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紅橋修禊
- 創作年代:康熙三年
- 作品出處:揚州
- 文學體裁:歷史
- 作者:孔尚任
修禊歷史,修禊歷史,孔尚任修禊,盧見曾修禊,西湖虹橋,修禊,
修禊歷史
《夢香詞》 “揚州好, 第一是虹橋。楊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簫, 處處住蘭橈。”紅橋,後改名虹橋,人稱瘦西湖第一景,除了這一帶風光迷人之外,更多的是數百年來歷代文人所賦予的人文內涵。文人多好山水,現代文人喜歡在風景絕佳處開筆會、詩會,行文賦詩,樂此不疲。而古代的文人則更為風雅,那時的活動叫“修禊”。
修禊,源於周代的一種古老傳統習俗,即農曆三月上旬“巳日”這一天,人們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藉以除災去邪,古俗稱之為:“祓禊”。後文人飲酒賦詩的集會,也稱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氣爽,文人怎能辜負這大好時光,自然會有“秋禊”,時間一般是在農曆七月十四。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修禊當數蘭亭修禊和紅橋修禊。
由於康熙、乾隆的六次南巡,揚州鹽商在瘦西湖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 的盛況。“紅橋”,位於瘦西湖南端,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原為紅色欄桿的木橋,後在乾隆元年改建為拱形石橋,取名虹橋。清初著名文人吳綺在《揚州鼓吹詞序》中是這樣描述它的:“朱欄數丈,遠通兩岸,彩虹臥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曲檻雕盈,鱗次環繞,綿亘十餘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畫船,掩映出沒於其間,誠一郡之麗觀也。”李斗亦形容它如“麗人靚妝照明鏡中”。在橋上觀瘦西湖美不勝收,文人墨客皆好在此憑欄弔古,吟詩賦文。
修禊歷史
開紅橋修禊先河的是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禛(後人亦稱王漁洋),他在揚州任推官期間,“晝了公事,夜接詞人”,“與諸名士游無虛日”,是一位主持風雅的人物。他死後,揚州人民把他和宋代歐陽修、蘇軾並列,建“三賢祠”紀念。康熙元年(1662)春,他與揚州諸名士集於紅橋,眾人“擊缽賦詩,游宴不息”,此次修禊,王士禛作《浣溪沙》三首,其中廣為流傳的名句有:“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眾人皆和韻作詩,一時傳為佳話。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也曾和《浣溪沙》一首:“無恙年年汴水流,一聲水調短亭秋,舊時明月照揚州。曾是長堤牽錦纜,綠楊清瘦至今愁,玉鉤斜路近迷樓”。康熙三年春,王士禛復與諸名士修禊於紅橋,王士禛一連作了《冶春絕句》二十首,其中膾炙人口的的一首是:“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唱和者更眾,一時形成“江樓齊唱《冶春》詞”的空前盛況。幾年後,就連王士禛自己也不無得意地與先輩王羲之相提並論,在為其詩集作序時說:“紅橋即席賡唱,興到成篇,各采其一,以志一時盛事,當使紅橋與蘭亭並傳耳。”後編成《紅橋唱和集》三卷。直到今天,王士禛留下的“綠楊城郭”、“冶春”這兩個佳詞,揚州人無不耳熟能詳。
孔尚任修禊
20多年後,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三日,年屆不惑的風流才子孔尚任在廣陵期間,又一次發起了“紅橋修禊”。此次參加的名士24人,其中不少還是王士禛的朋友。因為參與者籍屬八省,所以孔尚任稱這次聚會為“八省之會”。孔尚任在揚州登梅花嶺,游平山堂後,懷著對王士禛極為崇敬的心情,詩興大發,在這次修禊日寫作出了大量絕妙佳作。如七律《揚州》詩:“阮亭合向揚州住,杜牧風流屬後生。廿四橋頭添酒社,十三樓下說詩名。曾維畫舫無閒聊,再到紗窗只舊鶯。等是竹西歌吹地,煙花好句讓多情。”另一首《三月三日泛舟紅橋修禊》:“楊柳江城日未矄,蘭亭禊事共諸君。酒家只傍橋紅處,詩舫偏迎袖翠群。”他在《紅橋修禊序》中記錄了這段文學雅事:“康熙戊辰春,揚州多雪雨,遊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鹹泛舟紅橋,橋下之水若不勝載焉。予時赴諸君之招,往來逐隊。看兩陌之芳草桃柳,新鮮弄色,禽魚蜂蝶,亦有暢遂自得之意。乃知天氣之晴雨,百物之舒郁系焉。”揚州的經歷為孔尚任留下戲劇史上的不朽名作《桃花扇》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盧見曾修禊
而就其規模、影響言,蔚為壯觀的當為時任兩淮鹽運使的盧見曾(亦稱盧雅雨)主持的第三次紅橋修禊。盧見曾為官頗有政績,且為人正直,喜好詩文,“主東南文壇,一時稱為海內宗匠”,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才子紀曉嵐將長女嫁給他的長孫,足見其威望。在揚期間盧見曾廣結文人,飲酒作樂,集一時文酒之盛。他效王士禛、孔尚任紅橋修禊舊事,數次修禊紅橋,鄭板橋、金農、袁枚、羅聘、厲鶚等名士均曾參與。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三日,盧見曾邀集諸名士於倚虹園“虹橋修禊”廳,作七律四首,其中名句有:“十里畫圖新閬苑,二分明月舊揚州”等,各地依韻相和者竟有七千人,最後編輯出的詩集達三百餘卷,並繪《虹橋覽勝圖》以紀其勝,紅橋修禊的美名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盛事。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也參加了這次修禊,他與盧見曾交往甚密,寫有《和雅雨山人紅橋修禊詩四首》、《再和盧雅雨四首》。
盧見曾在文人雅士宴集時,獨創出“牙牌二十四景”的文酒遊戲,即將瘦西湖二十四景刻在象牙骨牌上,大家依次摸牌,以所得之景,當場吟詩作句,不能者則罰酒一杯。這種遊戲方式,很快就在全國流行起來,二十四景也隨著文人們的詩句聲名遠揚。
西湖虹橋
經過這幾次“修禊”,原為普通木橋的“紅橋”,變成了極富美感的“虹橋”。“虹橋修禊”成為清代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夢香詞》中說道:“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楊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簫,處處住蘭橈。”如此,自然而然地吸引了眾多文人雅士流連忘返。後來乾隆皇帝游幸瘦西湖時,曾作詩讚賞:“綠波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裡過,平山迎面送春風。”
在這三次有名的紅橋修禊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七日,浙西詞派的領袖人物厲鶚與揚州詩人閔華、江昱、陳章等七人在秋日暢遊瘦西湖後,留下了一組流傳極廣的《湘月》(即《念奴嬌》)詞作,後人就把這視為紅橋“秋禊”。厲鶚是雍乾間著名詩人,在清詩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主持大江南北詩壇數十年,曾在揚州小玲瓏山館坐館授徒數年。厲鶚在詞前作一序言。序言如下:“揚州勝處,惟紅橋為最,春秋佳日,苦為游氛所雜。俗以大舟載酒,穹蓬而六柱,旁翼闌檻,如亭榭然。每數艘並集,或銜尾以進,則煙水之趣希矣。戊午十月十七日,風日清美,煦然如春。廉風、萸亭、賓谷、葑田招予與授衣、於湘,喚舟出鎮淮門,歷諸家園館,小泊紅橋,延緣至法海寺,極蘆灣盡處而止。蕭寥無人,談飲間作,亦一時之樂也。懸燈歸棹,吟興各不能已。相約賦《念奴嬌》鬲指聲一闋,而屬予序之。”後來,杭州詩人汪沆來到揚州看望老師厲鶚時,耳聞了紅橋秋禊的盛事,便與三位詩友一道,泛舟湖上,載酒載歌,詩文相和,寫下《紅橋秋禊詞》:“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這便是“瘦西湖”這個秀美名字的由來。
修禊
王士禛(1634-1711)清代詩人。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桓台)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出任揚州推官。後升禮部主事,官至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1704)罷官歸里。王士禛論詩,以「神韻」為宗,要求筆調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風韻和含蓄性。王士禛的五、七言近體詩最能代表他的風格特色。他不重視文學對現實的反映,大部分詩是描寫山水風光和抒發個人情懷的,偏於對藝術技巧和意境的追求,是他的創作理論的具體體現。王士禛有詞集《衍波詞》,以小令為佳,但其成就遜於詩。著作有《帶經堂集》,詩選有《漁洋精華錄》,詩話有《漁洋詩話》,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