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河是遼河幹流水系的河流,發源於遼寧省昌圖縣泉頭鎮護林村山岔,流經護林村等九個村落流入紅山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山河
- 地理位置:遼寧省昌圖縣
- 著名景點:紅山水庫
- 隸屬:遼河
河流簡介,水利建設,紅山水庫,綜合治理,
河流簡介
紅山河是遼河的三級支流,然後經由紅山水庫流經太平鄉、四面城鎮,在寶力鎮楊家村大崗屯子西流入二道河,成為遼河的二級支流,再流入昭蘇太河成為一級支流,最後流入遼河。紅山河雖然短小,流量有限,但卻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從四面城仁里村村民在紅山河谷里挖沙時挖出猛獁象的槽牙和披毛犀牛的骨架可知,此河有近萬年的歷史。儘管我們不知道遠古時代紅山河道的流經位置和河水流量的大小,但猛獁象、披毛犀牛等古生動物能悠閒地生活在這裡,說明這裡水分充足,百草豐茂,空氣溫暖濕潤,很適應古代野生動物在這裡生活,這與紅山河流淌著充沛的河水是分不開的。公元前西漢武帝時期,濊貊人在四面城建立扶餘國,皇城就是現在四面城的古城遺址。當時建城時也是看準了城北紅山河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它可以為城內提供豐富的水源,同時也是一道天然的路障。紅山河兩岸也曾是刀光劍影的古戰場,特別是在四面城一帶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古代戰爭。如高句麗滅掉扶餘國的戰爭,薛禮征東攻打扶餘城的戰爭,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兵滅掉渤海國的戰爭,耶律留哥結蒙反金大戰金宣撫蒲鮮萬奴的戰爭都發生在四面城一帶的紅山河兩岸。
紅山河兩岸的自然生態環境特別好,幽雅壯麗,景色宜人。河兩岸長有很多高大的白楊樹、柳樹、榆樹以及柳樹林子,人們叫它柳樹毛子。特別是河道的拐彎處更是如此,大樹枝葉繁茂,柳林連成一片。紅山河河套大樹的高枝上百鳥齊鳴,叫聲不斷。在這些鳥當中,有被當地人稱作的樂亭貝、臘嘴、灰眉、麥溜子、紅蛋殼、藍蛋缸、虎不拉等各種鳥類,因那時沒有環境污染,紅山河水清澈見底,清清的河水裡,魚翔淺底,河蝦舞動,還有烏龜和螃蟹潛在水裡,淺水灘里還藏有蛤蜊。
水利建設
千百年來,紅山河水澆灌著兩岸的肥田沃土,帶給兩岸人民富裕、幸福和快樂的生活,使兩岸人民感到滿足。但由於紅山河多次洪水泛濫,也給兩岸人民帶來恐懼和災難。如1951年的連綿大雨,東山里發生山嘯,也就是威力巨大的土石流,河水突然暴漲,泛濫成災。洶湧澎湃的洪流沖毀了兩岸大片良田和住宅。
為根治水患,1958年大躍進時,昌圖縣領導回響上級號召,帶領全縣四萬多民工興修水庫,其中紅山水庫就是在這一年修成的。1969年又加以擴建重修,那時的機械化程度十分落後,根本就沒有現在的挖掘機、鏟車、推土機和翻斗車等機械化工具。修建偌大的水庫而全部都是人工操作,最基本的使用工具就是土籃子、鐵鍬或少量的推車。遠處取土,是車拉人推,然後由人把土挑到壩段上去,整個工程全是人海戰術。今日的紅山水庫壩址位於在紅山河上游,是一座以城鎮供水、灌溉為主,養魚為輔的綜合利用水庫,水庫總庫容2748萬立方米。雖然跟清河、柴河、南城子水庫相比小得多,但這座水庫卻是釣魚人的天堂,四平、開原、鐵嶺、瀋陽的釣友都沒少來這裡釣魚。看到今天這座壯觀的紅山水庫,想起自己也曾為修建它流淌過汗水,自然也體會到一點點的榮譽和驕傲。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後,由於當時疏於管理,生產隊及社員亂砍亂伐現象十分嚴重。前後幾年時間,河兩岸一人多高的柳樹毛子竟被全部砍掉,連樹根也被刨了出來用於燒柴。河套里枝葉繁茂的各類大樹也先後被生產隊全部伐光,用於建房或他用,光禿禿的紅山河兩岸變得一片荒涼。後來河兩岸這些過去的林地和荒草甸子被開墾成一片片農田,農作物一直種到河邊。過去那種清風柳盪、鳥語花香的美景佳色早已一去不返,過去的各種野生動物以及春夏之際的各種鳥類今日皆無,甚至過去成群結對的麻雀、烏鴉也都少見。特別是近些年來氣候的變化,往往是大旱少雨,大地變得乾涸。和過去相比,雨量相對減少,水資源貧乏,再加上紅山河上游水庫和各地用水的截留,使得河水越來越少,甚至幾十年沒有過發水漲潮,更沒有出現過洪水泛濫。現在河道變窄,幾乎成了一條溝渠。
紅山水庫
紅山水庫位於遼河三級支流紅山河上游,距昌圖鎮18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城鎮用水為主,兼有養魚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05km2 ,總庫容2748萬m2。工程於1956年3月動工興建,1962年為保下游安全,於汛前扒口泄流。1969年復建,1970年全部竣工。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長1350m,壩頂高程148.37m,壩頂寬度5m,最大壩高15.99m。斷面為迎水坡1:3.0,背水坡在140.5m高程處設2m寬戧台,140.5m高程以上為1:2.5,140.5m高程以下坡比為1:3.0。壩頂上游設漿砌石防浪牆,牆頂高程149.47m,牆高1.1m。大壩迎水坡採用塊石護坡,背水坡碎石護破護至壩腳。
紅山水庫自1969年開始蓄水以來,土壩壩坡穩定,但下游壩腳舊河床處卻多次發生滲漏,現將先後發生滲漏險情及處理情況介紹如下1969年水位漲到143.5m時,在樁號0+700-750段下游壩腳發生軟化,產生滲流管涌等現象,1973年5月-10月埋無砂管做砂蓋重處理。
1975年7月15日庫水位143.50m時全壩腳發生散浸現象,0+380-0+680段壩腳外30-40m內明顯變濕,當庫水位接近143.58m,壩腳管涌,同年做了砂蓋重處理。1982年以前,經幾次處理,壩腳仍然漏水,滲流量亦末減少。1995年汛期最高水位143.17m時,壩腳產生滲漏處達6處之多。
綜合治理
為了對紅山水庫滲漏原因進行分析,以便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曾對土壩進行詳細的工程地質勘探。由已知的鑽孔資料來看,大壩壩基河床有一寬約250m河床沖積層,沖積層主要分布為粗砂夾卵石等沉積物,向兩側逐漸變成中砂或細砂,部分地段有淤泥質粉砂夾層。建庫時沒做任何基礎處理措施,壩體直接和主河槽的砂層接觸,因此當庫水位抬高產生壓力,通過砂層滲透而產生基礎漏水,個別地段形成上升泉,且滲透量較大。而且,歷年來發生管涌的位置和本次用鑽探推定的舊河床中心部位一致,其它位置也未發現有較大的滲漏通道或現象。因此可判定本層為水庫多次發生管涌的主要通道。
通過現有地勘資料分析,紅山水庫壩體質量比較差,壩的土體鬆散,有孔洞、裂縫。經井下電視照象及灌漿孔取樣鑑定,發現大壩較鬆散,有許多孔洞、裂縫存在,尤其壩下7m以內裂縫更多,寬度最大達25mm。另外按土的其它物理指標,孔隙比為0.568~0.696,小於1而大於0.5,表現土質鬆散而夯的不實,土的飽和度0.882~0.97,大於0.8而小於1,說明土質潮濕,土的塑性指數1.27~15.9,說明土處於塑性狀態。另外土的含水量過大。從土的含水量看,飽和度在部分在90%以上,接近飽和含水量;從稠度看,1980年取土樣有一半土樣稠度超過0.25,處於可塑狀態,土的乾容重也過低,實際乾容重在1.4~1.5g/cm3,最低值只有1.38 g/cm3。總之,紅山水庫經過勘探調查,已經說明到了急需處理的程度。從基礎看,砂礫石層漏水常年不斷,有的已形成管涌。從壩體看,現有大壩質量情況,一旦遇到高水位,即使不漫頂,大壩也會大量漏水,壩體穩定性也受到了危脅,因此,紅山水庫滲漏問題急待解決。
通過對紅山水庫土壩壩腳發生的滲漏、管涌的原因分析,必須做防滲處理。處理方法有帷幕灌漿和高噴灌漿兩種方法,其中:帷幕灌漿不受水位限制,優點較多。但從壩基基礎取樣試驗結果來看,可灌比水泥漿在3.88~.5之間,土漿法15.5~6之間,且粘土比例較大,不均勻係數在3.81~2.29之間,只適用於灌水泥粘土漿。而壩基砂分布沿河床向兩岸越來越細。根據灌漿砂層情況,借鑑其他地區灌漿經驗,採用普通帷幕灌漿解決該庫壩基滲漏,效果不會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