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寺壩水庫

紅寺壩水庫

1959年,由於在紅寺湖興修水庫,大水淹沒了紅寺廟,因此取名紅寺壩水庫,以示紀念。 紅寺壩水庫實際上就是紅寺湖。它依山而建,庫區面積六百萬平方米,水域和山林大約各占一半,水域東西寬一千多米,南北最長處達5千米,湖水由大巴山的濂水河供給,常年碧波蕩漾。整個景區森林覆蓋率達88.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寺壩水庫
  • 庫區面積:六百萬平方米
  • 水域東西寬:一千多米
  • 南北最長處:達5千米
基本情況,建設維修,樞紐工程,社會效益,旅遊開發,

基本情況

紅寺壩水庫位於陝西南鄭縣紅廟鎮境內的濂水河上,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21.3平方公里,總庫容3381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065萬立方米,以保灌濂水河各渠堰灌區為主,結合發電、養魚。

建設維修

紅寺壩水庫於1959年冬由漢中人民委員會組織中所、新集、黃官、紅廟等4區農民投勞興建。市長譚克智擔任修建委員會主任,濂水河灌溉管理局局長郭兆鳳任總指揮,專署水利局陳義隆及濂水河灌溉管理局任成立、冉秀夫等負責技術工作,4個區的區長、黨委書記分別擔任民工團團長、政委。上勞最多達2萬人,共完成土石43.8萬立方米,投勞55.4萬工日,於1960年5月完成全部樞紐和總乾渠工程,保灌原有水田10萬餘畝。1964年又向強家灣水庫送水,至1982年修成東西乾渠總長55公里,形成可串聯濂水河系22條堰渠、21座小型水庫、1588口陂塘和36處抽水站、蓄引提相結合的灌溉系統。
水庫投入運行以後,不斷進行加固、配套和改善提高。1961年對主壩右側山坡作灌漿、砌石防滲處理。1970年在溢洪道寬頂堰安裝15扇高2米的立柱旋轉搭疊式活動閘門,使有效庫容增加到2180萬立方米。1973年,進行主壩帷幕灌漿,使右壩肩滲漏基本得到控制。1976年,把原斜拉式閘門啟閉困難的放水洞作為備用,另新建了放水塔、洞。1980年~1981年,按可能最大暴雨洪水覆核的3100立方米每秒入庫水量和溢洪道下泄1800立方米每秒的水量,對樞紐工程進行了全面加固。

樞紐工程

水庫樞紐由主壩、副壩、輸水洞和溢洪道組成。主壩為粘土心牆壩,高27米(包括1米高防浪牆),頂長140.5米,防浪牆加東面弧線段總長245米。副壩4座:一號壩高9米,頂長45米;二號壩高19.2米,頂長147米;三號壩高18米,頂長57.7米;四號壩高5米,頂長37米。輸水洞兩處,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一為原建的輸水洞,長80.72米,內徑1.7米,最大輸水量10立方米每秒。進口設滾輪格梁斜拉鋼閘門,由人力啟閉,操作不便,作為備用放水洞。一為1976年新建的輸水洞, 長76米,內徑2米,最大輸水流量12立方米每秒。進口設放水塔,裝配有立式2米×2米鋼閘門兩扇,用兩台50噸手、電兩用啟閉機控制,啟閉性能良好,作為正常輸水洞。
圖2 紅寺壩水庫大壩圖2 紅寺壩水庫大壩
溢洪道兩處。正常溢洪道位於三、四號副壩之間,堰頂寬30米,頂部設橡膠壩,充水高3米,平正常蓄水位,堰總長50米,最大泄洪量1100立方米每秒。非常溢洪道位於原溢洪道北,堰頂寬52米,平時加土堰高2米,非常運用時破土堰泄洪,泄洪量700立方米每秒。

社會效益

水庫工程從興建到加固處理,國家累計投資250萬元,民眾投工116.8萬工日。設施灌溉面積18.2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5.43萬畝,占南鄭縣總灌溉面積的41%。壩後電站1座,裝機650千瓦,年發電量136萬千瓦時。2600畝養魚水面年產成魚2萬多公斤。庫區4500畝荒坡地已全部綠化,有馬尾松、青崗、油茶等經濟林木200萬株。

旅遊開發

紅寺湖旅遊景區,以紅寺壩水庫為中心,開發為旅遊景區。2004年,紅寺湖被國家水利部授予國家水利風景區;同年,被陝西省確定為陝西省十大自然景觀區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