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紅腹咬鵑雌鳥的眼先、眼周、眼後及面頰黑色;眉紋、額側各一塊斑及頭頂前部橙黃色;頭上餘部及整個上體餘部暗石板灰而沾橄欖黃色;中央尾羽黑褐至黑色;側尾羽黑色,末段具淡棕黃至近白色的長楔形斑;翅黑褐至黑色,初級飛羽羽乾及外緣白色,內側飛羽及翅上覆羽具灰白至棕白色蟲蠹狀橫紋。頦及上喉污黑色;下喉至胸與背同色;以下檸檬黃色,向下漸淡。雄鳥上體暗葡萄紅色(或栗赤色);中央尾羽黑色;側尾羽赤粉紅色替代了雌鳥的淡棕色;喉、胸暗葡萄紅色,似頭部;下體餘部濃赤粉紅色。
幼雄鳥似雌成鳥,但上體較暗,頭部黃色不顯,眼先前及額側有橙紅斑;下胸有淡橙紅色羽出現。
虹膜褐色,眼周裸皮粉藍色;嘴粉紅色,嵴黑色,幼鳥嘴基黑色,下嘴淡黃色,先端淡橙黃色;腳肉粉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110g,♀110-120g;體長♂370mm,♀363-386mm;嘴峰♂19mm,♀19mm;翅♂159-mm,♀163mm;尾♂224mm,♀223-225mm;跗蹠♂17mm,♀16-1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生活於東南亞的亞熱帶森林、特別是次生密林。在闊葉林樹和常綠森林活動,常見於櫟、柞、栲等典型樹種間,也很喜歡竹林。在海拔300米高度有時可見,最為適宜的生活高度是海拔1500-3200米之間。在冬季會下降至低海拔地區。
生活習性
單個或成對活動;樹棲性,或攀於小喬木的頂枝間啄食野果,或靜立於樹椏上俟機突襲飛過的昆蟲,偶爾也尾隨著飛蟲而去,飛行力較差,雖快而不遠,來來去去也甚寂靜。要是食蟲(飛蛾、所有類型的竹節蟲、毛蟲、蝗蟲),用草葉和種子將裝飾巢穴,以空中飛過的昆蟲或樹上漿果和較大顆的種子為食。
不愛叫;一般叫聲響亮而快進的圓潤klew聲,隨叫速上升而音調下降,與紅頭咬鵑叫聲絕然不同。告警叫為whirr-ur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東部至印度東北部,緬甸東北部及越南東京的東北部。中國僅見於雲南貢山(留鳥)。
![紅腹咬鵑分布圖 紅腹咬鵑分布圖](/img/1/bba/nBnauITOxQTNzAjYlNzYihDZlFDMhlTOkJTNlZmYjNGO1EDZygzY5UGZy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繁殖方式
繁殖期大約是3-4月。繁殖資料尚缺乏,Ali 和 Ripley(1970)謂,4月5日採到的雄性標本睪丸完全成熟,雌鳥的輸卵管擴大,顯示正在產卵跡象。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有限,被認為有一個適度數量減少的趨勢,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已被列為生存近危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數量少,在中國列為稀有種。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