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嶺子村

紅嶺子村

紅嶺子村隸屬萊城區羊里鎮,地處萊城西北20公里、鎮政府駐地西南約4公里處。東隔匯河與山口村相望,北與羊里鎮東土屋相鄰,南與羊里鎮付家莊村相接,西跨青石山是址坊村,人口835人,耕地77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嶺子村
  • 清乾隆:趙、魏兩姓由山口村遷此建村
  • 曾名:義和鄉,因村西有紅土嶺
  • 該村:曾兩易村名
村莊名片,行政區劃,歷史文化,自然人文,

村莊名片

廟碑記載,清乾隆十九年(1754),趙、魏兩姓由山口村遷此建村,曾名義和鄉,因村西有紅土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改稱紅嶺子。
紅嶺子村
據考,該村曾兩易村名。清朝同治十三年,岳、張、趙、魏、陳五姓人家414口人,從山口村搬來時,村前有一條西北東南流向的小河,叫益河。河上一橋,橋頭一碑,高約1 8米,上書“益河橋”三個顏體大字。當地老百姓有一俗語:村前一條河,祖祖輩輩難為不著。故在此立村,並以河取名益河莊。村西有3座小山相連,西北山謂之西山子,中間謂青山,西南山謂波陽山。西山腳下有一種紅色的石層,被雨水沖刷以後,形成紅褐色的小砂粒。人們對紅色特別鐘愛,認為紅色象徵吉祥,能給村里人帶來好運,遂將“益河莊”改稱紅嶺子。最初魏、趙、張三姓最多,後岳姓漸無,以魏、趙、張、陳四大姓為主。

行政區劃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和義鄉·紅嶺子。”明清時屬山口保;民國初屬雪野區;1946年9月歸儀封區;1958年歸羊里鄉;後依次隸屬羊里公社、寨里公社、羊里公社、羊里辦事處、羊里鎮。

歷史文化

紅嶺子村倚大山,臨河津,民風淳樸,村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安居樂業。村西曾有碧霞元君祠,香客不斷。清末年間,魏姓在村西建一朝陽門,為擋風水外流。門2米高,2米寬,只用灰土、石塊乾砌而成,至今保存完整。1996年村中通南北中心大街一條,長500米、寬10米,水泥砂石鋪築路面。1999年在大街南北兩端建牌坊門兩座,北門取名“紅星門”,南門取名為“義和門”,為“益河”諧音。一是為了大街美觀,更重要的是,寄託了村民渴求平安順利的良好心愿。紅嶺子村尊崇文化,人才輩出。紅嶺子西山埋藏大量青石,是建房築路的優質石材。但因早年傳說西山3個頭預示著出3個秀才,扒了山頭就破了風水,因而直到明末清初沒有人打過一次石頭。村民蓋房修路所用石頭,都從外村運來。事有巧合,晚清時期,村裡有魏緒端、魏緒午兩兄弟接連考中秀才。魏緒端書畫造詣頗深,據說岱廟西牆壁上的進京圖出自魏氏之手,還有部分書畫流傳民間,視為珍品。正是由於紅嶺子村人崇尚文化,自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達六十多人,其中博士生兩名。魏傳鋒就讀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魏玉梅就讀於山東醫科大學,而且門第之內兄弟姐妹,接連中榜的也不乏其人,周圍村莊極為稱道。
紅嶺子村民風淳樸,村民安居樂業,多有風雅,尤愛戲文。在20世紀30年代,由魏振隋等人創辦了雜耍劇團,玩跑旱船、花船、獅子舞、扭秧歌,踩高蹺、二人轉《小放牛》等節目。演員化妝後,腳踏高蹺,邊扭邊唱,自娛自樂,既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也陶冶了村民的情操。在此基礎上,1956年冬由村民張紀棟、魏光秋等人創辦了紅嶺子莊戶劇團,人數最多時達70多人。他們用萊蕪梆子唱腔演唱傳統劇目,如《燕王掃北》、《平陽池》、《轅門斬子》等30多個劇目,六七十年代也曾唱過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業餘劇團更加活躍。在村委的支持下,每到農閒季節,劇團自發組織,天天排練,定時演出。年前年後還走村串鄉演出。每進農曆臘月,劇團組織秧歌隊,離休老幹部魏廣友夫婦還拿出自己的積蓄買來服裝、道具,辦起70多人的秧歌隊,年齡最大的75歲,最小的16歲。秧歌隊載歌載舞到鎮機關、企業等單位慰問演出。由於劇團班子功底紮實,節目精彩,曾多次參加區、鎮組織的文藝匯演。2000年參加萊城區農民業餘劇團文藝匯演,獲創作表演獎。
紅嶺子村地處山區與平原交界處,並不富足,但精神充實,辛勤耕作,不斷追求幸福文明的生活。村中有許多樂觀、健康、長壽的老人。壽星當推楊世英老人,一生檢朴,喜愛勞作,一日三餐粗茶淡飯,一年四季習慣生水,很少生病,從不吃藥,樂觀豁達,生活起居很有規律,養成高壽,五世同堂。1996年10月,時任市委書記張敬茂、市長時立軍在“九·九”老人節,親自登門看望,帶來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老人於1998年去世,享年106歲。
紅嶺子村西青山子,盛產青石材,可開採加工。現有石料加工廠l處,生產石子。雪野水庫西乾渠從東北向西向南繞村而過,每遇乾旱及時放水,基本上保證了村北農業用水。2001年該村在村南打深井的基礎上搞南水北調,埋設地下管道800米,建蓄水池一座,徹底結束了紅嶺子村靠天吃飯的歷史。

自然人文

出土文物
①圓孔薄體石錛:花崗岩石質,體較薄,通體磨光,上有一圓孔,弧刃。錛長17厘米,刃寬7厘米,最厚處l厘米,孔的直徑l 6厘米。屬新石器時代。
②圓孔窄體石錛:花崗岩石質,長方體形,較窄,上有一圓孔,弧刃。器長12.5厘米,刃寬4厘米,孔的直徑2.2厘米。
③玉鏟:呈梯形,大頭為刃部,小頭有一圓孔,素麵。通長14厘米,上寬10.4厘米,刀寬11厘米,孔直徑1.2厘米。最厚處0.8厘米,屬東同時期。
④紅嶺子村西山坡上,有一種奇特的石頭,經風吹日曬,層層疊疊,用鐵杴等器具一撥,便分離出豆粒厚薄的小石板,呈紅褐色。解放前後,附近村莊普遍貧窮,上學讀書買不起筆墨紙,便用四面鑲嵌木框的“石板”代紙,用石筆寫字。讀書的孩子每逢星期天,成群結隊到紅嶺子小北坡上撿石板,回家以後用鋸條將石板鋸成筷子粗細的小石條,作“石筆”在“石板”上寫字。大約從清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上國小的孩子們都是用這種石筆寫字。到了高小以後,才使用鋼筆作文習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