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賽西雅拉圖

納·賽西雅拉圖

納·賽西雅拉圖,蒙古族著名詩人、學者。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巴音罕蘇木人。中共黨員。1953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蒙古語言文學專修科。歷任內蒙古師範學院教師,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蒙古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內蒙古師範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講師、副教授、系主任,教授。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理事,國際蒙古學會會員,中國蒙古文學學會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賽西雅拉圖
  • 別名:中國
  • 國籍:蒙古族
  • 出生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巴音罕蘇木
  • 職業:學者、詩人
  • 畢業院校:內蒙古師範學院蒙古語言文學專修科
  • 代表作品:《珍貴的禮物》、《第一個早晨》、《納·賽西雅拉圖詩選》
  • 職務: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理事
  • 職稱:教授
文學生涯,文學之路,文學作品,家庭文學薰陶,桃李滿天下,金秋的豐收,

文學生涯

文學之路

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晉升為教授。曾任系主任等職。1994年被評為享受政府津貼專家。1952年開始發表詩作,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內蒙古分會,1984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為國際蒙古學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理事。納·賽西雅拉圖教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為一名蒙古語言文學工作者,他不僅在蒙古文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蒙古文學創作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他就以優美流暢的筆力創作了眾多題材的詩歌作品,《青年運動員》一詩引起讀者注目,獲自治區成立十周年文學作品評獎三等獎,並被選入蒙古國《亞非詩選》,並多次出現在我國中國小《蒙語文》課本中。

文學作品

自1957年開始,他相繼出版了《珍貴的禮物》(1957年出版)、《第一個早晨》(1976年出版)、《納·賽西雅拉圖詩選》(1983年出版)和《納·賽西雅拉圖新詩選》(2003年出版)等四部詩集。這些詩作充滿激情地謳歌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新人、新事,謳歌了草原人民對新生活的憧憬與嚮往。他成為蒙古民族家喻戶曉的詩人。1986年,中國作家協會內蒙古分會為他頒發了“三十年來為繁榮和發展內蒙古自治區文學事業做出顯著貢獻”的榮譽證書。
他的一些詩歌還被譯成漢文,如《天安門抒情》、《心中的天鵝》、《巴彥罕山》等詩作。著名蒙古族現當代詩人納·賽音朝克圖評論其詩歌創作“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明快的節奏感”。此外,納·賽西雅拉圖還擅長於蒙古文學評論,五十年代發表了《談小崗蘇和的形象》、《讀阿·敖德斯爾的〈草原之子〉》等評論文章,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白鷹山》獲1957—1980年自治區文學戲劇電影創作評獎二等獎;《老闆臉上的歲月痕跡》獲自治區“索龍嘎”獎和首屆民間文化“阿爾丁”獎傑出貢獻獎。
2007年,一部匯集納·賽西雅拉圖先生的詩歌、散文、學術論文、詩歌理論民俗與研究、巴林史料文獻整理研究的文集——《納·賽西雅拉圖文集》(六卷本)出版。《納·賽西雅拉圖文集》是其50餘年辛勤創作的果實與結晶,匯集了納·賽西雅拉圖的詩歌、散文、文學評論、文學研究、民間文化研究和地方史料文獻整理研究的文章。該文集內容豐富,涉及領域寬廣,對蒙古文學創作和研究以及在民間文學、民俗文學、蒙古歷史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的資料價值和學術意義。
出版了《珍貴的禮物》、《第一個早晨》、《納·賽西雅拉圖詩選》、《兒童文學作品選》(四人集)四部詩集。此外,還發表了150餘篇長短詩作和30餘篇散文作品。出版了學術專著《蒙語詩的節奏研究》,發表了近30篇學術論文。主編出版了全國蒙文高校統編教材《蒙古文學史》(古近代部分)。主編出版了論文集《蒙古民俗研究》等。先後四次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文學創作優秀作品獎和最高獎—“索龍嘎”獎。

家庭文學薰陶

納·賽西雅拉圖出生於巴林右旗巴音罕蘇木(現為大板鎮)舅舅家裡,並且從小在舅舅家長大。其爺爺是清朝末年管理驛站的官員,父親兄弟姐妹很多,是個大家族。  納·賽西雅拉圖開始讀書時,沒有紙和筆,人們都是在兩塊薄木板上抹上蓖麻油,再抹上草木灰,然後再將抹有油和灰的那兩面對貼在一起。等到寫字時,將對貼的兩面木板打開,拿一根木棍當筆,可以在抹有油和灰的木板上寫字。蒙古人稱這兩塊抹有油和灰的木板為“散巴爾”。
5周歲時,納·賽西雅拉圖的母親將其領到他母親的一個叔叔那裡,拜母親的叔叔為師,開始學習蒙語文學。納·賽西雅拉圖每天夾著散巴爾去母親的叔叔那裡學習蒙語。學完蒙語文字後,他開始學習“四書五經”及當時的手抄本《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演義》等文學名著。

桃李滿天下

1953年7月,納·賽西雅拉圖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蒙古語言文學專業,並留校任教。1955年9月至1957年10月他又在內蒙古師範大學蒙古語言文學業餘研究班深造。 1957年10月至1959年11月,納·賽西雅拉圖借調到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當時系主任為季羨林)教授蒙語文學。在北京大學,他一邊教授蒙語,一邊到中文系聽文學理論課到西語系聽西方美學課。1959年11月,納·賽西雅拉圖又回到內蒙古師範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
50多年來,他先後為內蒙古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和內蒙古大學等高等院校講授文學概論、蒙古族文學史、蒙古文論、馬列文論、蒙古詩歌理論等十餘種專題課,其中多數課程是他首次開設的課程。從1979年開始,他還先後培養了4期9名蒙古文學碩士研究生,為我區蒙古文學的研究和發展培養了高層次人才。他的學生遍及全國使用蒙古語言文學教學的八省區和首都北京,可謂桃李滿天下。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納·賽西雅拉圖教授就默默地從事著蒙古文學教材的編寫和蒙古族文學領域的研究工作。他在多年參與蒙古族文學史料的蒐集整理、調查訪問和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上世紀60年代初,他撰寫出《蒙古文學史》古近代部分、《蒙古族現代文學》、《蒙古族文學簡史》當代部分及《試論〈江格爾〉的思想和藝術性》等油印鉛印教材,被作為全國統編蒙文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其中《蒙古文學史》於1995年由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為我國的蒙古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材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由於納·賽西雅拉圖教授多年從事蒙古語文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1962年和1980年分別獲得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文工作者一等獎,1994年被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他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蒙古文學學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理事,國際蒙古學學會會員等職。他的傳略被載入《中國文學家辭典》、《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作家傳略》等大型辭書中。

金秋的豐收

納·賽西雅拉圖還致力於蒙古族詩歌的理論研究,1981年,凝結著他幾十年創作經驗和科研心血的《蒙語詩的節奏研究》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國內外第一部系統論述蒙語詩歌格律的學術專著,它系統地探討了蒙語詩歌的節奏、格律和形成方面的諸問題,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1984年,該書被評為自治區“索龍嘎文藝評論獎”二等獎,1990年榮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優秀著作獎。
為了探究蒙語詩歌的淵源及傳承關係,他還撰寫出《〈蒙古秘史〉詩歌研究》、《蒙古古近代書面詩的幾種格律體》等系列論文,以歷史發展的順序,對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蒙古詩歌的形態特徵、韻律類型及其發展演變的過程,進行了系統而比較深入的探討,從而揭示出發展的規律性,為新時期蒙文詩歌形式的繼承革新和多樣化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2000年,納·賽西雅拉圖又出版了論文集《蒙古詩歌史詩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