日報》副刊一口氣連載89天,可謂是吶喊出當代中國最底層百姓的苦難史,她所表現的個人悲愴其實折射的是一個時代的悲歌。由此,一個從小摟草挖菜的山東丫頭,一個在婚後居無定所的流浪“黑人”,一個赤手空拳闖蕩美國相夫教子的東方婦女,硬是靠著她對生活的勇氣、毅力、信念和對生命本身的摯愛,成為當今北美華文壇上一位閃爍著樸素光芒的著名作家。
作為北美起步甚早的新移民小說家,曾經的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副會長,北美華文作家協會華盛頓分會的創會會員,宋曉亮自1988年即開始執筆創作,著有中篇寫實小說《無言的吶喊》(台灣出版)、長篇小說《湧進新大陸》(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切割痛苦》(北京華夏出版社出版)、《夢想與噩夢的撕扯》等,與此同時,她的大量散文隨筆文章也多見於海內外各大報刊。
解讀宋曉亮的小說世界,無論是表現北美新移民的生存艱辛,還是狀寫“文革”中國的傷痕苦難,就感覺到她的筆墨飽蘸著生活的熱浪源頭,抑不住地噴發而出,其情感之濃烈深深地感染著讀者。可以想見,她自己是曾經怎樣地浸泡在生活的悲情之中,而她的迷人文字又是展現在她所獨有的幽默灑脫當中。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經歷了生命大悲痛的人,才能面對人生如此無畏、如此豁然”。她的天性里似乎永遠蘊藏著樂觀的因子,因為她走過了苦難,並且戰勝了苦難,珍惜與感恩,悲情與豁達正構成宋曉亮的立體人格的豐富內涵,同時也成為她創作的靈魂基調。
長篇《湧進新大陸》出版於1994年,是宋曉亮早期的小說作品。與大多數新移民小說家的起步相同,此部作品充滿了自轉性的紀實色彩,但其中的生活底蘊卻是一代尋找夢想的新移民完成生存掙扎的縮影寫照。小說採用第一人稱,開篇從闖進“龍騰酒樓”寫起,把一個剛到美國32天的中年女子在生活重壓面前一籌莫展、背水一戰的膽怯又無畏的心態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餐館的人心叵測、欺弱怕強、等級庸俗,把一個剛剛走出社會主義國門又飽受世態炎涼摧殘的中國女子再一次投進了人生的冷酷煉獄。移民局的突襲抓人,儼若警匪小說的驚險;劫後餘生的瑪麗為綠卡鋌而走險,結果是賠了夫君又折女;出生於台北平板車上的彼特鄭,被刁客威逼神經失常,離妻別母后上吊自殺;歷盡艱辛全家團圓在紐約的顧亞美,卻在異國他鄉陷入了無可自拔的婚姻泥沼。小說表現的好象是一群蒲公英的種子,撒落在異國他鄉的淒風苦雨之中,搖曳呼嚎而無助掙扎。書中的故事可謂驚險離奇,卻真實得驚心動魄,展現出作者洞察生活的目光銳利和文字表達的充沛激情。尤其是作品中的“我”的形象的成功塑造,勇於吃苦,炎黃子孫的氣節不倒,硬是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戰勝了一個個的困難,在異國他鄉,終於獲得了自己的一線天空。這部作品所具有的原生態意義可視為早期新移民文學的代表性作品。
長篇《切割痛苦》則描寫的是一個飽經情感折磨的母親對遠在大洋彼岸兒子的愛。這位出身窮苦頑強不惜的母親,硬是在命運的掙扎中為自己創造了一份藍天。小說一面表現這位東方的女性堅貞聖潔的愛情,一面把筆觸伸向大洋那邊物慾橫流的污濁世界,形成了兩條相互關聯又相互對照的情節線索,共同交響出善與惡的道德文化主題。小說在結構上的層層懸念,把讀者引入曲徑通幽的悲歡離合,筆觸從山東到北京、又從北京到美國,最後謎底徹底揭開,頗具有深意。此部作品比起上部《湧向新大陸》,更顯示出作者在藝術結構上的卓然努力。
另一部長篇《夢想與噩夢的撕扯》,寫的是一位懷抱夢想、毅然離鄉、一頭栽進陌生國度的年輕女子孟皓月在新大陸求生存的坎坷故事。小說從皓月的“海關遇難”寫起,先就經歷了來美國的第一個“下馬威”。正在讀者慶幸著這位女主人公在美國有至親的舅爺前來接應的時候,作者忽然筆鋒一轉,把個天真單純的皓月又重重地拋入冷酷勢利的舅奶奶所設的貪婪獄井之中。作為美東地區中餐業的台灣富商千斤,這位舅奶奶先是對出身大陸的皓月充滿挑剔和鄙視,然後是企圖從這個一無所有的弱女子身上榨取到最大限度的勞動力。可憐的皓月,住地下室,乾下人活,機器般晝夜旋轉,身體累病,求學無望。但是,作品中的皓月並沒有因此倒下,她在險惡的環境中學會了自立,開始一步步從泥沼中站了起來。她在朋友的幫助下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在一次次的痛心疾首中找尋自己的感情依託,最令人欣慰的是她平生第一次拿起了筆,完成了自己血淚鑄成的文學作品。這是一個東西方撞擊的故事,是一個生命重新發現的故事,是一個鮮活的“人”由弱到強的故事。
讀曉亮的小說,被感染的首先是情,其奔騰如瀉的激情,又是飽蘸著生活的源頭。她喜歡講色彩斑斕的故事,由故事塑造出人物,再由人物的性格帶動情節的發展,故事講完之時,人物也即完成。如《夢想與噩夢的撕扯》裡面的台灣“舅奶奶”,刻劃得真是栩栩如生,可謂入木三分。
曉亮著文,其文字生動得不能忍俊,又樸實得令人流淚,那鮮活的說唱韻律,口語化的藝術效果很容易就捕獲了讀者的心。如《夢想與噩夢的撕扯》中寫到皓月在教會面前的掙扎心態:“孤寂的生活,像是個被捅破了的苦膽,那份粘在心底層的漂泊感常驅她怕晴天,怕雨夜,就連夕陽下的一抹黑雲,都會使她生出一種化不開的茫然和無措的惶恐。”再如《切割痛苦》中寫那含辛茹苦的母親想到兒子難言的身世:“一種錐心的傷感,慢慢地陷入了六十歲的皺紋里”,真是簡約而力透紙背。
懷想1998年,中國文壇第一次將她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北美大地,開始全面“搜尋”北美耕耘的華文作家。由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主持,在福建華文文學研究重地泉州大規模舉行北美華文作家作品研討會。同年,第一部關於北美作家作品的專集《美國華文作家作品百人集》出版。在那部厚厚的文字集錦中,宋曉亮的名字首次閃亮登場,被學壇所廣泛矚目。她的短篇小說《擺地攤兒的安老師》,儼然是一副大家手筆,其中蘊藏的生活能量,讓人為之驚嘆。
待我第一次見到這位把筆墨看作自己第二生命的北美文壇“俠女”已經是2003年的深秋,我們應邀同赴中國雲南參加“四海作家採風團”。在昆明寬闊的接待大廳里,就見一白裡透紅的山東女子迎面走來,頭髮烏亮,衣著光鮮,步履堅實,嗓音脆響,真宛若是戲劇里的青衣!她,正是我踏破鐵鞋要尋覓的宋曉亮。
曉亮的讓人感動,除了她傾力而為的小說,還有她泉水般奔流不息的散文,或洞察世事,針砭時弊,或狀寫人間深情,溫暖人心。無論寫人、寫景,其中的赤子心腸都讓人讀來心顫,凝聚著“她”愛憎分明的濃郁風格。
過去的中國雖然讓宋曉亮飽嘗了許多的時代悲情,但她永遠是那樣深深地摯愛著自己的故土。在異國漂泊的不眠日子裡,她曾經為國內的水災慷慨解囊捐款,曾經為獻身“非典”的戰士流淚撰文。二十多年過去, 她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心,在海外證明了一個華夏兒女莊嚴赤誠的風采。
北美著名文學評論家 陳瑞琳
世上有一種“作家”,是生活“逼”他(她)非要成為“作家”。他(她)如果不寫,對不起那刻骨銘心的“生活”,對不起那腥風苦雨的“時代”,更對不起自己飽經憂患的血肉之軀。於是,他(她)拿起了筆,既沒有《詩經》《楚辭》的滋育,也沒有“形象思維”的牽引,有的只是他(她)灌注在胸膛里的飽滿血淚,有的是她(他)對世界的深情熱愛與幡然感悟,他(她)需要噴發,需要為春秋作證,需要把揉碎的生命在文字里鍛造出自己的風華。就這樣,他(她)從碾作塵泥的暗香中站起,沿著陡峭的文壇懸崖步步攀登,終於,他(她)開始在野火燎原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人們看見了他(她),看見了他(她)手中那一路擎舉的斑駁滄桑的文學旗幟。蒼穹之下,一首長歌當哭的旋律由遠及近,那唱歌的人早已風乾了臉上的淚水,超越了生命苦難的表情竟溢滿了靈魂重塑的歡喜。北美資深的移民小說家宋曉亮,正是這樣一位超越了生命苦難、一路被“逼”上文壇的奇女子。
宋曉亮,出生於中國山東膠東境內的崑嵛山正南方。少年時親眼目睹政治風暴在中國鄉村基層的肆虐,手足情深的胞姐自殺,全家人遭受迫害。 “文革”時她陪母親赴京治病,與北京梨園被打成“黑幫”的著名琴師相識相戀,後衝破重重險阻成婚,卻被自己的家鄉以“賣身投敵”為由註銷了戶口,從此在京城開始了長達十七年的“黑人”、“黑戶”的流亡生涯。她不僅喪失了工作的權力,且長期生活在被盤查和隨時被轟出家門的恐懼威脅之中。在黎明前的黑暗裡,她冒用別人的名字,咬牙忍受著分娩的劇痛,生下了自己沒有戶口的兒子,一家三口,靠著丈夫一月三十三斤糧票和四十多元的生活費,一熬就是十五年。為了能讓孩子正當地讀書,為了全家人能“合法身份”地生活在一起,丈夫奮力獨闖美利堅新大陸。四年後,母子赴美終得團聚。在新生活的挑戰中,面對著陌生嚴峻但充滿自由坦蕩的天空,宋曉亮開始湧起創作的衝動,以往過去的歲月悲情都化作了她生命里最真切的財富。於是,她的匯集生命血淚的第一部作品《無言的吶喊》甫一問世,就引起強烈反響,1990年在台灣《中央日報》副刊一口氣連載89天,可謂是吶喊出當代中國最底層百姓的苦難史,她所表現的個人悲愴其實折射的是一個時代的悲歌。由此,一個從小摟草挖菜的山東丫頭,一個在婚後居無定所的流浪“黑人”,一個赤手空拳闖蕩美國相夫教子的東方婦女,硬是靠著她對生活的勇氣、毅力、信念和對生命本身的摯愛,成為當今北美華文壇上一位閃爍著樸素光芒的著名作家。
作為北美起步甚早的新移民小說家,曾經的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副會長,北美華文作家協會華盛頓分會的創會會員,宋曉亮自1988年即開始執筆創作,著有中篇寫實小說《無言的吶喊》(台灣出版)、長篇小說《湧進新大陸》(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切割痛苦》(北京華夏出版社出版)、《夢想與噩夢的撕扯》等,與此同時,她的大量散文隨筆文章也多見於海內外各大報刊。
解讀宋曉亮的小說世界,無論是表現北美新移民的生存艱辛,還是狀寫“文革”中國的傷痕苦難,就感覺到她的筆墨飽蘸著生活的熱浪源頭,抑不住地噴發而出,其情感之濃烈深深地感染著讀者。可以想見,她自己是曾經怎樣地浸泡在生活的悲情之中,而她的迷人文字又是展現在她所獨有的幽默灑脫當中。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經歷了生命大悲痛的人,才能面對人生如此無畏、如此豁然”。她的天性里似乎永遠蘊藏著樂觀的因子,因為她走過了苦難,並且戰勝了苦難,珍惜與感恩,悲情與豁達正構成宋曉亮的立體人格的豐富內涵,同時也成為她創作的靈魂基調。
長篇《湧進新大陸》出版於1994年,是宋曉亮早期的小說作品。與大多數新移民小說家的起步相同,此部作品充滿了自轉性的紀實色彩,但其中的生活底蘊卻是一代尋找夢想的新移民完成生存掙扎的縮影寫照。小說採用第一人稱,開篇從闖進“龍騰酒樓”寫起,把一個剛到美國32天的中年女子在生活重壓面前一籌莫展、背水一戰的膽怯又無畏的心態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餐館的人心叵測、欺弱怕強、等級庸俗,把一個剛剛走出社會主義國門又飽受世態炎涼摧殘的中國女子再一次投進了人生的冷酷煉獄。移民局的突襲抓人,儼若警匪小說的驚險;劫後餘生的瑪麗為綠卡鋌而走險,結果是賠了夫君又折女;出生於台北平板車上的彼特鄭,被刁客威逼神經失常,離妻別母后上吊自殺;歷盡艱辛全家團圓在紐約的顧亞美,卻在異國他鄉陷入了無可自拔的婚姻泥沼。小說表現的好象是一群蒲公英的種子,撒落在異國他鄉的淒風苦雨之中,搖曳呼嚎而無助掙扎。書中的故事可謂驚險離奇,卻真實得驚心動魄,展現出作者洞察生活的目光銳利和文字表達的充沛激情。尤其是作品中的“我”的形象的成功塑造,勇於吃苦,炎黃子孫的氣節不倒,硬是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戰勝了一個個的困難,在異國他鄉,終於獲得了自己的一線天空。這部作品所具有的原生態意義可視為早期新移民文學的代表性作品。
長篇《切割痛苦》則描寫的是一個飽經情感折磨的母親對遠在大洋彼岸兒子的愛。這位出身窮苦頑強不惜的母親,硬是在命運的掙扎中為自己創造了一份藍天。小說一面表現這位東方的女性堅貞聖潔的愛情,一面把筆觸伸向大洋那邊物慾橫流的污濁世界,形成了兩條相互關聯又相互對照的情節線索,共同交響出善與惡的道德文化主題。小說在結構上的層層懸念,把讀者引入曲徑通幽的悲歡離合,筆觸從山東到北京、又從北京到美國,最後謎底徹底揭開,頗具有深意。此部作品比起上部《湧向新大陸》,更顯示出作者在藝術結構上的卓然努力。
另一部長篇《夢想與噩夢的撕扯》,寫的是一位懷抱夢想、毅然離鄉、一頭栽進陌生國度的年輕女子孟皓月在新大陸求生存的坎坷故事。小說從皓月的“海關遇難”寫起,先就經歷了來美國的第一個“下馬威”。正在讀者慶幸著這位女主人公在美國有至親的舅爺前來接應的時候,作者忽然筆鋒一轉,把個天真單純的皓月又重重地拋入冷酷勢利的舅奶奶所設的貪婪獄井之中。作為美東地區中餐業的台灣富商千斤,這位舅奶奶先是對出身大陸的皓月充滿挑剔和鄙視,然後是企圖從這個一無所有的弱女子身上榨取到最大限度的勞動力。可憐的皓月,住地下室,乾下人活,機器般晝夜旋轉,身體累病,求學無望。但是,作品中的皓月並沒有因此倒下,她在險惡的環境中學會了自立,開始一步步從泥沼中站了起來。她在朋友的幫助下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在一次次的痛心疾首中找尋自己的感情依託,最令人欣慰的是她平生第一次拿起了筆,完成了自己血淚鑄成的文學作品。這是一個東西方撞擊的故事,是一個生命重新發現的故事,是一個鮮活的“人”由弱到強的故事。
讀曉亮的小說,被感染的首先是情,其奔騰如瀉的激情,又是飽蘸著生活的源頭。她喜歡講色彩斑斕的故事,由故事塑造出人物,再由人物的性格帶動情節的發展,故事講完之時,人物也即完成。如《夢想與噩夢的撕扯》裡面的台灣“舅奶奶”,刻劃得真是栩栩如生,可謂入木三分。
曉亮著文,其文字生動得不能忍俊,又樸實得令人流淚,那鮮活的說唱韻律,口語化的藝術效果很容易就捕獲了讀者的心。如《夢想與噩夢的撕扯》中寫到皓月在教會面前的掙扎心態:“孤寂的生活,像是個被捅破了的苦膽,那份粘在心底層的漂泊感常驅她怕晴天,怕雨夜,就連夕陽下的一抹黑雲,都會使她生出一種化不開的茫然和無措的惶恐。”再如《切割痛苦》中寫那含辛茹苦的母親想到兒子難言的身世:“一種錐心的傷感,慢慢地陷入了六十歲的皺紋里”,真是簡約而力透紙背。
懷想1998年,中國文壇第一次將她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北美大地,開始全面“搜尋”北美耕耘的華文作家。由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主持,在福建華文文學研究重地泉州大規模舉行北美華文作家作品研討會。同年,第一部關於北美作家作品的專集《美國華文作家作品百人集》出版。在那部厚厚的文字集錦中,宋曉亮的名字首次閃亮登場,被學壇所廣泛矚目。她的短篇小說《擺地攤兒的安老師》,儼然是一副大家手筆,其中蘊藏的生活能量,讓人為之驚嘆。
待我第一次見到這位把筆墨看作自己第二生命的北美文壇“俠女”已經是2003年的深秋,我們應邀同赴中國雲南參加“四海作家採風團”。在昆明寬闊的接待大廳里,就見一白裡透紅的山東女子迎面走來,頭髮烏亮,衣著光鮮,步履堅實,嗓音脆響,真宛若是戲劇里的青衣!她,正是我踏破鐵鞋要尋覓的宋曉亮。
曉亮的讓人感動,除了她傾力而為的小說,還有她泉水般奔流不息的散文,或洞察世事,針砭時弊,或狀寫人間深情,溫暖人心。無論寫人、寫景,其中的赤子心腸都讓人讀來心顫,凝聚著“她”愛憎分明的濃郁風格。
過去的中國雖然讓宋曉亮飽嘗了許多的時代悲情,但她永遠是那樣深深地摯愛著自己的故土。在異國漂泊的不眠日子裡,她曾經為國內的水災慷慨解囊捐款,曾經為獻身“非典”的戰士流淚撰文。二十多年過去, 她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心,在海外證明了一個華夏兒女莊嚴赤誠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