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薔薇科植物梨葉懸鉤子的根。秋、冬季挖根洗淨,切片曬乾。分布在四川、廣東、廣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簕鉤
- 外文名:Rubus pirifolius Smith
- 來源:雙子葉植物根
- 別名:紅簕菜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紅簕鉤是梨葉懸鉤子 攀援灌木。枝有柔毛和扁平短鉤刺。單葉,近革質;葉柄長達1cm,密生柔毛,有稀疏皮刺;托葉分離,早落,條裂,有柔毛;葉片卵形,長6-11cm,寬3.5-5.5cm,先端急尖至短漸尖,基部圓形,邊緣具不整齊粗鋸齒,兩面脈上有毛,側脈5-8對,在下面突起。圓錐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內,密生灰黃色短柔毛;花梗長4-10mm,苞片條裂成3-4枚線狀裂片,有柔毛;萼筒淺杯狀,內外兩面密生短柔毛,有腺點。花白色,徑1-1.5cm,花瓣長3-5mm,短於萼片,雄蕊多數,花絲線形;雌蕊5-10,通常無毛。聚合果橢圓形,直徑1-1.5cm,帶紅色,有少數小核果。花期4-7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紅簕鉤生於低海拔的山地較陰蔽處。
分布範圍
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主要價值
【性味】 酸;澀;涼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鮮品60-90g;或燉豬瘦肉。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根:味酸、澀、性涼。有清肺涼血、解郁的功能。用於肺熱咳嗽、胸悶。
栽培技術
栽培技術 用分株繁殖法。於春季萌芽前或秋季末將根櫱苗挖出,分成單株,剪去枝條的2/3,春季可直接栽種,秋季挖出的苗要進行假植越冬,次年春種植。栽種時按行株距60cm×50cm開穴,每穴栽1-2株,栽後覆土、踏實、淋水。
田間管理 栽後1-2年中耕除草2-3次,追施人畜糞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