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苗立枯病又稱苗木猝倒病,是苗圃中針葉樹苗木常見且危害嚴重的傳染性病害。幼苗被害後,死亡率很高。東北地區該病害發生十分普遍。受害苗種主要有樟子松、黑松、紅松、赤松、落葉松屬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松立枯病
- 又稱:苗木猝倒病
- 主要病害對象:紅松
- 防治方法:重視苗圃地選擇等
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症狀
由於受害苗種染病時期不同,其症狀有以下幾種:
1、種芽腐爛型: 播種後,種子發芽出土前被病菌侵入,病菌破壞種芽的組織,引起腐爛,苗床上常發生缺苗斷條現象。
2、猝倒型 幼苗出土後紮根時期,由於苗木莖部尚未木質化,外表未形成角質層和木栓層,病菌自根莖侵入,產生褐色斑,病斑擴大呈水漬狀。病菌在苗頸組織內蔓延,破壞苗頸組織,使苗木迅速倒伏,是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狀。
3、莖葉腐爛型 幼苗出土後,由於苗木過密或空氣濕度過大,被病菌侵染,幼苗常莖葉粘結,使莖葉腐爛,出現白毛狀絲,造成苗木萎蔫死亡。
4、立枯型 苗木木質化後,根皮和細根感病後,組織腐爛、壞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時,根皮脫落留於土中。
病原
一是侵染性病源,二是非侵染性病源。侵染性病源是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主要原因。這類病源中以絲核菌、鐮刀菌、腐黴菌三種為主。非侵染性病源主要由於圃地積水,播種時覆土過厚,土壤表面板結,或地表溫度過高灼傷根頸。
發生規律
苗木立枯病的發生與溫濕度密切相關。種子發芽以後遇到低溫、多雨、土壤及空氣的濕度大時,都能使幼苗染病。此外,與苗圃地的選擇關係很大,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發病較重。在前茬作物曾是馬鈴薯、花生、番茄、大豆、瓜類的土地上育苗,發病也較重。此外,旱、澇、霜、凍及使用未經充分腐熟的廄肥或過量的氮肥等,都容易誘使該病發生。
防治方法
1、重視苗圃地選擇。苗圃地應選在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為宜。要避開低洼、粘重的土壤。如在鹽鹼地育苗,可先用硫酸亞鐵或明礬酸化土壤。方法是在播種前3-7天,向土壤噴灑1-3%硫酸亞鐵或明礬水溶液,用量為4-5kg每平方米。選擇育苗地時,還要注意前茬作物的茬口,不要在種植過馬鈴薯、茄子、花生、大豆、瓜類等作物的土地上育苗。
2、合理的施肥,細緻整地。避免使用未經充分腐熟的廄肥或過量施用氮肥,秋季深翻細耙,春天精細整地。
3、注意種子消毒:育針葉苗木時,最好使用經隔冬埋藏處理的種子。為防止種子腐爛,可用0.1%高錳酸鉀進行種子消毒60分鐘或用清水反覆多次沖洗種子。
4、土壤消毒:常用於土壤消毒的藥物有1.5%的漂白粉、0.15-0.3%福馬林、5%的明礬、0.25-0.5%福美雙、0.5%高錳酸鉀以及五氯硝基苯、代森鋅等。其中以五氯硝基苯與代森鋅各5g每平方米,配成混合藥土,在播種前墊在苗床上一半,另一半播種後覆藥土,效果較好。
5、苗期預防:苗期施用30%的蘇化911乳油300-5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或5%明礬水噴灑,也可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