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報喜斑粉蝶
- 拉丁學名:Delias pasithoe
- 別稱:斑馬粉蝶、花點粉蝶、紅肩粉蝶、檀香粉蝶、藤粉蝶、艷粉蝶
- 二名法:Delias pasithoe(Linnaeus,1767)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 亞目:雙孔亞目
- 科:粉蝶科
- 亞科:粉蝶亞科
- 族:粉蝶族
- 屬:斑粉蝶屬
- 種:報喜斑粉蝶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寄主,生物學,天敵,
形態特徵
成蟲:雄蝶體長20—27mm,翅展48—76mm。頭、胸部黑色,被灰色毛。複眼茶褐色。觸焦黑褐色,腹部背面灰黑色,側面腹節上有灰白色鱗片,腹面灰白色。翅黑色,前、後翅各有白色、近圓形或三角形小橫脈斑1個。前翅中室端半部、兩Cu脈間及Cu脈和A脈間有3個淡藍灰色長斑,在Cu脈和A脈間的斑較長而且明顯;近外緣有7—8個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戟形斑,排成弧形,尖端向內。後翅正面基部有灰白色長毛;3a室的末端和2a室及CU2室的中域各有1個亮黃色斑,形成1個內緣斑塊;在中域經過中室端半部有1個前窄後寬的淡藍灰色斑帶,向前達到後翅前緣,後部併入黃色內緣斑塊;近外緣有5個灰白色戟形斑,CU2室的有時為黃色。翅反面黑色。前翅有明顯的灰白色中域斑帶,向前止於sc脈,向後到臀角;後翅近基部有1條深紅色弧形帶,從前緣一直到後緣:內緣斑塊同翅正面,另外在中室的端半部有1個大的黃斑,3個近卵形的黃色外緣斑分布在r1、r2和m1室上,3個黃色的長條斑分布在CU1、m3、m2室的端半部,在中室基半部的上方還有2—3個小黃斑,後翅反面的黃斑均為鮮黃色。雌蝶體長20—23mm,翅展60—82mm。翅正面黑褐色,前、後翅中域的斑帶呈暗灰白色;近外緣的戟形斑大而黯淡;後翅內緣斑區為灰白色。其餘特徵同雄蝶。
卵:圓筒形,頂端較尖, 直立。直徑0.6—0.7mm,長約14mm。頂部有9—10個刺狀突,每個刺狀突之間有向頂部延伸的縱脊18—20條。初產時淡黃色,後變為深黃色。
幼蟲:成熟幼蟲30—5mm。頭和臀板黑褐色。足黑色。前胸背板及各體節棕紅色。中胸及以後各節具黃色橫帶,半環於體背、側面,其上有數根黃色長毛排成一橫列。腹足5對,趾鉤為三序中帶,一側有小趾鉤數枚
蛹:體長22—28mm,紡錘形。初為橘紅色,後變為棕紅色至黑褐色。氣門和腹端部黑色。第3—8腹節背面有黃色橫帶。頭部有3個向前伸的瘤狀突。前、中胸背部隆起,中部脊突隆起呈屋脊狀。後胸有脊突。第3—8腹節背部脊突前端隆起成瘤狀突。兩側中部各有1個小突起。第3、5腹節背兩側各有1個、第4腹節有1對瘤狀突。腹末臀棘端部平截,其上有鉤狀刺百餘枚。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花叢等地帶。
分布範圍
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台灣;印度,不丹,泰國,越南,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寄主
生物學
成蟲多在早晨或上午羽化,剛羽化的成蟲攀於蛹殼上,待展翅後即可飛翔。成蟲多在中午交尾,天氣晴朗時活動頻繁。成蟲產卵塊於葉面,每卵塊有卵60餘粒至百餘粒,平均80餘粒,按一定距離排列成行。每產1個卵塊所需時間長達15min。雌蟲抱卵量為140一220粒。初孵幼蟲吃光卵殼後即取食葉表面,2齡後從葉緣取食,造成缺刻。隨蟲齡增大,食量大增,常吃完一枝條葉片後即轉移到其他枝條上危害,可造成禿枝和光桿。幼蟲群集性很強,從同一卵塊孵化出的幼蟲,幼齡期全部群集在一起取食,高齡幼蟲常分散成小群。群集的幼蟲互疊成團或頭靠頭同向排列在一起,當受驚時則吐絲下垂。老熟幼蟲分散或成串地在檀香枝葉上或爬到樹周圍雜草上化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