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紅洋樓)

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

紅洋樓一般指本詞條

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又稱紅洋樓,位於河南省開封市禹王台區民生街,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周恩來在上海與國民黨政府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代表進行黃河歸故談判的地方。

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西紅洋樓約550平方米,東紅洋樓約880平方米。東西兩座紅洋樓均是18世紀巴洛克式建築,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建築平面為“丁”字形,坡屋頂。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見證了國共黃河歸故談判的激烈場面,揭穿了國民黨“以水代兵”的企圖,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人民治黃曆程。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作為一座風格獨特的近現代建築物和革命紀念地,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文化和藝術價值。

2013年3月5日,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開封市禹王台區民生街
  • 所處時代:1946年
  • 開放時間: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796-5-189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建築特色,歷史文化,價值意義,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又稱紅洋樓,民國六年(1917年)動工,歷時5年,民國十年(1921年)5月建成後投入使用。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18日,周恩來在上海分別同國民黨政府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代表進行談判。談到黃河下游解放區糧食分配及救濟問題時,周總理提出:關於具體數字的分配,我要親自到開封去,聽一聽冀魯豫解放區政府的意見,再行商定。同年7月19日,周恩來到達開封,之後與國民黨在開封談判黃河改道時,一直下榻在紅洋樓東樓。通過與國民党進行激烈談判和尖銳鬥爭,最終,中共代表提出的“先復堤,後堵口”在談判中取得了勝利,國民黨當局承諾為解放區黃河復堤工程支付工料費,為受災黃河兩岸人民發放228億元安置救濟費,堵口工程延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紅洋樓曾是河南省軍區所在地。
1952年10月29日,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首次視察黃河,從徐州抵達蘭封(今蘭考縣)夜宿於專列上。30日早晨,毛澤東到東壩頭察看修壩工程之後,抵達開封柳園口黃河大堤察看黃河形勢,詳細了解民眾生活情況。當晚下榻紅洋樓一樓(時為河南省軍區司令員陳再道臥室)。

建築格局

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又稱紅洋樓,是英國人為印度籍河南郵政總局局長及會計長修建的寓所,西紅洋樓約550平方米,東紅洋樓約880平方米。東西兩座紅洋樓均是18世紀巴洛克式建築,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建築平面為“丁”字形,坡屋頂。室內木地板、木樓梯、木質門窗、水衛廚廁齊全,正門內有大廳和會客室、侍衛人員住室,西側為餐廳,底層後側有轉折式三跑樓梯,樓上為臥室、書房、起居室。

建築特色

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兩座小樓外裝修以紅色為主調,因此被稱為紅洋樓。外廊及陽台欄桿為西方花瓶式豎柱鄰列,為典型的西洋公寓。
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
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

歷史文化

談判背景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進逼中原,國民黨為了阻止日軍西進,在鄭州北部花園口扒開了黃河大堤,使黃河改道入淮。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當局決定堵塞黃河花園口決堤口門,讓黃河水回歸故道。這一決定表面上是為了解除冀魯豫、豫皖蘇黃泛區人民的災難,而實質是企圖“以水代兵”,水淹冀魯豫解放區軍民,配合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的進攻。為粉碎國民黨所謂的“黃河戰略”,保護故道上40萬抗日軍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19日,中共首席代表周恩來偕成潤、王笑一等飛臨開封。

價值意義

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見證了國共黃河歸故談判的激烈場面,揭穿了國民黨“以水代兵”的企圖,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人民治黃曆程。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作為一座風格獨特的近現代建築物和革命紀念地,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文化和藝術價值。
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紅洋樓)
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禹王台區民生街。
紅洋樓西街13號院-1號樓

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開封市禹王台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路程約2.2千米,用時約9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