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紅色延安口述·歷史系列:永遠的魯藝
-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 頁數:607頁
- 開本:16
- 品牌: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作者:任文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137709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紅色延安口述·歷史系列:永遠的魯藝(套裝共2冊)》選取魯藝領導、教師、學員等的回憶文章與口述訪談,再現了魯藝的創建、發展歷程及其在戲劇、音樂、美術、文學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圖書目錄
《永遠的魯藝(上)》目錄:
延安魯藝——革命文藝的搖籃(代前言)
在魯藝
魯迅藝術學院創立—周年沙可夫
記魯迅藝術文學院茅盾
我在魯藝顏一煙
延河邊上的黃昏馮牧
延安魯藝生活雜憶馬可
魯藝學習生活片斷胡丹沸
延安魯藝學習生活片斷孫錚
茅盾在魯藝講學小記胡征
毛主席在延安魯藝的一天陸石
解放戰爭中的東北魯藝水華
戲劇
回憶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後”魯藝”的戲劇活動張庚
戲劇教育的嘗試姚時曉
我學話劇演京劇的經歷任均
延安京劇活動追憶阿甲
毛澤東同志和京劇任桂林
難忘的延安藝術生活舒強
回顧延安魯藝秧歌隊的步跡丁毅
黃土高坡鬧秧歌李波
”魯藝家”的秧歌劉熾
難忘的課程於藍
延安舞台上的列寧形象千學偉
多姿多彩的延安舞台生活鐘敬之
《白毛女》的創作與演出賀敬之
我和歌劇《白毛女》的緣王昆
憶我參加過的歌劇《白毛女》演出孟於
憶1948年《白毛女》在香港的演出巴鴻
史實與考辨
發現秧歌:狂歡與規訓——論20世紀40年代延安新秧歌運動郭玉瓊
《白毛女》演變的啟示——兼論延安文藝的歷史多質性孟悅
歌劇《白毛女》在延安的誕生劉震孟遠
……
《永遠的魯藝(下)》
延安魯藝——革命文藝的搖籃(代前言)
在魯藝
魯迅藝術學院創立—周年沙可夫
記魯迅藝術文學院茅盾
我在魯藝顏一煙
延河邊上的黃昏馮牧
延安魯藝生活雜憶馬可
魯藝學習生活片斷胡丹沸
延安魯藝學習生活片斷孫錚
茅盾在魯藝講學小記胡征
毛主席在延安魯藝的一天陸石
解放戰爭中的東北魯藝水華
戲劇
回憶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後”魯藝”的戲劇活動張庚
戲劇教育的嘗試姚時曉
我學話劇演京劇的經歷任均
延安京劇活動追憶阿甲
毛澤東同志和京劇任桂林
難忘的延安藝術生活舒強
回顧延安魯藝秧歌隊的步跡丁毅
黃土高坡鬧秧歌李波
”魯藝家”的秧歌劉熾
難忘的課程於藍
延安舞台上的列寧形象千學偉
多姿多彩的延安舞台生活鐘敬之
《白毛女》的創作與演出賀敬之
我和歌劇《白毛女》的緣王昆
憶我參加過的歌劇《白毛女》演出孟於
憶1948年《白毛女》在香港的演出巴鴻
史實與考辨
發現秧歌:狂歡與規訓——論20世紀40年代延安新秧歌運動郭玉瓊
《白毛女》演變的啟示——兼論延安文藝的歷史多質性孟悅
歌劇《白毛女》在延安的誕生劉震孟遠
……
《永遠的魯藝(下)》
序言
“紅色延安口述。歷史”是一套以口述實錄、回憶錄、訪談錄以及相關原始檔案並配以歷史圖片為基本內容的史料集成。它試圖以親歷者、當事人、知情者或者後代的講述、回憶,來還原歷史真相,呈現延安十三年的輝煌,從而改善當代人對“符號化”延安的僵化認識,再現一個本色、真實的延安。入選文章均來自已出版的圖書、雜誌、報紙,酌量選錄地方黨史辦公室、政協文史機構等征研的資料。
叢書所選文章注重大歷史背景下個人獨特的經歷和感受,尤重對歷史細節的挖掘和梳理。叢書內容雖以回憶、口述等形式呈現,但其較強的故事性、可讀性,有益於對當代讀者,特別是對青少年讀者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弘揚延安精神,具有積極的現實作用與意義。
叢書共17種21冊。內容包括口述實錄、回憶錄、訪談錄、重要的檔案材料及代表性研究文章。口述實錄、訪談錄與回憶錄前均設定了對口述人或回憶人的簡要介紹,並突出介紹口述人或回憶人在延安的工作或生活經歷。
所選文章中,因個人當時的見聞條件、歷時記憶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以及可能附加的主觀因素等,講述人或作者對歷史事件的憶述不一定完全符合已逝的客觀真實,且不同的親歷者對同一事件的細節敘述也常稍有出入,這一方面反映了歷史事件的複雜性、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說明歷史應該是“人的歷史”,不能只有一種“寫法”或“說法”,更不存在“唯一性”,這樣才能更趨歷史“真相”。為尊重原作,編者收入時未強求統一,多以“編者注”提醒讀者注意。
入選文章寫作時間跨度從上世紀30年代到本世紀初,每篇文章自有其文字風格和時代的語言習慣,收入本叢書時,除特殊情況外,皆尊重原文,不做改動;原書專名(人名、地名、術語)及譯名與今不統一者,多未做改動。如確係作者筆誤、排印錯誤、數據計算與外文拼寫錯誤等,則予以修正。標點符號、數字用法等,依據現有出版規範做了統一處理。除特殊情況外,原文篇後注或行文注統一移作腳註,文獻著錄稍加統一。
由於我們工作經驗不足,或翻檢資料有限,或水平、認識有限,其中可能存在訛誤或差錯,敬請方家、讀者批評指正。
作為一套大型彙編叢書,涉及文字與圖片等著作權聯繫方面的工作難度很大,我們進行了多方努力和聯繫,但仍有部分作者信息不明或原工作、生活地址變動而無法聯繫,希望著作權人或著作權繼承人見書後與我們聯繫,以奉稿酬與樣書。
謹以“紅色延安口述·歷史”的出版,向革命先輩致敬!
叢書所選文章注重大歷史背景下個人獨特的經歷和感受,尤重對歷史細節的挖掘和梳理。叢書內容雖以回憶、口述等形式呈現,但其較強的故事性、可讀性,有益於對當代讀者,特別是對青少年讀者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弘揚延安精神,具有積極的現實作用與意義。
叢書共17種21冊。內容包括口述實錄、回憶錄、訪談錄、重要的檔案材料及代表性研究文章。口述實錄、訪談錄與回憶錄前均設定了對口述人或回憶人的簡要介紹,並突出介紹口述人或回憶人在延安的工作或生活經歷。
所選文章中,因個人當時的見聞條件、歷時記憶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以及可能附加的主觀因素等,講述人或作者對歷史事件的憶述不一定完全符合已逝的客觀真實,且不同的親歷者對同一事件的細節敘述也常稍有出入,這一方面反映了歷史事件的複雜性、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說明歷史應該是“人的歷史”,不能只有一種“寫法”或“說法”,更不存在“唯一性”,這樣才能更趨歷史“真相”。為尊重原作,編者收入時未強求統一,多以“編者注”提醒讀者注意。
入選文章寫作時間跨度從上世紀30年代到本世紀初,每篇文章自有其文字風格和時代的語言習慣,收入本叢書時,除特殊情況外,皆尊重原文,不做改動;原書專名(人名、地名、術語)及譯名與今不統一者,多未做改動。如確係作者筆誤、排印錯誤、數據計算與外文拼寫錯誤等,則予以修正。標點符號、數字用法等,依據現有出版規範做了統一處理。除特殊情況外,原文篇後注或行文注統一移作腳註,文獻著錄稍加統一。
由於我們工作經驗不足,或翻檢資料有限,或水平、認識有限,其中可能存在訛誤或差錯,敬請方家、讀者批評指正。
作為一套大型彙編叢書,涉及文字與圖片等著作權聯繫方面的工作難度很大,我們進行了多方努力和聯繫,但仍有部分作者信息不明或原工作、生活地址變動而無法聯繫,希望著作權人或著作權繼承人見書後與我們聯繫,以奉稿酬與樣書。
謹以“紅色延安口述·歷史”的出版,向革命先輩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