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年代: 新石器時代
材料: 岫玉
規格: 高26厘米
出土地: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
收藏地:中國國家博物館
介紹
紅山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
甲骨文中的“
龍”字。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格線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
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玉龍的重心位置有一孔,用繩吊起首尾水平,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平添一層美感。值得注意的是,
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紅山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可能是祭祀用的禮器。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意義
紅山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
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
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紅山玉龍對於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玉龍的文化價值均不為過。
發現
在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以前,人們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來近四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一直以來,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故鄉、中華民族搖籃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開始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中國史前的歷史,尋找中華文明的源頭。專家們發現:兩千年來,中國的歷史學家們上了
秦始皇的一個大當,是秦始皇修建的長城遮住了他們的視野。他們要打破以長城自封的中國文化觀,到長城以北去尋找中國古代史的資料,那裡有中華民族更老的老家。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農民
張鳳祥在村子後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塊像鉤子一樣的東西,質地堅硬,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張鳳祥以為是一塊廢鐵,收工時順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張鳳良當時才六七歲,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鐵鉤子”一樣的東西,就找了一根繩子把它綁緊,開始拖著“鐵鉤子”和小夥伴們在村子裡玩耍起來,過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澤來了,太陽再一曬,就能看出這是玉。當張鳳祥發現這是一件玉器以後,就帶著它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文化館裡一位叫王志富的幹部用30元錢徵集了這件文物,但他並沒有在意,辦完入庫登記手續之後,把它當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鎖到了箱子裡。
1984年,紅山文化的發現有了重大突破。在遼寧省
凌源市和建平縣交界處的
牛河梁,考古隊員挖開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個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員經過仔細辨認和研究後,認為它們是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牛河梁發現5000年前的玉豬龍的訊息傳到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賈鴻恩突然想起1971年徵集的賽沁塔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識到,那件被他們鎖在箱子裡的玉器,極有可能是與牛河梁玉豬龍一樣珍貴的文物。他立即把那件玉器裝進挎包,坐火車趕到北京,請
蘇秉琦先生鑑定。蘇秉琦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對紅山的考古發現曾經給予特別關注。根據賈鴻恩回憶,當時蘇秉琦先生用手輕輕地撫摸著這件玉器,他一面仔細鑑定,一面向他了解這件玉器的出土地點和徵集的過程。蘇秉琦告訴賈鴻恩:這也是一件珍貴的玉龍,是一件重要的紅山文化遺物。1971年在賽沁塔拉發現的玉龍,終於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後得到正式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製作的、是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
從上個世紀初開始,就有一些紅山玉器流傳到了國外,赤峰地區的文化館裡,也有徵集到的紅山玉器。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有的人把它們鑑定為商周時期的文物,有的人則把它們說成戰國或漢代的裝飾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王時麒介紹說,我們現在考古挖掘的許多東西,都可以測定年代,但是玉器不行,因為還沒有測定玉器年代的手段。三星他拉發現的玉龍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後得到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紅山人精心製作的、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
出土地
引起關注
2010年11月2日,被專家學者苦苦尋找20餘年的
中國國寶“中華第一龍”出土地,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和翁牛特旗博物館田野考古工作者歷經兩年考察被確定。 翁牛特旗博物館於1987年在民間徵集到玦型
黃玉龍形器被中國文物部門定為一級文物而加入國寶行列。考古學界普遍認定此件玉龍為“中華第一龍”,並被國內外紅山文化研究領域所關注。
由於這件玦型黃玉龍形器是民間徵集而無具體出土地點,其文化類型所屬在學術圈內引起爭議和討論。部分專家認定這件龍形玉器屬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紅山文化典型器物,而一些學者則認為玉龍屬距今4000餘年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
考證
紛爭之中,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聯合翁牛特旗博物館於2008年初立項併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調查活動之中,開始田野考察和民間訪問,採訪相關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
紅山文化遺址群採集實物標本上千件,於2010年10月下旬最終確認此件國寶玦型黃玉龍形器的出土地點為翁牛特旗
烏丹鎮新地村東拐棒溝紅山文化遺址群中。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考古隊隊長
劉國祥認為,兩年來的細緻調查表明,玦型黃玉龍形器選料上乘,雕工精細,神態飄逸,具有明顯紅山文化玉器形制及工藝特徵,應為紅山文化玉器精品,堪稱國寶。
確定
國寶“中華第一龍”出土地點被確定,證明玦型黃玉龍形器代表紅山文化高等級類型器物,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要發現,同時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