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亞種分布,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紋背曲嘴鷦鷯是一種鳴禽,身長17cm。它們的下休具有和其他鷦鷯不相同的淺黃色條紋,背部和舵羽的縱向與橫向的斑紋更明顯。頂冠黑色,脖子和肩膀是有醒目的縱向黑色和灰白色條紋,下背部和尾巴灰白色。尾部羽毛暗黑色,外緣覆蓋著白色的三角凹紋,喉嚨灰色,肛周灰白色。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是黑與白的外螺紋斑點,虹膜是白色或淺黃色。上層下頜骨是黑色或深藍色有蒼白邊緣。較低的下頜骨是灰色,白色或淺肉色。腿和腳石板灰色。
嘴長直而較細弱,先端稍曲,無嘴須,即有也很少而細。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尾短小而柔軟,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強健,具盾狀鱗,趾及爪發達。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
生活習性
紋背曲嘴鷦鷯棲息於開放的灌木叢和森林,喜歡乾旱或半濕潤的地區。在哥倫比亞,它們的棲息地是非常不同的兩種地域,非常乾燥或非常潮濕的地區,有條件時往往靠近池塘和小湖。性活潑,見人臨近隱匿起來。棲止時,常從低枝逐漸躍向高枝。鳴聲清脆響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蟲。
生長繁殖
在豆科或仙人掌類的高大植物上營巢,選擇離地面2至10米不等的高度,以避免猴子捕食。巢以細枝、草葉、苔蘚、羽毛等物交織而成,呈深碗狀或圓屋頂狀。在雨季來臨前繁殖,每次產4枚乾淨的白色的卵,孵化期19天,餵養18至21天。在這期間會有一周年的2隻亞成鳥幫助哺育雛鳥。
亞種分布
(3種)
1.Campylorhynchus nuchalis pardus 分布於加勒比海沿岸的哥倫比亞。
2.Campylorhynchus nuchalis brevipennis 分布於委內瑞拉北部。
3.Campylorhynchus nuchalis nuchalis 分布於委內瑞拉中東部。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