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玉龍

墨綠色玉龍,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有4種動物的特徵:鹿眼、蛇身、豬鼻、馬鬃,證明了紅山文化先民有想像力和創造力。龍背有對鑽的單孔,經試驗此孔用於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又名玉雕龍,蜷體玉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山玉龍
  • 發現時間:1971年
  • 最終確定:考古工作者歷經兩年考察被確定
  • 意義: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
簡介,發現,最終確定,意義,

簡介

中國是龍的國度,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是中國古代人們心目中的神。因此,紅山文化玉龍的發現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紅山文化玉龍已在多處發現,其中尤以內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刻劃的最為栩栩如生。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紅山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
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格線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平添一層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紅山文化玉龍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發現

在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以前,人們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來近四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一直以來,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故鄉、中華民族搖籃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開始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中國史前的歷史,尋找中華文明的源頭。專家們發現:兩千年來,中國的歷史學家們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是秦始皇修建的長城遮住了他們的視野。他們要打破以長城自封的中國文化觀,到長城以北去尋找中國古代史的資料,那裡有中華民族更老的老家。
紅山文化玉龍紅山文化玉龍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農民張鳳祥在村子後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塊像鉤子一樣的東西,質地堅硬,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張鳳祥以為是一塊廢鐵,收工時順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張鳳良當時才六七歲,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鐵鉤子”一樣的東西,就找了一根繩子把它綁緊,開始拖著“鐵鉤子”和小夥伴們在村子裡玩耍起來,過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澤來了,太陽再一曬,就能看出這是玉。當張鳳祥發現這是一件玉器以後,就帶著它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文化館裡一位叫王志富的幹部用30元錢徵集了這件文物,但他並沒有在意,辦完入庫登記手續之後,把它當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鎖到了箱子裡。
從上個世紀初開始,就有一些紅山玉器流傳到了國外,赤峰地區的文化館裡,也有徵集到的紅山玉器。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有的人把它們鑑定為商周時期的文物,有的人則把它們說成戰國或漢代的裝飾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王時麒介紹說,我們現在考古挖掘的許多東西,都可以測定年代,但是玉器不行,因為還沒有測定玉器年代的手段。三星他拉發現的玉龍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後得到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紅山人精心製作的、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
1984年,紅山文化的發現有了重大突破。在遼寧省凌源縣和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考古隊員挖開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個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員經過仔細辨認和研究後,認為它們是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牛河梁發現5000年前的玉豬龍的訊息傳到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賈鴻恩突然想起1971年徵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識到,那件被他們鎖在箱子裡的玉器,極有可能是與牛河梁玉豬龍一樣珍貴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裝進挎包,坐火車趕到北京,請蘇秉琦先生鑑定。蘇秉琦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對紅山的考古發現曾經給予特別關注。根據賈鴻恩回憶,當時蘇秉琦先生用手輕輕地撫摸著這件玉器,他一面仔細鑑定,一面向他了解這件玉器的出土地點和徵集的過程。蘇秉琦告訴賈鴻恩:這也是一件珍貴的玉龍,是一件重要的紅山文化遺物。1971年在三星他拉發現的玉龍,終於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後得到正式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製作的、是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
紅山出土玉龍紅山出土玉龍
玉雕龍為碧綠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體呈英文字母C的形狀,因此被命名為C形玉雕龍。人們常見的龍有著獸類的四腳、鳥的毛、鬣獸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紅山出土的這件C形玉雕龍無足、無爪、無角、無鱗、無鰭,它代表了早期中國龍的形象。赤峰發現玉雕龍的訊息傳遍了全世界,渴望了解玉雕龍的人們,把探詢的目光投向紅山,而關於龍的原型的討論也因此開展起來。
考古界普遍的觀點認為,C形玉雕龍是以蛇的身軀為主體的多種動物的複合體,但在龍的頭部是什麼動物的看法上卻引起了爭論,有的人認為龍的頭是豬的頭顱,有人則認為是鹿頭,還有人把龍的頭看成是熊的腦袋。
那么,中國龍的最初形象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2003年,一批考古隊員來到了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的興隆窪文化遺址。興隆窪文化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遺蹟十分清晰的原始村落,經過碳14測定:興隆窪人生活在距今8000年以前,是紅山人的先輩。2003年10月21日,在興隆窪文化遺址的一處現場,考古隊發掘出一個面積為4平方米的灰坑。在灰坑裡,他們清理出了6個存放食物的窖穴。清理完6個小坑之後,發現中間還有一個大的灰坑,被6個小坑緊緊環繞。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大坑中的灰土清理乾淨,一個意想不到的東西出現了:由許多石塊和陶片組成的S形動物靜靜地躺在那裡,很明顯,那是一條距今8000年以前龍的形象。更讓人吃驚的是,在這條龍的頭部,竟然擺放著一個野豬的頭骨。生活在8000年前的興隆窪人為什麼要用野豬的頭顱當龍的頭呢?
有的學者認為,用野豬的頭顱作為龍的頭,充分說明了先民們對野豬的崇拜。那么,興隆窪的先民們為什麼對野豬頂禮膜拜呢?時任內蒙古考古第一工作隊隊長的劉國祥認為,這是和興隆窪文化時期的經濟形態有關係,當時,狩獵採集經濟占主要地位,農業經濟雖然已經出現,但是所占比例非常小。人們主要靠鹿、豬、狍子、熊這樣的動物作為肉食資源。其中,豬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且當時成群的野豬活動在這個地方,植被條件非常好,是人們獲取肉食的主要動物。所以說,人們就開始對它崇拜,祈求獵物的繁盛和狩獵活動的成功。20世紀80年代初,一批考古隊員的身影出現在赤峰市敖漢旗趙寶溝文化遺址上。趙寶溝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考古證明紅山文化是它的繼承者。
在趙寶溝文化遺址的一個小山坡上,考古隊員們發現了一批7000年前用於祭祀的陶尊。令他們感到意外的是,在其中的一件陶尊上,竟然有一幅透視畫。畫中的動物分別是被趙寶溝人神話了的豬、鹿和鳥。
它的出現,立即引起了考古界的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三個動物個體:鹿、豬、鳥,採用高度抽象概括和誇張的藝術手法,刻畫而成,而且是經過燒造,非常優美、細膩,文樣繁縟,給人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最重要的就是豬的形象,豬的身子蜷曲著,呈飄逸騰飛狀,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件尊形器上,豬已經超出了寫實的範疇。有的學者認為,陶尊上刻畫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動物合體。它集中了多種動物的神通和特長。六七千年之前,野豬、鹿和鳥都是趙寶溝人最常見、最熟悉的動物,因為這些動物都是他們狩獵的目標和賴以生存的給養。趙寶溝人懷著虔誠的心,把這些與他們的生存密切相關的動物,精心描繪在神聖的陶尊上加以膜拜,目的是讓它們成為溝通人與天的媒介,祈求豐衣足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朝宏認為,當時的先民主要是靠天吃飯,他們對於雨抱有很大的希望。
他們不知道這些雨是怎么來的,但知道是從天上下來的,就以為上天是不是有一個東西在那裡發揮作用。然後根據人們現實生活當中發現的一些形象,再加上想像復原起來的,所以,龍實際上是先民們對自然現象不理解的情況下出現的。龍體的形狀為什麼源於蛇的身軀呢?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紅山人對蛇特別崇拜。蛇的活動與季節的循環是相符合的,當春天到來時,冬眠中的蛇開始甦醒,秋季來臨時,它入地而居,因此,古人以蛇象徵土地和繁殖力。再加上當時發達的養豬業,於是,就出現了豬首蛇身龍的形象。紅山文化玉龍的大量發現,使人們看到從興隆窪文化到趙寶溝文化,在對豬的崇拜上一脈相承。它們的出土,不但為人們解開了龍的起源之謎,也為人們展示了龍逐漸演化的軌跡和不斷被神化的過程。
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嚴文明認為,在中國文明起源階段,出現這些東西是很自然的,因為中國的文明起源本身就是多元的,以後這些龍,匯總起來成為一種龍--中華龍,這也成為中國人共同的信仰,這個時候中華文明就正式形成了。因出土了玉雕龍,三星他拉村的村口築起了“中華第一龍”的大理石碑。

最終確定

被專家學者苦苦尋找20餘年的中國國寶“中華第一龍”出土地,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和翁牛特旗博物館田野考古工作者歷經兩年考察被確定。
紅山文化c型玉龍紅山文化c型玉龍
翁牛特旗博物館於1987年在民間徵集到玦型黃玉龍形器被中國文物部門定為一級文物而加入國寶行列。考古學界普遍認定此件玉龍為“中華第一龍”,並被國內外紅山文化研究領域所關注。
由於這件玦型黃玉龍形器是民間徵集而無具體出土地點,其文化類型所屬在學術圈內引起爭議和討論。部分專家認定這件龍形玉器屬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紅山文化典型器物,而一些學者則認為玉龍屬距今4000餘年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
紛爭之中,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聯合翁牛特旗博物館於2008年初立項併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調查活動之中,開始田野考察和民間訪問,採訪相關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紅山文化遺址群採集實物標本上千件,於2010年10月下旬最終確認此件國寶玦型黃玉龍形器的出土地點為翁牛特旗烏丹鎮新地村東拐棒溝紅山文化遺址群中。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考古隊隊長劉國祥認為,兩年來的細緻調查表明,玦型黃玉龍形器選料上乘,雕工精細,神態飄逸,具有明顯紅山文化玉器形制及工藝特徵,應為紅山文化玉器精品,堪稱國寶。
國寶“中華第一龍”出土地點被確定,證明玦型黃玉龍形器代表紅山文化高等級類型器物,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要發現,同時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

意義

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的身上寄託了力量、希望和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同任何一種“神聖之物”一樣,龍的形象也來源於先民對於“圖騰”的崇拜。古代人多把對自然界的畏懼和對美好生活的希冀用一種徽號或保護神來代表,黃帝的後裔就用龍作為標記,稱自己是“龍的傳人”。後世的帝王也借龍來神化自己,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越來越居於崇高的地位。
紅山玉豬龍紅山玉豬龍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其特色的高度發展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玉器製作由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範化方向發展。
玉龍在紅山文化分布區域普遍發現,被神化為神靈崇拜物。所以,紅山文化的先民是我國境內最早以龍作為神靈而加以膜拜的人類群體。此後,龍作為一種神靈崇拜逐漸向中原地區傳播。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一位神秘死者的身旁,出現了用蚌殼堆塑的龍等形象;在山西襄汾陶寺夏代的一座大幕中,一件黑玉盆上有蟠龍彩繪;在安陽殷墟王妃婦好墓,則發現了較多的玉龍,且其形象酷似紅山文化玉龍。從此,龍進入了中原王室。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龍的形象不斷演變,其文化涵義、思想意蘊愈益豐富,最終成為中華文明乃至華夏民族精神的崇高象徵,將流芳萬世。
紅山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紅山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龍鳳的起源是多元的,但又不是對等的,而是有先有後,有主有次。紅山文化的龍形象,出現早,類型多,成系列,與後世的傳承關係清楚。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可以肯定地說,遼河流域的龍鳳呈祥當屬中國龍鳳文化起源系統中的主幹之一,占有“根地位”。紅山玉龍對於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玉龍的文化價值均不為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