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溪儺戲

納溪儺戲

納溪儺戲,流傳於四川納溪地區的民俗文化,瀘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溪儺戲
  • 批准時間:2017年10月13日
  • 非遺級別:市級
  • 非遺類別:傳統文化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

歷史淵源

儺戲起源於唐代,原系我國古代臘月舉行的一種驅逐疫鬼的儀式,源於巫術。古代舉行大儺儀式時,要跳一種舞蹈,謂之儺舞,舞者都戴面具,手中執干戈等兵器,表演驅逐疫鬼的內容,是人們趨吉避凶良好心愿的一種表現。漢代,宮廷的儺舞規模十分宏大。有“十二神舞”、“方相舞”等等。到後來,儺舞在民間增加了娛人的成分,逐漸發展為儺戲並一直流傳至今。相傳唐王懷念作戰中陣亡的忠臣良將,立壇慶功,封為神壇,並敕封壇神趙昱,從此世人多用“慶壇”酬神。

文化特徵

儺戲以趙昱神威,祈禱納吉,每屆歲暮,便設壇鳴鑼擊鼓,吹號角,男著女裝,歌舞達旦,鄉民們一年辛勤勞動之後,在歡樂喜慶之期,通過慶壇活動悅己愉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