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戀人(電影)

紅色戀人(電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色戀人》是由葉大鷹執導,江奇濤編劇,張國榮梅婷主演的愛情片。

電影以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租借為背景,從一個美國人的視角,刻畫了以靳和秋為代表的共產黨員為了新中國的誕生而奮鬥的故事。該片於1998年7月2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於2018年3月30日在中國大陸重映。

基本介紹

  • 導演:葉大鷹
  • 編劇:江奇濤 / Mark Adam Kaplan / Andee Nathanson
  • 主演張國榮梅婷
  • 出品公司: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
  • 對白語言:粵語,國語
  • 中文名:紅色戀人
  • 外文名:A Time to Remember
  • 製片地區:中國
  • 類型:愛情 革命
  • 片長:98分鐘
  • 上映時間:1998年7月22日/2018年3月30日(重映) 
  • 票房:2500萬元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 
  • 票房成績:2500萬元,年度票房第三位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電視劇表現,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發行信息,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靳是共產黨在上海地下組織的高層領導人,由於他在一次戰爭中,身受重傷,殘留在他腦內的彈片造成他患有嚴重的間歇性狂燥病症,容易產生幻覺。秋秋在與靳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靳的勇敢、智慧與風采,強烈地吸引她,並且深深愛著他。有一晚,靳的幻覺症病發中,視秋秋為前妻,而清醒的秋秋竟被靳的浪漫與堅貞愛情震撼,她為了得到靳的真實愛情而付出了一切。佩恩悟出他們在追求愛的同時,就是在追求信仰,就是以生死相許,這是一種浪漫。這種愛,他實在做不到,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幫助這對戀人。
秋秋年幼時,曾親眼目睹生父在刑場上槍殺自己的同志,此景象亦對她造成心裡上極大的摧殘。為了讓秋秋能正常生活,母親偷偷將她寄宿在教會學校,然後自殺。這一切也開始了秋秋的悲慘命運。
秋秋在一次意外的情況下被捕,設下圈套的正是她的親生父親。秋秋為了保護靳,也為了粉碎生父瓦解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陰謀,在一場聚會上,她親手殺了生父。此時,她意外得知自己已懷有身孕。靳悟到秋秋對他的一往情深,也深知自己的生命有限,於是決定以自身去交換獄中的秋秋,因為國民黨當局的最終目的就是捉到靳。租界監獄,是與國民黨當局交換人質的地點。靳與秋秋也相見了,他撫摸著秋秋腹中的孩子,眼中充滿淚水。在離別的一刻,他對秋秋大叫“別忘了給孩子取個好名字”。過不了數日,靳在夕陽的輝煌中被槍斃了,秋秋也被當局判處徒刑收押,後來因為難產而死在佩恩的懷中。
佩恩領養了他們的女兒明珠。1949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上海,佩恩看著小明珠歡樂地在人群中飛舞,他似乎感慨地看到靳與秋秋追求的理想實現了。這天,他帶著明珠去瞻仰她的生父母遺骨,此時,明珠從生父的骨灰中摸到了靳腦內的內塊彈片。1950年,佩恩返回美國,明珠在中國長大。1990年,明珠赴美國幫助養父佩恩撰寫回憶錄,書名為《紅色戀人》。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
張國榮陸揆
秋秋梅婷----
佩恩Todd Babcock李立宏
秋父陶澤如趙述仁
Col. ClarkRobert Machray吳俊全
老護士倪以臨徐燕

職員表

以上內容來自

角色演員介紹

  • 紅色戀人(電影)
    演員:張國榮
    靳是共產黨在上海地下組織的高層領導人,由於他在一次戰爭中,身受重傷,殘留在他腦內的彈片造成他患有嚴重的間歇性狂燥病症,容易產生幻覺,發病時便將秋秋當成他死去的妻子。秋秋在父親的圈套下被捕,靳為了秋秋而去當局交換秋秋,最終被殺害。
  • 紅色戀人(電影)
    秋秋
    演員:梅婷
    秋秋年幼時,曾親眼目睹生父在刑場上槍殺自己的同志,此景象亦對她造成心裡上極大的摧殘。為了讓秋秋能正常生活,母親偷偷將她寄宿在教會學校,然後自殺。這一切也開始了秋秋的悲慘命運。秋秋在與靳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靳的勇敢、智慧與風采,強烈地吸引她,並且深深愛著他。
  • 紅色戀人(電影)
    佩恩
    演員:Todd Babcock
    美國人佩恩偶然結識了秋秋與靳,並對秋秋一見鐘情。本喜歡秋秋的美國人佩恩也被秋秋與靳的事業和感情打動,並決心幫助這對戀人。秋秋與靳死後,佩恩領養了他們的女兒明珠。一九四九年,人民解放軍解放了上海,佩恩看著小明珠在人群中飛舞,他似乎感慨地看到靳與秋秋追求的理想實現了。
  • 紅色戀人(電影)
    秋秋的父親
    演員:陶澤如
    秋秋在一次意外的情況下被捕,設下圈套的正是她的親生父親。在一場聚會上,秋秋的父親被女兒親手殺死。
以上內容來自

音樂原聲

類型名稱
主題曲
《塵埃》

幕後花絮

1,由於喜歡這部電影,張國榮為《紅色戀人》改了一個英文名:《A Time To Remember》。
2,《紅色戀人》考慮到觀眾的接受程度,配了兩個版本,一個是以外語為主,一個是以國語,後來確定外語那版為正式版本。
3,《紅色戀人》結尾處需要張國榮跳一段秧歌,為此張國榮在片場向內地演員認真學習了一番。
4,葉大鷹碰到一個能與張國榮合作的機會後,發現張國榮教育良好,他一口流利的英文更是符合角色需要,於是就堅決請張國榮來拍《紅色戀人》。
5,《紅色戀人》中有一場戲是在很冷的冬天拍攝,張國榮身著一件單薄的襯衫站在寒風中,腳上還戴著腳鐐。有工作人員建議張國榮戴一副分量較輕的腳鐐,可是追求畫面真實感的張國榮不願意,一直戴著很重的腳鐐。
6,《紅色戀人》有個鏡頭已經不需要拍到腳步特寫,但是張國榮還是堅持不拿下腳鐐,直到最後腳踝的皮膚被鏈子磨得“血肉模糊”。
7,《紅色戀人》是梅婷主演的第一部電影,梅婷表示在拍攝這部戲時自己有很多不好的習慣,不拍戲的時候,狀態很放鬆。
8,梅婷在拍攝這部戲時,中途逃跑過,最後還是被劇組的工作人員“逮”了回來。
9,梅婷表示與張國榮搭戲的電影《紅色戀人》是她心頭永遠難捨的一部。在《紅色戀人》拍攝期間,張國榮經常會想辦法來幫梅婷入戲。
10,梅婷所飾演的秋秋有70%的對白是英文,並且是同期錄音。梅婷在兩個月里,就將英文對白背得滾瓜爛熟。

獲獎記錄

時間名稱獲獎情況獲獎/提名者
1998年
第22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金字塔獎”銀獎
獲獎
《紅色戀人》
1998年
第22屆開羅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獲獎
梅婷
1998年
第1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剪輯獎
獲獎
程瓏
以上內容來自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紅色戀人》的故事是來自葉大鷹在拍攝《紅櫻桃》時的採訪,他接觸了很多革命先烈的親屬子女,聽到了很多關於前輩們涉及到感情生活、私生活方面的故事,非常動人。葉大鷹聽完這些回憶以後就有把這些故事拍攝成電影的想法。
《紅櫻桃》完成之後,葉大鷹就開始著手收集《紅色戀人》的史料,再進行第二輪的採訪。一開始葉大鷹請來《紅櫻桃》的編劇來執筆,這個階段大概有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了三、四稿,之後是中間階段比較技術化的創作。後來葉大鷹還請了好萊塢的編劇,因為主要人物是從美國醫生的回憶這個角度來敘述故事。
片中所有細節都能找到真實的根據,就義的那場戲裡,靳到刑場上,用手輕輕搖了搖給他準備的凳子,然後穩穩地座下,這個細節參考了瞿秋白就義時的感覺。片中男主角念“太陽出來了”,這一段的靈感來自周總理在癌症最嚴重的時候讓秘書給他念毛主席的詩詞。
創作班底
《紅色戀人》創作時劇組組建了一個優秀的創作班子,攝影張黎從開始做《紅櫻桃》到《紅色戀人》都是從文學階段開始創作,導演組有從俄羅斯回來的博士、美國的碩士、加拿大的留學生等,都是有很多實踐經驗的電影製作人員。
後期製作
後期製作時聲音、畫面方面的處理要求比較高,尤其是電影中有些畫面里的現代建築要被抹去,換上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租借的建築,技術含量比較高,所以後期劇組是去澳大利亞和日本做的聲音和畫面。

發行信息

上映時間國家/地區
1998年
中國內地
1999年11月18日
中國香港
1999年11月20日
中國台灣
2000年1月7日
馬來西亞
2003年1月17日
西班牙
以上內容來自

影片評價

《紅色戀人》切入的角度比較新穎,影片著力表現的革命者的愛情以及他們的人格魅力等這些廣泛意義上的人類情感,完全是以前同類紅色經典影片所沒有表現過的,加上影片邀請了香港明星張國榮擔綱主演革命人物,這些都成為了《紅色戀人》吸引觀眾的重要元素。影片的結束也非常有特點,最後一個鏡頭是從佩恩和明珠的身上拉起,讓觀眾看到拍攝現場(網易評)
《紅色戀人》最重要的藝術成就並不在於它在電影藝術的形式上有多大的創新,甚至也不在於它在當年創造的高票房,而在於這部電影挑戰了普通觀眾對於革命英雄的刻板印象,使得他們走下神壇,像一個普通人那樣生活。這一點,對於主旋律電影的影響是相當有益的。而本片的導演葉大鷹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葉挺之孫,這就更加強了這部電影在意識形態上的挑戰性(網易評)
《紅色戀人》的故事情節對正統教育下的“紅色觀念”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引發了人們對革命前輩的重新認識,這不能不說是導演的過人之處,使得這部電影變成了全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主演張國榮,他以自己出色的演技表現了革命者靳的英勇頑強形象。這個形象不是單薄的,他既有革命者的忠貞與不屈不撓,又有面對死亡的鎮靜與淡然,更重要的是,他更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愛人。在病痛的折磨中,唯一支撐他的是回憶中的愛人以及他對革命前途的堅信,這對於一個香港演員來說是極為難得的(網易評)
《紅色戀人》大膽啟用香港演員張國榮來飾演共產黨員,他憑藉在影片中的精彩演技獲得了國際影壇的青睞,為影片提升了國際影響力與票房號召力(新浪網評)。影片裡張國榮飾演的共產黨員靳,以黑白分明、心胸坦蕩、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觸動著那個時代的人們(《人民日報海外版》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