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鱅
- 別稱:大頭魚
- 二名法:Aristichthys nobili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魚亞綱
- 目:鯉形目
- 科:鯉科
- 亞科:鰱亞科
- 屬:鱅屬
- 種:紅鱅
- 分布區域: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我國各大水系均有此魚。
- 英文學名:Aristichthys nobilis
簡介,外型特徵,分類學,分布範圍,生長繁殖,生物學特徵,
簡介
顧名思義,紅鱅(red big-head carp)就是紅色的鱅魚,為鱅魚的一種變異品種,是人們發現養殖的鱅魚出現了紅色的後進行選育而形成的一個養殖品種.生活習性以及養殖方式都與普通的鱅魚一樣。
外型特徵
紅鱅和雌核發育的紅鱅的各項性狀比值基本一致,這表明了雌核發育紅鱅穩定地遺傳了紅鱅的優良性狀。普通鱅魚和兩種紅鱅在頭長/吻長、體長/體高、尾柄長/尾柄高等性狀比值上有著顯著差異,尤其以體長/體高最為顯著,紅鱅具有體寬、尾柄短等優良的性狀。
分類學
鱅魚(Aristichthys nobilis)屬鯉形目,鯉科,鰱亞科,鱅屬。俗稱大頭魚(bighead carp),
分布範圍
是我國最主要的養殖魚類之一。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我國各大水系均有此魚。
生長繁殖
由於多年的人工繁殖,鱅魚的種質資源大幅衰退,遺傳多樣性顯著降低,對鱅魚種質資源進行遺傳改良和提純復壯是一項緊迫的任務。新型紅鱅是本實驗室通過近十年的選育工作,從野生的鱅魚種群中選育出一種體色鮮紅,肉質鮮嫩,生長速度快的新類型鱅魚,這是一種優良的養殖魚種和很有的價值實驗材料。為了保持其優良性狀,通過異源雌核發育等生物技術手段對湘雲紅鱅群體進行種質純化。
生物學特徵
研究人員對普通鱅魚(BC)、紅鱅(RBC)和雌核發育紅鱅(GRBC)三個種群的生物學特徵和遺傳多樣性進行了研究,主要內容如下:
1.三個鱅魚群體的可數性狀和可量性狀均處於種質異動標準之內。通過測量代表鱅魚生物學特徵的13個度量性狀,處理9項比值並進行T值檢驗。實驗結果表明,紅鱅和雌核發育的紅鱅的各項性狀比值基本一致,這表明了雌核發育紅鱅穩定地遺傳了紅鱅的優良性狀。普通鱅魚和兩種紅鱅在頭長/吻長、體長/體高、尾柄長/尾柄高等性狀比值上有著顯著差異,尤其以體長/體高最為顯著,紅鱅具有體寬、尾柄短等優良的性狀。
2.對紅鱅進行了遺傳多樣性的RAPD和微衛星分析(來自湘江流域的普通鱅魚作為對照)。在最佳化RAPD檢測條件基礎上,從230個隨機引物中篩選出來的45個擴增較好且多態性強的引物對這兩個群體的DNA多態性及分子標記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45個隨機引物的擴增譜帶中找到了2個引物(S20、S46)的特異擴增譜帶,可以作為這兩個種群間的分子遺傳標記。普通鱅魚群體內個體之間的遺傳距離範圍從0.04-0.13,群體內的平均遺傳距離為0.075,而紅鱅群體內個體之間的遺傳距離範圍從0.02-0.35,群體內的平均遺傳距離為0.139。這表明紅鱅群體遺傳多樣性明顯強於普通鱅魚群體。從32對微衛星標記中篩選9對微衛星標記用於兩個群體24個個體的擴增。平均每個微衛星位點在紅鱅群體和普通鱅魚群體中檢測到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數分別為2.44和1.89。普通鱅魚群體的平均雜合度期望值(0.34)和平均雜合度觀測值(0.39)要比紅鱅群體的平均雜合度期望值(0.51)和平均雜合度觀測值(0.54)的小得多。由此可見,RAPD和微衛星這兩種方法得出的結果是一致。3.對紅鱅和雌核紅鱅的mtDNA基因組全序列進行測序,並對其基因組結構進行了分析。兩種紅鱅的mtDNA基因組序列完全相同,全長均為16619 bp,其鹼基比例如下:%A=31.64,%G=15.94,%T=25.32,%C=27.10,%A+T=56.96。這也表明了線粒體嚴格的母性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