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泥測年

紋泥測年

又稱季候泥斷代。利用冰水沉積物冰湖湖底沉積確定冰川發展年限的一種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紋泥測年
  • 外文名:DeGeer
  • 時間:1912年
  • 別稱:季候泥斷代
1912年由瑞典人吉爾(DeGeer)首先提出,此後他的學生安蒂夫斯(E.Antevs)將其逐漸完善。紋泥形成於冰川末端附近。冰川融化後形成冰水,在冰川邊緣和外圍,形成既有冰川作用痕跡,又有流水作用一般特徵的冰水沉積物。由於一年中沉積的季節不同,其厚度、顏色、成分也有差別。夏季冰川融化強烈,冰水充沛,搬運能力強,冰川融水所攜帶的泥沙入注附近湖泊(冰緣湖)後,細沙顆粒很快沉於湖底,而粒徑較小的粘土質顆粒仍浮漂於水中。至冬季,粘土慢慢沉積於沙層之上。如此年復一年就形成層理清晰,具有粗細相間韻律的沉積層。紋泥中沙層色淺,主要成份為石英和長石;粘土層色深。由上而下計算粗細相間的層次即可確定從冰川開始退縮到冰湖停止沉積這一階段的年數。由於紋泥層理清楚,斷代可靠,常被用來與樹木年輪斷代、14C斷代、花粉斷代等結果比較,以校正其他斷代取得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