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峽歌

《紅石峽歌》是七言古詩,作者是明代詩人唐龍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紅石峽歌(1)
黃河十月風獵獵,天光黯淡水聲咽。
蛟鼉攣拳縮如蝟(2),波濤震盪涌為雪。
牛心山前百草腓(3),羊圈津口冰山結(4)。
胡虜十萬聲雄唬(5),赤睛黃須呼天驕(6)。
竿頭直指武花月(7),革帳斜卷狼山飆(8)。
踏冰渡河如走坂(9),須臾千里騰腥臊。
黃沙熒熒獵火發,皁雕矯矯胡云歊(10)。
千騎萬騎馳且突,長兵短兵相摩擊。
口吹牛角生捉軍,頭插鷸毛死攻壁。
將軍忙解黃金印,半夜開門傳羽檄(11)。
老幼抽身匿草間,壯丁守埤無顏色(12)。
奏書朝達明光宮,天子特命司馬龍(13)。
提兵早向玉塞中(14),震慴胡虜斯爾功(15)。
微臣敢不奮孤忠,彭彭十乘當元戎(16)。
分合疊張貔虎陣(17),出入不避豺狼鋒。
健兒鼓行一當百,猛將橫槊氣如虹(18)。
再接再厲虜膽落,屢戰屢克邊塵空。
紅石峽對駱駝峰,朱岩丹嶂凌蒼穹。
雲屯密結細柳營(19),日出高掛扶桑弓(20)。
中侍钁鑠冠峩貂(21),中丞慷慨車蟠熊(22)。
佛閣神壇列虎帳,從來樽俎能折衝(23)。
玉關峉岝天設險(24),雪瀾澎湃軍聲洪。
塞草青青六馬秣(25),耕牛渴飲長城窟。
禾黍萬頃連秋雲,邊頭三月狼煙滅(26)。
直欲上取一丸泥(27),應弦落閉陰山穴(28)。
單于大旆不敢東(29),年年沙場息戰伐。

注釋譯文

(1)這首詩選自《萬曆固原州志》(《宣統固原州志》《民國固原縣誌》亦收錄此詩)。紅石峽,又名雄石峽,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城北3公里處,紅石峽谷長約350米,峽谷東崖高約11.5米,西崖高13米,東西對峙,峭拔雄偉。峽內玉溪河水流湍急,穿峽直達城西。紅石峽在明代曾是邊城之天塹,一度是前沿哨所,起著抵禦外族入侵的使命,塞外將士於此屯兵布陣,禦敵守疆。三邊總制唐龍除寫了《紅石峽歌》外,還在紅石峽崖壁上留下了另一首詩:鼓角川原振,旌旗日月明。屯兵紅石峽,斬將黑山城。血染芹河赤,氛收榆塞清。陰山應有淚,飛檄列神京。
(2)蛟鼉:指水中兇猛的鱷類動物。攣拳:蜷曲如拳不能伸。
(3)牛心山:不詳何處,待考。腓:草木枯萎。
(4)羊圈津:不詳何處,待考。
(5)胡虜:《宣統固原州志》作“羌戎”。唬:威嚇。
(6)赤睛黃須:指某些少數民族的長相外貌。天驕:“天之驕子”的略語。漢時匈奴自稱為天之驕子。
(7)武花月:不詳何意,待考。
(8)革帳:用氈革製成的帳篷。狼山:山名。在內蒙古中部。屬陰山山脈西段。飆:疾風;暴風。
(9)坂:“阪”的異體字。山坡,斜坡。
(10)皁雕:亦作“ 皂雕 ”。 皁,“皂”的異體字;雕,“雕”的異體字。一種黑色大型猛禽。歊:氣上升貌。
(11)羽檄:古代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12)守埤:防守城上矮牆。無顏色:指天色暗淡。
(13)司馬:古代官名。為軍府之官。龍:在此比喻為有才能的豪傑之士。
(14)玉塞:本指玉門關,此泛指關塞。
(15)震慴:使震驚,恐懼。慴,同“懾”。斯爾功:意思是這是你的功勞。
(16)彭彭:強壯有力貌。十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詩·小雅·六月》:“元戎十乘。”
(17)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獸。比喻勇猛的將士。
(18)槊:古代兵器,即長矛。
(19)細柳營:是指漢代名將周亞夫當年駐紮在細柳的部隊。漢文帝年間匈奴侵犯大漢,漢文帝命周亞夫駐紮在細柳(今鹹陽市西南),由於周亞夫治軍有方最後贏取了勝利,所以他的部隊被稱為細柳營。這裡用細柳營代指明軍屯兵之地。
(20)扶桑弓:用扶桑木做的弓。扶桑,神話中的樹木名。
(21)中侍:指宮中的侍從官。钁鑠: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老而強健。冠峩貂:戴著高高的貂皮帽子。峩,同“峨”,高。
(22)中丞: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簡稱。明清時用作巡撫的別稱。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職位相當於御史中丞,常用作巡撫的加銜,故有此稱。慷慨:情緒激昂。車蟠熊:意思是,戰車像熊一樣蟠踞(有“龍蟠虎踞”的意思)。
(23)樽俎能折衝: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談判中制敵取勝。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後來常用做宴席的代稱。折衝,打退敵人的戰車,指抵禦敵人。
(24)峉岝:山勢不齊貌。峉,原志稿右邊有“頁”字旁,電腦無此字。《宣統固原州志》作“嶺(嶺)”。
(25)六馬:指種馬、戎馬、齊馬、道馬、田馬、駑馬,泛指各種馬。此謂駕車之馬眾多。秣:牲口的草料。
(26)邊頭:《宣統固原州志》作“邊城”。
(27)一丸泥:《東觀漢記·隗囂載記》:“元(王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謂函谷關地勢險要,易於防守。後用於比喻以極少的力量,可以防守險要的關隘。
(28)應弦:原指應合琴音,此指扣弦射箭,指軍事行動。陰山穴:胡虜盤踞的陰山巢穴。陰山,山名。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諸山的統稱。
(29)單于:匈奴人對他們部落聯盟的首領的專稱。此指韃靼、瓦剌部族的首領。大旆:大旗。

作者簡介

唐龍,字虞佐,浙江蘭溪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由御史升陝西提學副使。嘉靖五年(1526年)十一月後,歷任山西按察使,太僕寺卿,漕運僉都御史,掌院事副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嘉靖十年(1531年)九月,升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制陝西三邊軍務,管理西安等府賑濟,兼制河南、湖廣、山西三省。唐龍任總督後,至花馬池,振揚威武,累成大捷。因守邊有功,加太子太保,尋召為刑部尚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