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雄關漫道真如鐵》講述曾記否,當草鞋與意志丈量出來的兩萬五千里穿越一個偉大民族五千年的榮辱興衰,革命的火種被一路播撒、一路點燃。人跡罕至的雪山、荒無人煙的草地被鮮血浸透,襯映出一段光輝的里程;萬水千山早已被遠遠地拋在身後,一輪紅日在黃土高原磅礴而起。滿目瘡痍的河山在1936年10月溫暖如春……曾記否,當生命和鮮血浸染的十幾年光陰將一種記憶銘刻進一個偉大民族的歷史畫卷,革命的火焰從星火到燎原。這欄桿拍遍、易水悲歌般的呼號,這折戟沉沙、慷慨赴義的悲壯,這鐵馬冰河、枕戈待旦的苦戰,這紅旗漫捲、所向披靡的豪邁……腔腔熱血、錚錚鐵骨早已被融鑄成一座不朽的豐碑,中華民族從苦難中百死後生的壯麗詩史凝結成了五星輝耀的紅色記憶……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讓我們重溫歷史,緬懷先烈,從中汲取力量,毅然前行。
基本介紹
- 書名:紅色記憶:雄關漫道真如鐵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頁數:194頁
- 開本:16
- 作者:海南省文化交流促進會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425716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紅色記憶:雄關漫道真如鐵》指出對歷史無知的人,沒有真正的信仰可言;沒有信仰的人,不可能擁有美好的理想,不可能胸懷崇高的情感,也就不可能擔負起任何責任。用欲望文化代替歷史教育,足以使一個國家的青年被腐蝕、使一個民族的希望被毀掉,使這個國家和民族被永世萬代地奴役!歷史不應該被忽略,更不應該被遺忘,牢記那段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歷史更是責任。
圖書目錄
隨軍旋轉逐西東文/陳學桂
長征,永遠的精神豐碑文/張震
出生人死撼敵膽——記王克仁烈士文/殷光濤
紅樹林裡的紅色記憶文/周良彪
蘆葦盪里電波聲文/翁履康
我送大軍過長江文/於春水
戰火中打造出的“不世將才”文/蘇振蘭夏明星
懷念我的父親“山西娃娃”文/王蘭英
血染芒碭山李黑樓文/謝勝利
偵察員“小廣東”文/余德鋒章志敏
我的父親馬祥池文/馬愛莉
一盤辣子雞供稿/江西文明網
海口談判文/史丹
“連心鎖”的故事文/姬曉曦
見到“老鄉”朱老總口述/魯世貴整理/陳戰峰
抗日名將續範亭文/紅飛
51號兵站的真實故事文/薛傑堂夏義軍梁吉安楊九華
令敵膽寒的抗日英雄——瓊崖縱隊驍將符志行文/王勇符嘉善
呂梁三捷文/楊勇
大智若愚於文清文/馬永成
我的父親馮仲雲文/馮松光
連長的入伍動機文/唐萬清
抗日英雄趙忠來文/劉亮明
拯救獨臂紅軍戰士劉嘉偉文/佚名
動地軍歌唱凱旋—憶響堂鋪伏擊戰文/徐深吉吳富善
橋邊的故事文/沈忠海
我與日軍的五次戰鬥口述/黃義成整理/黃海山
羅生特——新四軍中的“白求恩”供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父親陳德明的一個戰鬥故事文/陳卓飛
援西紅軍在我家口述/田德林整理/田志剛
兩戰長生口文/李聚奎黃振棠
我的伯父馮平文/馮子平
在古河抗日救國動員委員會的日子裡文/周建本
一雙布鞋的往事文/畢國華
母女“狼窩”歷險記文/馬洪中
戰鬥在六連嶺文/李居民
紅色特工閻寶航文/閻明光
我的父親徐海東文,徐文惠
平凡而偉大的抗聯母親文/於富媛
周婉雲捨身保護游擊隊員文/傅樂耘
嚴懲漢奸劉永貴文/高傑
我的八路軍生涯口述/王修道整理,王黎芳
最後一份“救命糧”文/潘平
劉吉堯智取華山文/尚迎賓
半斤黃油文/熊伯濤
一位老紅軍的生死歷程文/胡偉吳愛民梅險峰
長征,永遠的精神豐碑文/張震
出生人死撼敵膽——記王克仁烈士文/殷光濤
紅樹林裡的紅色記憶文/周良彪
蘆葦盪里電波聲文/翁履康
我送大軍過長江文/於春水
戰火中打造出的“不世將才”文/蘇振蘭夏明星
懷念我的父親“山西娃娃”文/王蘭英
血染芒碭山李黑樓文/謝勝利
偵察員“小廣東”文/余德鋒章志敏
我的父親馬祥池文/馬愛莉
一盤辣子雞供稿/江西文明網
海口談判文/史丹
“連心鎖”的故事文/姬曉曦
見到“老鄉”朱老總口述/魯世貴整理/陳戰峰
抗日名將續範亭文/紅飛
51號兵站的真實故事文/薛傑堂夏義軍梁吉安楊九華
令敵膽寒的抗日英雄——瓊崖縱隊驍將符志行文/王勇符嘉善
呂梁三捷文/楊勇
大智若愚於文清文/馬永成
我的父親馮仲雲文/馮松光
連長的入伍動機文/唐萬清
抗日英雄趙忠來文/劉亮明
拯救獨臂紅軍戰士劉嘉偉文/佚名
動地軍歌唱凱旋—憶響堂鋪伏擊戰文/徐深吉吳富善
橋邊的故事文/沈忠海
我與日軍的五次戰鬥口述/黃義成整理/黃海山
羅生特——新四軍中的“白求恩”供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父親陳德明的一個戰鬥故事文/陳卓飛
援西紅軍在我家口述/田德林整理/田志剛
兩戰長生口文/李聚奎黃振棠
我的伯父馮平文/馮子平
在古河抗日救國動員委員會的日子裡文/周建本
一雙布鞋的往事文/畢國華
母女“狼窩”歷險記文/馬洪中
戰鬥在六連嶺文/李居民
紅色特工閻寶航文/閻明光
我的父親徐海東文,徐文惠
平凡而偉大的抗聯母親文/於富媛
周婉雲捨身保護游擊隊員文/傅樂耘
嚴懲漢奸劉永貴文/高傑
我的八路軍生涯口述/王修道整理,王黎芳
最後一份“救命糧”文/潘平
劉吉堯智取華山文/尚迎賓
半斤黃油文/熊伯濤
一位老紅軍的生死歷程文/胡偉吳愛民梅險峰
序言
對歷史無知的人,沒有真正的信仰可言;沒有信仰的人,不可能擁有美好的理想,不可能胸懷崇高的情感,也就不可能擔負起任何責任。用欲望文化代替歷史教育,足以使一個國家的青年被腐蝕、使一個民族的希望被毀掉,使這個國家和民族被永世萬代地奴役!
鑒於此,我們呼喚歷史,喚回那段屬於上世紀的“紅色”歷史,喚回那段炮火硝煙、顛沛流離的歷史,喚回那沖天的狼煙留下的悲壯回憶、歲月年輪沉澱的斑駁痕跡。歷史不應該被忽略,更不應該被遺忘,牢記那段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歷史更是責任。為了那些不應該被忘卻的記憶,為了那些不應該被丟棄的信念,於是就有了這套《紅色記憶》叢書。
曾記否,當草鞋與意志丈量出來的兩萬五千里穿越一個偉大民族五千年的榮辱興衰,革命的火種被一路播撒、一路點燃。人跡罕至的雪山、荒無人煙的草地被鮮血浸透,襯映出一段光輝的里程;萬水千山早已被遠遠地拋在身後,一輪紅日在黃土高原磅礴而起。滿目瘡痍的河山在1936年10月溫暖如春……
曾記否,當生命和鮮血浸染的十幾年光陰將一種記憶銘刻進一個偉大民族的歷史畫卷,革命的火焰從星火到燎原。這欄桿拍遍、易水悲歌般的呼號,這折戟沉沙、慷慨赴義的悲壯,這鐵馬冰河、枕戈待旦的苦戰,這紅旗漫捲、所向披靡的豪邁……腔腔熱血、錚錚鐵骨早已被融鑄成一座不朽的豐碑,中華民族從苦難中百死後生的壯麗詩史凝結成了五星輝耀的紅色記憶。
曾記否,新中國成立以來,又有無數英烈接過前輩用鮮血染紅的旗幟,或壯懷激烈戍邊衛國,或忠於職守鞠躬盡瘁,或絕甘分少奉獻大愛,甘做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鋪路石,成為和平年代民族復興的榮光,把人民心中的紅色記憶浸染得分外鮮艷,永不褪色。
這紅色記憶,是信念不衰、志向不改的崇高氣節;這紅色記憶,是無私無我、生屬蒼生的博大胸懷;這紅色記憶,是敢為人先、披荊斬棘的拓荒精神;這紅色記憶,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告誡我們,人事有代謝,傳承無絕期。緬懷先烈精神,繼承先烈遺志,是社會的道德和民族的良心,是後來者須臾不可忘懷的本分。
老一代人把歷史的真實交付給我們,我們有責任用真實還原歷史,傳承給下一代,把那段歲月與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連線到一起,使他們眼中的歷史變得立體、真實、可靠,讓歷史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本叢書將那些流動的、隨時會飄散在時間天際的事件凝固下來,希望透過這些文字、圖片,感受到英雄們那堅定的革命信念,感受到那個年代澎湃的革命激情,真切體會那段“紅色歷史”。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讓我們重溫歷史,緬懷先烈,從中汲取力量,毅然前行。 劉棟
鑒於此,我們呼喚歷史,喚回那段屬於上世紀的“紅色”歷史,喚回那段炮火硝煙、顛沛流離的歷史,喚回那沖天的狼煙留下的悲壯回憶、歲月年輪沉澱的斑駁痕跡。歷史不應該被忽略,更不應該被遺忘,牢記那段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歷史更是責任。為了那些不應該被忘卻的記憶,為了那些不應該被丟棄的信念,於是就有了這套《紅色記憶》叢書。
曾記否,當草鞋與意志丈量出來的兩萬五千里穿越一個偉大民族五千年的榮辱興衰,革命的火種被一路播撒、一路點燃。人跡罕至的雪山、荒無人煙的草地被鮮血浸透,襯映出一段光輝的里程;萬水千山早已被遠遠地拋在身後,一輪紅日在黃土高原磅礴而起。滿目瘡痍的河山在1936年10月溫暖如春……
曾記否,當生命和鮮血浸染的十幾年光陰將一種記憶銘刻進一個偉大民族的歷史畫卷,革命的火焰從星火到燎原。這欄桿拍遍、易水悲歌般的呼號,這折戟沉沙、慷慨赴義的悲壯,這鐵馬冰河、枕戈待旦的苦戰,這紅旗漫捲、所向披靡的豪邁……腔腔熱血、錚錚鐵骨早已被融鑄成一座不朽的豐碑,中華民族從苦難中百死後生的壯麗詩史凝結成了五星輝耀的紅色記憶。
曾記否,新中國成立以來,又有無數英烈接過前輩用鮮血染紅的旗幟,或壯懷激烈戍邊衛國,或忠於職守鞠躬盡瘁,或絕甘分少奉獻大愛,甘做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鋪路石,成為和平年代民族復興的榮光,把人民心中的紅色記憶浸染得分外鮮艷,永不褪色。
這紅色記憶,是信念不衰、志向不改的崇高氣節;這紅色記憶,是無私無我、生屬蒼生的博大胸懷;這紅色記憶,是敢為人先、披荊斬棘的拓荒精神;這紅色記憶,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告誡我們,人事有代謝,傳承無絕期。緬懷先烈精神,繼承先烈遺志,是社會的道德和民族的良心,是後來者須臾不可忘懷的本分。
老一代人把歷史的真實交付給我們,我們有責任用真實還原歷史,傳承給下一代,把那段歲月與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連線到一起,使他們眼中的歷史變得立體、真實、可靠,讓歷史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本叢書將那些流動的、隨時會飄散在時間天際的事件凝固下來,希望透過這些文字、圖片,感受到英雄們那堅定的革命信念,感受到那個年代澎湃的革命激情,真切體會那段“紅色歷史”。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讓我們重溫歷史,緬懷先烈,從中汲取力量,毅然前行。 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