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果黃肉楠
- 拉丁學名:Actinodaphne Nees
- 別稱:紅樹、鐵楨楠(四川)、涼藥、小楠木(貴州)
- 界:植物界
- 科:樟科
- 種:紅果黃肉楠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用途及功能,性味歸經,野外採集,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2-10米,胸徑達15厘米。小枝細,灰褐色,幼時有灰色或灰褐色微柔毛。頂芽卵圓形或圓錐形,鱗片外面被銹色絲狀短柔毛,邊緣有睫毛。葉通常5-6片簇生於枝端成輪生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5.5-13.5厘米,寬1.5-2.7厘米,兩端漸尖或急尖,革質,上面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麵粉綠色,有灰色或灰褐色短柔毛,後毛被漸脫落,羽狀脈,中脈在葉上面下陷,在下面突起,側脈每邊8-13條,斜展,纖細,在葉上面不甚明顯,稍下陷,在下面明顯,且突起,橫脈不甚明顯;葉柄長3-8毫米,有溝槽,被灰色或灰褐色短柔毛。
傘形花序單生或數個簇生於枝側,無總梗;苞片5-6,外被銹色絲狀短柔毛;每一雄花序有雄花6-7朵;花梗及花被筒密被黃褐色長柔毛;花被裂片6(-8),卵形,長約2毫米,寬約1.5毫米,外面中肋有柔毛,內面無毛;能育雄蕊9,花絲長約4毫米,無毛,第三輪基部兩側的2極腺體有柄;退化雌蕊細小,無毛;雌花序常有雌花5朵;子房橢圓形,無毛,花柱長1.5毫米,外露,柱頭2裂。
果卵形或卵圓形,長12-14毫米,直徑約10毫米,先端有短尖,無毛,成熟時紅色,著生於杯狀果托上;果托深約4-5毫米,外面有皺褶,邊緣全緣或為粗波狀緣。花期10-11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坡密林、溪旁及灌叢中,海拔360-1300米。
分布範圍
產湖北、湖南、四川、廣西(田林)、雲南(富寧)、貴州。
主要價值
用途及功能
種子含油脂,榨油可供制皂及機器潤滑等用;根、葉辛涼,民間外用治腳癬、燙火傷及痔瘡等。
性味歸經
味辛,性涼
野外採集
中文種名 | |
拉丁學名 | Actinodaphne cupularis (Hemsl.) Gamble |
植物照片 | ColPlants |
別名 | |
科名 | 樟科 |
採集時間 | 2009年09月05日 |
採集地點 | 吉首市德夯 |
採集人 | 徐亮、周建軍 |
採集樣品類型 | 種子、 |
引種材料類型 | 種子、 |
小喬木、常綠、 | |
生態環境 | 溪邊、密林、 |
陰閉度 | 0.5 |
坡向 | 西向 |
土壤 | |
地形 | 山地、 |
群落及主要伴生植物 | |
花顏色 | 黃褐色 |
果實顏色 | 紅色 |
種子顏色 | |
根顏色 | 黃白色 |
莖顏色 | 灰褐色 |
葉子顏色 | 綠色 |
花期 | 10月 |
果期 | 翌年9月 |
平均鮮重(kg/m2) | 3.5(kg/株) |
平均乾重(kg/m2) | 1.5(kg/株) |
單位面積株數估算(株/ha) | 10 |
分布 | 少見、 |
單位面積產量 | 10(kg/ha) |
地區蘊藏量評估 | 蘊藏量較小。 |
油脂含量初檢 | >20% |
當地利用情況 | 利用較少。 |
標本鑑定人 | 張代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