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摩蓋吐龍

納摩蓋吐龍

耙齒納摩蓋吐龍,屬蜥形綱、蜥臀目、納摩蓋吐龍科下恐龍,是一種蜥腳類的恐龍,是根據了四顆像釘狀牙齒而命名的。這隻動物很像發掘自蒙古的蒙古納摩蓋吐龍。這個屬在1972年訂定,而nowinski認為是屬於阿特拉吐龍科[atlantosauridae]的一個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納摩蓋吐龍
  • 拉丁學名:Nemegtosaurus pachi Dong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蜥臀目saurischia
  • 亞目:蜥臀目·蜥腳類sauropodomorpha
  • :納摩蓋吐龍科nemegtosauridae
  • :納摩蓋吐龍屬
  • :納摩蓋吐龍
  • 分布區域:中國內蒙古蒙古
  • 化石年代:白堊紀晚期
  • 動物種群:已滅絕
簡介,物種學史,分類學,所屬亞種,化石年代,分布範圍,生長習性,形態特徵,其它相關,

簡介

情報(information)
中文名稱( chinese)→ 納摩蓋吐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納摩蓋吐龍納摩蓋吐龍
拉丁文學名( name)→ nemegtosaurus發音( pronounced)→ neh-meg-tuh-sawr-us
含義( meaning)→ 在納摩蓋吐發現的恐龍

物種學史

納摩蓋吐龍屬(屬名:Nemegtosaurus)意為「納摩蓋吐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蒙古。納摩蓋吐龍的屬名來自於化石的發現處,戈壁沙漠的納摩蓋吐盆地。只有發現一個頭顱骨。納摩蓋吐龍可能擁有長而傾斜的頭部,如同大部分的蜥腳類恐龍,以及釘狀的牙齒。
模式種是蒙古納摩蓋吐龍(N. mongoliensis),由Nowinski在1971年首次發現。第二個種是耙齒納摩蓋吐龍(N. pachi),是由董枝明在1977年所敘述,但狀態為疑名。
在2011年,科學家比較恐龍、現代鳥類爬行動物的鞏膜環大小,提出納摩蓋吐龍可能屬於無定時活躍性的動物,覓食、移動行為跟白天黑夜沒有正相關,只休息短暫時間。

分類學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sauropodomorpha蜥腳型亞目
類( infraorder)→ sauropoda 蜥腳類
eusauropoda 真蜥腳類
neosauropoda 新蜥腳類
納摩蓋吐龍納摩蓋吐龍
macronaria 大鼻龍類
camarasauromorpha 圓頂龍形類
titanosauriformes 巨龍形類
titanosauria 巨龍類
eutitanosauria 真巨龍類
科( family)→ nemegtosauridae 納摩蓋吐龍科
屬( genus)→nemegtosaurus 納摩蓋吐龍

所屬亞種

模式種( type species)→ n. mongoliensis 蒙古納摩蓋吐龍其它種( other species)→ n. pachi 耙齒納摩蓋吐龍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n. skarzynskii
=opisthocoelicaudia skarzynskii

化石年代

時代( period)→ 白堊紀晚期 campanian to maastrichtian

分布範圍

分布( found in)→ 中國內蒙古蒙古
納摩蓋吐龍

生長習性

食性( diet)→ 植食

形態特徵

典型體長( length)→ 長12米

其它相關

發現者( discoverer)→ nowinski,1971
納摩蓋吐龍納摩蓋吐龍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nowinski,197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